四川金沙遗址博物馆解说词完整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6679633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金沙遗址博物馆解说词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四川金沙遗址博物馆解说词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四川金沙遗址博物馆解说词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四川金沙遗址博物馆解说词完整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四川金沙遗址博物馆解说词完整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金沙遗址博物馆解说词完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金沙遗址博物馆解说词完整版(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沙遗址博物馆解说词金沙遗址博物馆解说词(开头语)(开头语)现在各位已经站在三千年前金沙遗址的土地上了,让我们走进金沙,一起开始一次金沙发现之旅吧。(走进博物馆大门后)(走进博物馆大门后)金沙遗址发现于 2001 年 2 月 8 日,是一处商周时期的古蜀文化遗址。它位于成都市的西北部,介于二环路与三环路之间,距离我们市中心天府广场约5 公里。金沙遗址是在一个基建工地的施工中偶然被发现的。发现的当年,就被评选为“2001 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经过几年来的考古勘探与发掘,目前已经基本确认遗址的分布范围在 5 平方公里以上。在遗址内已发现了大型宫殿式建筑、祭祀活动场所、一般居住区、墓地等重要遗迹现

2、象。在金沙遗址内已经出土了金器、铜器、玉器、石器、漆木器等珍贵文物 6000 余件,还有大量的陶器、象牙以及野猪獠牙和鹿角。这些发现使我们对金沙时期古蜀人的生活、生产、丧葬习俗、宗教祭祀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对遗址的性质、年代等也有了基本的结论。从这个遗址的规模和一些高规格的重要遗迹、遗物的发现推测,金沙遗址是继三星堆文明之后,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古代蜀国的都邑所在。金沙遗址是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第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也是四川省继三星堆之后又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金沙遗址的发现,极大地拓展了古蜀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对蜀文化起源、发展、衰亡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特别是为破解三星堆文明突然消亡之迷找到了有力的证

3、据,可以说金沙遗址再现了古代蜀国的辉煌,复活了一段失落的历史,揭示了一个沉睡了三千多年的古代文明。并将成都市的建城史从距今 2300 年提前到距今 3000 年左右。金沙遗址的发现如一声春雷,再次掀起了古蜀王国神秘的面纱。而金沙村这个成都市西北郊平淡无奇的小村庄,在 2001 年初顿时成为西部的磁场,社会关注的焦点,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从南大门到遗迹馆间)(从南大门到遗迹馆间)金沙遗址发现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领导非常关心、关注金沙遗址的发掘、保护与建设工作,江泽民、曾庆红、吴官正、乔石、宋平、尉建行、王乐泉、吴仪、李岚清、李铁映、姜春云、陈至立等二十多位中央领导先后视察了金沙遗

4、址,并指示要把金沙遗址发掘好、保护好、建设好。金沙遗址的保护与建设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四川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成都市委、市政府在 2002 年底就划定了遗址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2003 年开始进行遗址的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2004年底金沙遗址博物馆立项建设,2006 年底全面建成。金沙遗址博物馆是在金沙遗址原址上建立起来的,占地面积达 456 亩(30公顷) ,总建筑面积约 35000 平方米,由遗迹馆、陈列馆、文物保护中心、园林区等几个部分组成。建筑投资达 3. 9 亿元(不含土地费用) 。园林区以生态保护为主,强调对遗址的保护,选择了大量长绿植物,

5、如桢楠、银杏、水杉等。为了不破坏下面的地层,这些树木全部栽种在深达 2 米的垫土之上。沿着我们左边的这条小路设置有“玉石之路” 。我们远古的先民就是在一片荆棘中从遥远的高山上采选、运输出一块块玉石,为我们留下了一件件精美的作品。今天我们走在这条玉石之路,不知你能不能感受到古人玉石之路上的艰辛。在我们的右边竖立着古老沧桑的“乌木林” 。成都平原在李冰修凿都江堰之前,水患较为严重,河流经常改道,上游发洪水时常将各种树木冲埋于古河道中,经过 3000 年12000 年后都不腐烂,由于这种树木从表面到树芯都是乌黑色,四川人称之为乌木,乌木的树种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由于乌木致密、有机质已分解完毕,不变形,

6、不生虫,所以较为珍贵,俗话说“家有黄金万两,不如乌木一方” 。金沙遗址和成都平原附近都发现有大量的乌木,这些都是活的“化石” ,充分说明远古时代的成都平原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我们面前的这座雕塑,它源于金沙遗址中出土的一件黄金饰品“太阳神鸟”金饰。其原件外径仅 12.5 厘米,厚度 0.02 厘米, 这件雕塑作品在原物的基础上放大了近 30 倍。由于其造型寓意深远,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极富韵律,充满强烈的动感,是中国商周时期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典型代表。太阳神鸟图案所表达的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也彰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神圣使命感。2005 年 8 月

7、 16 日被选定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2005 年 10 月 17 日,太阳神鸟蜀绣制品又搭载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中遨游后返回地球。2005 年 12 月 18 日,这个永久性的纪念性雕塑作品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内揭幕。(遗迹馆外)(遗迹馆外)在我们眼前的这座建筑是金沙遗址的遗迹馆。这座近圆形的斜坡式全钢结构建筑,总面积约 7588 平方米,高度 19 米,跨度 63 米;是金沙遗址大型祭祀活动场所的发掘地点,保存有中国目前最为完整的大型祭祀遗迹场所;同时,这里的考古发掘还在继续进行。大家在这里一方面可现场感受 3000 年前古蜀国宏大的祭祀场面,另一方面还可以在这里近距离实地观看考古发掘的过程,亲

8、身体验考古工作的科学性与严谨性,还可亲眼目睹一件件珍贵文物的出土。(遗迹馆内)(遗迹馆内)2001 年 2 月 8 日,金沙王国尘封已久的大门在这里被悄然地打开。从现有的现象分析,这里是古蜀王国一处专用的滨河祭祀场所,它沿着古河道的南岸分布,面积约 10000 平方米。古蜀人最初很可能是在河岸上进行祭祀,仪式结束后将祭品埋在河滩上,用土进行敷盖。下次祭祀仪式后又将祭品掩埋,层层垒叠,从商代晚期直至春秋早期,经历了长约 500 年的漫长岁月。祭祀区的发掘从 2001 年初就开始了,目前已经出土的金、铜、玉、石、漆木器、陶器等文物的数量已达 6000 余件,还有大量珍贵的象牙、数以千计的野猪獠牙、

9、鹿角等。由于祭祀区的堆积情况极为复杂,出土的文物极其珍贵,很多文物还需即时进行保护,因此考古发掘的进度非常缓慢,发掘的面积和深度都还很有限。我们大量的探方目前只到西周晚期的地层,离生土还有近 3 米深。在考古工作中,有较几个专业术语:一是“探方” ,这是考古中最常使用的方法。我们现在看到地一个个小方格就是“探方” 。通俗地讲,探方就是在平地上竖直向下挖一个正方形的土坑,但这个土坑不是随意乱挖的,先挖哪里,再挖哪里,要根据地层单位间的早晚关系来确定。有时根据具体情况或发掘的目的,可挖 10 米10 米的探方或 2 米10 米的探沟等多种形式。探方主要有三个作用:(1)控制地层:在一个范围内,每一

10、点的地层并不完全相同,如果范围大了,对于地层的变化就不容易控制,在一个探方内,因面积较小,相对来说,控制地层要容易一些;(2)建立座标:就是每一个遗迹现象或出土文物在探方中都有一个确切的位置,都有一个座标;(3)方便记录。在考古发掘中,探方是记录或资料整理的一个基本单位。二是“隔梁” ,探方与探方之间的土梁就称为隔梁,隔梁的主要作用是观察地层的变化。在隔梁壁的剖面上,有用手铲划的很多条线,这些线是用来区分地层单位的。划地层单位关系的线是做考古记录的重要步骤。当两个相邻探方内的地层单位全部发掘完后,会对隔梁进行考古发掘。互为相邻的四个探方间的隔梁都发掘完后,最后中间就会剩下一个四方形的土墩,它的

11、作用是统领四个探方的层位关系,所以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因此被称为“关键柱” 。它也是考古工地中最后一个被发掘的东西。三是“地层” ,地层是考古发掘的的依据。由于土质土色的不同而呈现出上下堆积的差异,这种差异是有早晚区别的。即早期的堆积在下,晚期的堆积在上。每一个时期的堆积土质土色都不同,出土文物也不相同。遗址中未有人类活动前天然堆积的土层叫“生土” 。当人类居住或进行其它长期活动时,会在地表大面积形成新的土层,其中夹杂人们有意抛弃的垃圾和无意失落的物品,叫“熟土” 。熟土层的形成是不断进行的过程,在堆积成分大体不变的情况下,呈现基本一致的色和质。但当遗址中人的活动或自然环境有所变化而使堆积成分也

12、有显著改变时,新形成的熟土层和旧的熟土层在色、质等方面会产生差别,这样就出现了考古工作中可以辨别的不同熟土层。考古上把生土层、各熟土层统称为“地层” 。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堆积层面相联系的。层位与层位关系是地层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地层学的根本问题就是划分层位、确定层位关系。因此,现在又称地层学为层位学。地层学确定年代的方法是依靠层位关系卡年代。而层位是堆积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体系中的位置,因此,堆积单位的划分得粗与细,直接影响所卡年代的精度。所以堆积单位划分越细越好。田野考古学就是要凭借带有时空坐标的实物资料构建起“历史的骨架” ,供人们去复原历史,或复原历史的某一部分。 (以上内

13、容可随机调整,视观众兴趣可长可短。重点是要对考古的基本方法有所交待)在我们祭祀活动场所的发掘中,目前已经发现了 60 多处与祭祀有关的遗存。从遗存情况与埋藏物品分析,这里的祭祀活动大体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甚至同一个阶段里使用的祭祀用品还有较大的差别。第一阶段的祭祀用品以象牙、石器为主,还有一些陶器、漆木器和极少量的玉器,时代约当殷墟二、三期(大约公元前 1200 前后) 。第二阶段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使用金器、铜器、玉器作为祭品,第一阶段使用的象牙仍大量使用,但石器和漆木器则很少使用,时代约当殷墟三、四期之际至西周中期(大约公元前 1100 年-前 850 年) 。第三阶段的特点是

14、大量使用野猪獠牙、鹿角、美石和陶器,前一阶段大量使用的铜器、玉器、象牙的数量骤减,时代约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大约公元前 850前 650 年) 。在那里发现的 11 号遗存(指示位置) ,是第一阶段中用象牙和漆木器作为祭品的遗存。该坑掩埋于沙层之中,祭品可分为上、中、下三层。在坑底首先放置较多的柱状象牙段和一件玉器,中层放置象臼齿、木胎虎头漆器和少量柱状象牙段,上层则放置 10 余根完整的象牙和一件镶嵌玉片的漆器,最长的一根象牙长达 1.85 米,是到目前金沙遗址发现的最大的象牙。在第一阶段最盛行的祭品还有石璧、石饼形器和石璋。位居最前面的就是一件制作规整,直径达 85 厘米的特大石璧(一会

15、儿大家可以在陈列馆里看到) ;石饼形器大多数用页岩打制而成,器体较薄,外缘制作较为规整;石璋一般只有器身部分,而无柄部,但刃部磨制较好,石璋多放置在石璧旁边。出土石璋的刃部均磨制较好,柄部还细刻有阴线纹,有的石璋上的阴线中还涂有朱砂。这批石器是作什么用的呢,我们认为是与祭祀活动有关。因为在这里我们没有发现任何与加工石器有关的加工工具、废料和作坊的残留痕迹,排除了石器加工作坊的可能;如果是半成品的堆放场所,也不可能堆积成这种形状。同时,这些石器均西北高东南低倾斜放置,层层叠压,形成扇形、环状的布局结构,这种倾斜的方向和金沙遗址的墓葬方向完全一致。我们都知道,墓葬的方向是古代民族丧葬思想的主要内容

16、之一,有特别的意义。众多石璧的倾斜方向与墓葬方向完全一致,也不会是一种偶然的巧合。传说中古蜀人的祖先来自于西北的岷山之中,这样的摆放方向是否表现了古蜀人对祖先的一种缅怀呢?在第一阶段,还发现了一处用石璧和石雕像为祭品的埋藏坑。 (指示位置) 。在整个祭祀区里,已发掘出土的石器近 1000 件,品种主要有璋、璧、钺、斧、锛、凿、跪坐人像、虎、蛇、龟等,这些器物大都已不具有实用性。出土时石虎张开的大嘴正对着石跪坐人像的胸部,旁边还摆放着一件石蛇和一些石璧。这应该是一种特殊的祭祀行为。在第二阶段,发现较多用金器、铜器、玉器为祭品的祭祀遗存。祭品的数量差异也较大,有用几件的,也有用数百件的。这些物品基本没有使用的痕迹,等级较高,制作也很精细。从其基本功用和性质来看,宗教色彩极为浓厚。它们既是当时统治阶层财富、身份、地位的实物载体,也是巫师沟通神灵,祭祀天地、山川、祖先的媒介与法物,透过这些物品可以了解到金沙人的精神世界。目前祭祀区内已出土了 200 多件金器,主要有“太阳神鸟”金饰、金王冠带、金人面具、金蛙形器等,工艺精湛,艺术表现力极强。2001 年 2 月 25 日,中国文化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