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梅龄伤寒症候分类纲目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6671056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141.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姚梅龄伤寒症候分类纲目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姚梅龄伤寒症候分类纲目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姚梅龄伤寒症候分类纲目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姚梅龄伤寒症候分类纲目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姚梅龄伤寒症候分类纲目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姚梅龄伤寒症候分类纲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姚梅龄伤寒症候分类纲目(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篇 太阳病】 太阳病,是指人体太阳经的病变。 太阳经,包括两经两腑。两经即足太阳膀胱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两腑即膀胱腑与小肠 腑。 太阳经经脉禀天之阳气最足,应天之巨阳而为人身巨阳,故太阳经脉为三阳之经,亦 即太阳经具“标阳”之性。 膀胱为人体州都之官,为寒水之府,故其性寒,加之其秉承先天之本肾脏的寒水之气, 故其生理寒性甚强;小肠为传化物之腑,其秉心火之余气,性亦属火,而能传化物,泌别 清浊。两腑之气相较,膀胱之气强于小肠之气;“两经一气”合化的结果,是火从水化, 热从寒化,最终形成的太阳本气为“寒气” ,故内经会说:“太阳之上,寒气主之” (素 问天元纪大论 ) 。由此可见,太阳经的“两

2、经一气”为足经司令。 综上所述,太阳经的生理性质,是本寒而标阳。 “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 素问生气通天论 ) 。太阳经为人身巨阳,自然肩负卫 外之功,若要卫外,则又必具统营卫之力,始能固护人身肌肤之表,而太阳经正具此力, 故又云太阳统营卫,主皮毛,为人身藩篱而主表。外邪伤人,多首伤太阳,原因即缘于此。伤寒论是为讨论外寒伤人所致各种病变的专书。外寒为阴邪,最易伤阳;加之外 寒伤人,必从表入,故伤寒之为病,多首伤太阳经形成太阳病变,故张仲景云:“伤寒一 日,太阳受之” (第 4 条) ,且将“太阳病”列于伤寒论之首。 太阳既主表,外邪伤人既多首伤太阳,而外邪又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别,

3、 故太阳病中理应包括六淫伤太阳的六大类病证。事实亦复如此,临床确有六淫分别引起的 太阳病,为此,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分别载述了除“燥证”以外的风(太阳中风) 、寒 (太阳伤寒) 、暑(太阳中暍) 、湿(太阳风湿) 、 “火” (太阳风温)的太阳病。然因伤寒 论系专论外寒致病者,故其只详论太阳伤寒与中风,其余三种太阳病只简单列叙或列为 附篇,主要用作与太阳伤寒及太阳中风相鉴别。 第一章 太阳主证“太阳之上,寒气主之” 。寒气既为太阳经的生理主气,而外寒伤人又多首犯太阳 经,故外寒伤人易产生“同气相求”的效应,促使太阳经寒化太过形成太阳经的寒邪,导 致太阳伤寒证。由于太阳伤寒证的病因性质与太阳主气之寒

4、气一致,故太阳伤寒证即为太 阳之主证。 另外, “风者,百病之始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 ) ,外寒伤人,多挟风邪,合 而为风寒中人;加之仲景当年气候温度甚低,寒邪流行,即使是风邪伤人,亦多为挟寒之 风,性属寒风,易形成寒风犯太阳之表的太阳中风证,故太阳中风证亦属太阳主证;水之 气即为寒,故太阳寒水(饮)之证,亦为太阳主证。 有鉴于此,本章的太阳主证,包括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及太阳寒水(饮)三类证候。 而其它淫邪(包括风温和暑湿等)所致太阳病变,则列入太阳变证中讨论。 第一节 太阳主证表证 外感风寒之邪伤人,太阳经首当其冲,而太阳经本身亦有表里之分,然则风寒淫邪多 先伤太阳之表还是太阳之里呢?从理

5、论和临床事实来看,风寒外淫多先伤太阳之表。 所谓太阳之表,指的是属膀胱的足太阳经脉、属小肠的手太阳经脉、统属于手足太阳 经标阳的体表营卫、以及由体表营卫营养和主司的皮毛(有时亦涉及肌肉) ;所谓太阳之里, 指的是膀胱腑与小肠腑、以及运佈于其中的气血阴阳。 从理论上讲,外感风寒之邪属外淫,伤人必从表入,伤太阳经亦应首伤太阳之表,形 成太阳表证,然后邪气才会“随经” (127 条)入里,传为太阳里证,或循经传至其它经形成它经之证。从临床来看,事实即是如此。 所以, 伤寒论的第一条,即通过列叙太阳风寒表证的共同主症,开始讨论太阳病乃 至伤寒病,本书亦首列太阳主证中的伤寒表证,以后才逐次展开太阳经的其

6、它证候以及 伤寒论中的各种病证的讨论。 (姚梅龄 整理) 一伤寒(表实) 【相关原文】 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 1) 2.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 3) 3. 脉浮,宜以汗解。 (119) 4.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 49) 5.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 51) 6.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

7、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 八合,覆取微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 35) 7. 久病,若发汗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 57) 8.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 37) 9.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 95) 10.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未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 46) 11.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 54) 12.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燥

8、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 胃气和则愈 ( 70) 13.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 58) 14.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未出者,不可与也,当须识此,勿令误 也。 ( 17) 15.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 44) 16.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 (173) 17.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其然, 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 50) 18. 淋家,不可发汗 ( 85) 19.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 ( 86) 20. 衄家,不可发汗 ( 8

9、7) 21. 亡血家,不可发汗 ( 88) 22.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 84)23.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119) 24.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圊便欲自可, 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 23)25.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 47) 26.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 9) 27.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再经者,针足阳明,使 经不传则愈。 ( 8) 28.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发于阳者,7 日愈以阳数七故也。 ( 7) 29. 伤寒二

10、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 5) 30.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也。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 也。 ( 4) 【原文解释】 1 “脉阴阳俱紧” (见上述【相关原文】2所引伤寒论原文 3 条):此处脉阴 阳分别指脉沉取和浮取。意即此时紧脉不只现于浮部,即使按至沉部,仍然显紧脉。 2 “衄” (见上述【相关原文】11所引伤寒论原文 54 条):此条“衄”指鼻 衄,乃因寒闭太阳之表,卫阳被遏渐盛,化为一时性的火热与表寒相争,在热胜寒却之际, 可因火热上炎伤及阳络而致鼻衄,且衄后火亦自除,故衄后太阳表寒证可自愈。也正因于 此,原文 54 条的“麻黄汤主之”数字应紧接于“

11、不发汗”之后(汉代书籍常有倒置行文法) ,即在鼻衄之前就当投以麻黄汤,否则其病自愈后再服麻黄汤,于理于实均不符,更何况 麻黄汤中的桂枝本身就有辛温动血之虞。 3 “尺中迟” (见上述【相关原文】17所引伤寒论原文 50 条):指寸口脉一 息不足四至,且兼尺部无力之象,多属营阴不足之征。 4 “圊便” (见上述【相关原文】24所引伤寒论原文 23 条):如厕解大便之 意。 5 “欲再经” (见上述【相关原文】27所引伤寒论原文 8 条):指病变将传经 于阳明。 6 “脉若静者” (见上述【相关原文】30所引伤寒论原文 4 条):“脉静”是 指脉既不数,且不弹指。若脉略弹指,或脉数,甚至数疾者,即

12、为“脉不静” 。若脉弹指明 显,甚至鼓指,则脉不仅是“不静” ,而应直接写明“脉弹指”或“脉鼓指” 。 7 伤寒论原文之中,尚有大量有关太阳伤寒表证失治或误治之后变生他证(包 括太阳经与他经的兼证,以及其他五经的证候)的条文,不能说与本证无关,但由于一则 条文太多,二则变化之后的证候已不属本证或不属单纯的太阳伤寒表证,故此处均舍去未 列。此后各证的【相关原文】均仿此例。 【临床现症】 患者在患病之前,往往有感受外风外寒的病史,且往往是感受外寒的第一二日即发病。主症:恶风寒,发热,头痛,骨节疼痛,无汗,脉浮。 或现症:项强、身疼腰痛;不欲食、呕逆;咳喘,或胸满;或初病之日患者暂时未发 热而仅恶寒

13、(其实此时量体温多半有发热) ,半日后或第二日即感到发热而恶寒也;脉浮兼 紧,或脉浮数,或但浮而不弱;舌质多正红,舌苔一般为薄白苔。 【病因病机】 太阳经统营卫而主肌肤,主一身之表。风寒之邪伤人,太阳必首当其冲。而太阳经以 寒为本气,即所谓“太阳之上,寒气主之” (素问天元纪大论 ) ,风寒客邪复从外犯, 以寒引寒,内外相引,导致太阳经本气寒化太过,形成太阳表寒,遂成太阳伤寒表证。 寒郁肌肤,卫阳被遏,故“必恶寒” ,此为太阳伤寒表证必具之主症。患者虽厚衣覆被, 亦觉寒冷难忍。 寒邪闭表,营卫被郁,则卫阳必奋起以驱阴寒,以行营气,正邪相争,以致发热。所谓“或未发热” ,乃属初起恶寒显著,患者暂

14、时没有感到发热,原因是寒风闭表,卫阳被压 抑过甚,一时不得伸张而暂时无法与寒邪剧争所致,其实此时往往会现尺肤热,体温表亦 可发现体温已升高。但本证属邪实正盛,寒闭愈甚,则卫阳与之相争也就愈烈,因而,临 床常表现为恶寒愈甚,发热愈甚。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的应有现象。 太阳经脉从头下项,挟脊抵腰,行人身之表,寒邪凝闭,太阳经气郁阻,营气亦因之 阻滞不行,不通则痛,故见“头痛” 、 “项强” 、 “身体疼痛” 、 “骨节疼痛” 、 “腰痛” ;且因寒 性收引凝敛,其疼痛的特点是多为紧束牵强感。 卫气闭遏,毛窍则阖而不开,故身虽有发热却无汗,甚至“不能得小汗出” (23 条) 。 寒邪在表,卫气起而抗

15、争于表,其脉当浮;紧脉之形成,缘于寒邪外束有力,卫气与之抗 争,而现左右弹指有力之象;症现发热,则可脉数,可表现为脉浮紧而躁动,当属躁动弹 指之象。本证正气尚实,故脉必不弱。 太阳主卫气、主皮毛,肺亦主卫气、主皮毛,肺司呼吸,寒邪闭表遏卫,既可使太阳 经气失常,亦可致肺气失宣,进而壅阻失降,太阳经病变与肺之病变相互干扰也就不足为 怪了,故太阳表寒证亦可见咳喘,甚至兼现轻度胸满。呕逆是因表寒闭阻肌肤,而肌肉又 为胃所主,肌表之气被闭可间接影响胃气不舒,失去正常受纳顺降之功,故可致不欲食而 呕逆。 综上所述,本证属太阳主证表证,伤寒表实之证。 【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依据是恶寒发热同现、脉浮、头痛

16、、项强、无汗。 2确诊依据:(1)凡临床表现符合上述“诊断主要依据”者,即可确诊为本证。 (2)若发病的第一日,患者只觉恶寒而未觉发热,因第二日必发热故可视同发热恶寒同现; 若无明显项强,只须具备身疼腰痛、骨节疼,亦可诊断本证;若仅微出汗,即属汗出不彻, 亦属寒闭太阳之表;同时, “阳明少阳证不见者” (第 5 条)亦可助太阳表寒证的确诊。 3鉴别诊断要点: (1)与太阳中风(表虚)证鉴别。本证无汗,中风证时自汗;本证脉不虚,不弱,不 软,甚至脉紧,而中风证常“脉缓” ,且伤寒论中的太阳中风桂枝汤证的所谓的“脉缓 者” (第 2 条) ,有脉软之意。 (2)与太阳风温表证鉴别。本证恶寒无汗,而风温表证多汗出不恶寒(即使初起微恶 风也会很快自行消失) ;本证多无口渴,而风温表证多口渴。 (3)与太阳风湿表证鉴别。本证多为身紧痛而不重,风湿表证多为身痠疼而重。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