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哲学常识6-1

mg****85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63.50KB
约34页
文档ID:56676402
哲学常识6-1_第1页
1/34

●考点突破 1.全面把握社会意识的内涵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社会意识是对一定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自觉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及其相互关系的观点、理论的总和;法律思想是关于法的关系,规范和实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提示:社会意识不同于意识某个人的意识或某些群体的意识,只有上升为普遍的社会的意识才是社会意识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这是因为:首先,从社会意识的产生看,其根源在于社会存在的需要特别是作为社会观念结构的意识形态更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产生的只是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出现、精神生产独立化以后,才出现了系统的政治、法律、科学、宗教、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理论观点其次,从社会意识的内容看,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0页)再次,从社会意识的发展看,社会存在不是凝固不变的,而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由此推动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社会意识是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到底源于社会存在 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从总体看,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大或小、或快或慢的变化 从某一观念的产生、发展和消失看,只能由社会存在的实际变化的状况来解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应用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界限一些历史唯心主义者认为,社会的变化是由人的思想动机决定的,而所谓的人的思想动机又是少数人(如英雄人物)的思想动机,这是主观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的表现;另一些历史唯心主义者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神”或者“绝对精神”所决定的,这是客观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的表现,它们都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①这种能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后,就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③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 第一,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依赖于社会存在,这种反映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这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所起的反作用也是根本不同的。

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错误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第二,科学的社会意识的作用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的原因在于:它正确反映了事物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预测,使人们采取正确的措施,推动事物的发展该点与认识论中为什么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中的第三点相似,第三点指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的原因基本一致3)正确理解“决定作用”和“反作用”之间的关系 第一,两种“作用”不能等同,“决定作用”是第一性的,“反作用”是第二性的,“反作用”以“决定作用”为基础 第二,两种作用也不能分割离开“决定作用”谈“反作用”是历史唯心主义;离开“反作用”谈“决定作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界限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界限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方面从总体上说都没有真正坚持唯物主义,没有正确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更不要说唯心主义者了。

唯心史观在人类思想史上长期处于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这种不同步性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一是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当社会存在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时,反映这种存在的旧的社会意识还可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并阻碍着社会的发展二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社会存在的现有状态,预见到未来的发展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表明,某一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发展的水平同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经济发达国家的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就是最进步、最先进的;同样,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也不一定就是落后的如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经济上落后的法国在政治思想上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而经济上更加落后的德国在哲学特别是辩证法思想上却远远超过了英法两国第三,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

就每一时代具体的社会意识的形成来说,都有两个来源:一是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存在,二是继承前人留下来的精神文化成果社会意识就是在这两种来源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正是由于这种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的发展才能持续而不中断,才有可能追溯的历史线索同时,由于历史继承性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才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民族传统和民族风格无产阶级文化绝不是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大道以外产生的,而是人类各种先进思想发展的继续,是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之集大成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社会意识诸形式虽然有其不同的内容、形式、地位、作用和历史过程,但都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它们所反映的对象是同一个社会生活整体,它们的基础和来源都是社会物质生活,因此,它们在各自从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的时候,必然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此外,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社会意识也相互影响,这也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一种表现当然,社会意识自身内部的这种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也是相对的,归根到底要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性的制约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集中的表现社会意识产生后,能够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存在起能动的变革、改造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2)这些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意义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所以,我国在原来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经济不发达的国情条件下,我们可以搞社会主义在我国,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来指导现代化建设 第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反作用,所以,我们坚信,先进的社会意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的指导,将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巨大的反作用第三、既然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所以,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也要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文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区别: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2)联系: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同样,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反作用的两种表现是: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正确的价值观●误区警示 1.社会存在和物质,社会意识和意识 解析: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而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从本质上讲,人的一切意识都是社会意识 物质和意识是相对应的,是回答世界的本质问题的两个哲学范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相对应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基本概念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既然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所以社会存在发生变化,社会意识必然马上发生变化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其中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也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大或小的变化,这也就是说社会意识不一定与社会存在同时同程度地发生变化,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所以,上述观点是错误的●真题再现 例题 (2009·山东文综,23,4分)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发布的“2008年度中国主流媒体十大流行语(综合类)”有:北京奥运、金融危机、志愿者、汶川大地震、神七、改革开放30周年、三聚氰胺、降息、扩大内需、粮食安全这些词语在2008年的流行表明 ( ) 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③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④人们的价值选择应以价值判断为前提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点评: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题干中体现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未体现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故选①②;③④与题干无关,因此不选●考点突破 1.价值 哲学世界观领域的价值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2.价值观 (1)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2)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3)价值观人皆有之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

在阶级社会,不同阶级具有不同的价值观 (4)价值与价值观是根本不同的价值是客观的,价值观是主观的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2)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去从事有益的活动 (3)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4)价值观不一定是科学的,因而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的导向作用不一定是积极的科学的价值观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4.正确的价值观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1)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正确的价值观,是对事物的属性、规律和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科学认识如果离开了事物的属性、事物发展的规律,只从人的主观欲望或爱好去评价事物的价值,那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2)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事物的属性、规律就其自身而言,无所谓好与坏,但它对人则有密切的利害关系从人的需求方面来说,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最高标准,就是同事物发展规律相一致、同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的人类的根本利益 (3)正确的价值观的两项标准是统一的,缺少任何一项都不可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人的需求只有建立在对事物属性与规律的准确把握上,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离开对人的需求的正确把握,不以人类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就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4)在我国,坚持以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类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完全一致的 (5)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