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说课稿——第三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669841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说课稿——第三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地理说课稿——第三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地理说课稿——第三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地理说课稿——第三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说课稿——第三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说课稿——第三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地理说课稿高中地理说课稿第三章第三节以畜第三章第三节以畜 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说教材:教材简析: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本节课标解读:1.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及特点;2.说出乳蓄业的分布范围,说明乳蓄业的形成条件及特点。内容地位与作用:本节共分为 2 部分内容“大牧场放牧业” 、 “乳畜业” ,使用 2 课时完成教学。两部分内容都以案例的形式开展。大牧场放牧业以潘帕斯草原为例,重点通过读图分析,掌握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

2、因素,教学中应注意对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相关分析不要孤立的看待,自然因素是基础,人文经济因素是条件,科技进步(包括交通状况和草场条件的改善)是“催化剂” 。乳畜业,以西欧乳畜业为例,重点掌握产品种类和分布特点,这里理解欧洲乳畜业的形成条件是关键。乳畜业的规模与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当地的饮食有很大的关系。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达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目的。知识与技能:1.用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2.读图从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多个角度分析西欧乳畜业的形成条件,运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3.对比分析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3、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培养从众多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影响因素中综合分析,并抓住主要因素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从而正确认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农业生产的观念和科学的人生观念。2.借鉴世界状况,探究中国国情寻找发展对策,为我国农业服务。1.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和发展条件。2.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和基本特点。二说教法:讲述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拓展法、启发式读图分析法。电脑平台、有关图片和录像。2 课时三说学法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已学知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进而认识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通过读图分析以及案例分析,掌握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和区位因素,

4、学习乳蓄业的分布和区位因素,并将两者进行对比,巩固对两种农业类型的认识和理解。四说教学过程通过读“世界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图、 “潘帕斯草原的地形图” 、 “气候图”和“牧牛业景观图” ,以及分析潘帕斯大草原的案例,来分析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范围、形成的区位因素,1.导入新课:通过视频“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新的学习内容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2.新课讲授:第一课时,首先通过展示“世界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图” ,引出对大牧场放牧业的初步认识,了解其分布范围;然后通过展示“潘帕斯草原的地形图” “气候图”和“牧牛业景观图” ,讨论分析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条件,并进行案例分

5、析,学习该种农业的特点;最后,理论联系实际,展示:“中国地形图” “气候图” “人口图” “交通图”和“内蒙古牧区图” ,分组讨论我国内蒙古地区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第二课时,首先通过设问顺利从大牧场放牧业转入乳蓄业,通过讲述让学生了解乳蓄业的概念;然后通过展示世界乳畜业分布图,了解乳蓄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接着,通过西欧乳蓄业的案例分析,得到乳蓄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及其特点。3.小结本节课内容,布置适当作业,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五、说板书设计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大牧场放牧业1.概念2.分布3.区位条件4.特点二、乳蓄业1.概念2.产品种类3.重要分布4.区位条件5.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