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登泰山记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663556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案-登泰山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语文教案-登泰山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语文教案-登泰山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语文教案-登泰山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语文教案-登泰山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案-登泰山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案-登泰山记(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案登泰山记语文教案登泰山记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 ,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 ,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 (参见课文注释及教师教学用书) 三、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正音。 2默

2、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 ,表顺承。 及既上: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依稀看见。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相杂。 尽漫失:模糊缺失。 极天云一线经:尽。 僻不当道者:偏僻。 3理清思路:问:全文共 5 段,每段要点是什么? 学生默读,讨论,明确: 第 1 段:总写地理环境,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 2 段:登临泰山,重点记叙登山的艰难及到达山顶后所见

3、景象。 第 3 段:重点描写泰山日出的美丽壮观。 第 4 段:人文景观。 第 5 段:补记自然景观。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文意,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过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内容。 二、登山过程和路线。 问: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路线和经过呢? 默读课文,分析讨论 明确:作者先从北京到泰安,历经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 作者登山的路线是:南麓、中谷、中岭、天门、西谷、山巅。 最后见到了山顶的美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 “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 “半山居雾若带

4、然。 ” 学生用原文复述课文。 三、泰山日出 问:文章是怎样描写泰山日出的? 明确: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日出,以时间为序,依次写出了日出前后景物的变化,展现了一幅泰山日出的美景。 例如写云,日出前是“足下皆云漫, ”稍后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然后又有“红光动摇承之” 。 写山,日出前是“白若摴蒱数十立”后是“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 四、文中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1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 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说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用语新颖、传神。然后说泰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 “望晚日

5、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 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到的画面,作者纵目远晀,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的云雾好似飘带,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 这一比喻写出了日观以西诸峰的特点,更显日观峰的雄伟,且形象生动。 五、总结 本文充分体现了姚鼐的散文风格,尤以泰山日出一段最为精彩,极受人们推崇。通过对其它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景物,这种写作手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选取一观察点,描写日出。 附: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6、1鉴赏本文简练的语言。2在反复诵读中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试读全文 1提示以下句子的音节组合: 当其 / 南北分者 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大风/扬积雪/击面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 极天/云/一线异色 是日/观/道中石刻 其远石刻/尽漫失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 2以下几处凡须连读以明确语意的,用底线标示: 余始循以入 磴几不可登 望晚日照城郭 极天云一线异色 视日观以两峰或得日或否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二、第一段导读 1汶水,济水怎样分流?诵读原文语句。

7、 “泰山之阳,阳谷皆入济” 。首先介绍泰山突兀于汶、济二水之间,山南有汶水潺潺西流,山北有济水淙淙东去,“阳谷皆入汶” , “阴谷皆入济”点出了万壑争流的壮美景观,名山傍水,分外壮观。 2古长城横亘于哪里?诵读原文语句。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这句既点出古长城在泰山南北山谷的分界处,成为两水分界线,又写出泰山形势之险,依山筑城。 3怎样介绍日观峰?诵读原文语句?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写日观峰,既点明泰山最高点,也为这次泰山之行树起了一块指路牌。4小结:这幅泰山地理概貌图,犹如电影的远景镜头,又如绘画中的鸟瞰图面。作者系用由“面” (两水)到线(古长城)再

8、到点(日观峰)的写法,为后文的叙述设下伏笔。 5诵读。要求层次分明,字音清晰。前两句重音在“阳” “阴” “阳谷” “阴谷”上;后两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 三、第二段导读 1由三人分读第二段,并全段由几幅画组成? 2为第一层内容拟标题:旅游路线图?/p 3划出自京师至泰安的有关动词,品味其作用。 “乘” ,好像风雪随作者驾驭,比“冒” “顶”多一份生动。 “乘风雪”乃全文点睛之笔,作者悄悄埋下一条贯穿全文的伏线,为登山之难,览之豪兴创造了条件。 “历” “穿” “越” “至” ,一气读来感到作者不辞漫长的旅途和行程的艰辛,正顶着风雪由远而近,快速行进,以归返自然,纵情登山揽胜。其游兴之豪,向

9、往之切溢于言表。4为第二层内容拟标题:登临泰山图。 5划出自山麓至山顶的途径,品读登山之险。 作者从南麓出发,取道泰安城下的中谷,半道经由中岭,复循西谷,到达山顶,重点表现一个“登”字。作者好像一个导游,引导我们一道攀登,突出“险”字。 “成如容易却艰辛” ,山高达四十五里,石级竟七千有余,从中岭到山巅,有不少山崖像门户一样挡着山路,人们称之为“天门” ,峰峦险峻,雾重冰坚,攀行何其艰难,正如作者在岁除与子颖登日峰观日出作歌一诗中所写:“坚冰登滑澄如脂” “攀空险才到顶” ,登山充满苦趣,但乐趣亦在其中。 6为第三层内容拟出标题:晚清文照图 7登山固然艰难,但登上极顶,那陡然呈现的泰山气象万千

10、的景色,又激动着姚鼐的心。 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组成一幅其妙无比的泰山夕照图,尺幅千里呼之欲出。你能把这幅瑰丽的风景画描述出来吗?学生自由朗读,描述画面。 提示: 座座青苍的山峰,身披皑皑的白雪,通明的银光照亮了南天,苍山与白雪相互衬托,雪光与日光交相辉映,凭高俯瞰,远处古老的泰安城郭恬静地沐浴着夕阳余辉,汶水和徂徕山相依拥抱,宛如自然天成的山水图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宛如轻柔的腰带在飘荡,朦朦胧胧,恍恍惚惚,似动非动,别具风味。当我们和作者一起沉浸在这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审美氛围之中时,我们又禁不住问姚鼐,你说是画,又像哪一幅?作者没有回答,因为这群山的青色,积雪的白色,夕阳的余辉

11、构成的场景只存在于每一个人想象的画面上。而这一明朗而开阔的画面,又正是自然景物使作者心花怒放的形象概括 8你认为这幅风景画中哪些词语用得精妙? 苍山负雪: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承受着大自然撒下的雪景,由被动变为主动,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使人想象到苍山宛如一位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巨人,匍伏在那里,背上披着一层厚厚的银装,多么富有神韵。明烛天南:“烛”是一种光化反应。雨天的晴日,直射雪山,而雪山又把所吸收的光能反射天南,绘出积雪映照南面天空的夺目光彩,呈现出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半山居雾:一个“居”字,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静谧气息,而且增强了山

12、间云雾缭绕不绝的高峻之感,创造出云雾全然凝滞不动的静穆而奇妙的境界。 这几个词写出山静中的动态,雾动中的表态。 9这几句写出雪天开阔的气象和明丽的色彩,虽寥寥几句,却将白雪、晚照、天际、城郭、山、水、云、雾写得历历在目,我们仿佛跟着作者置身于如诗如画的境界中,身居于云雾之上,紧接着上文读下来,不觉顿生遗世独立,飘飘欲仙之感。然而这不过是陪衬之笔,泰山夕照固然美,而最动人的景色却是“日观亭观日出” 。 10诵读第一、二层 (用说明的语气读,重音在 “乘”“历” “穿” “越” “道” “越” “循” “至”上。第三层为描写语,诵读带点想象,有身临其境之感,读出作者的兴奋,喜悦,体会作者的心旷神怡

13、。 ) 四、第三段导读 1诵读中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拟出小标题。 泰山观日出。作者描绘了一幅无比壮丽的泰山日出图。如果说前一幅画面明净,色彩柔和,景象恬静,充满阴柔之美,那么这幅日出图则色泽炽烈,气势雄阔,充满勃勃生机,而且由于先写了日出前的白茫茫一片,在对比映衬之下,显得格外强烈,足见其阳刚之美。 2作者写了哪些自然景观?重点写了什么? 作者用浓墨重彩,层次清晰地描绘了日出的壮丽奇观,写了大风、积雪、云雾、雪峰、朝霞、太阳、大海、远山,重点写日出时“极天”的变化。3作者是怎样观察、怎样描写的? 以日观亭为观察点,先写日观峰待日出的情景。时间是除夕日“五鼓” ,气候环境是“大风扬雪击面”

14、,作者调动视觉和触觉,突出风力的强劲,高处不胜寒, “足下皆云漫” ,日观亭高耸于云雾弥漫的云天之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坐在日观亭这个至高点上面东而待,表现了等待日出的急切心情和豪情逸兴。接着写日出,按日将出,日正出,日已出的时间先后为序逐层添色加彩,由暗到明,由近到远,由东到西进行观察。日将出之时, “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 ,那些负雪的山峰披着一件比云更白的衣裳,微露于云海之中,星星点点,像几十颗白色的骰子似的。透过云层,依稀可见山峦。这是雪后初霁的泰山晨曦,是日出的前奏曲。日正出之时,先是云霞变化,从“一线异色”到“成五彩” ,当天的尽处呈现出一线奇异的色彩,白茫茫的云雾瞬息变幻成斑斓

15、缤纷的云霞。天空中升起一轮红彤彤的旭日,接着作者用“正赤如丹”正面描摹,把日的容颜,半姿和态势摹写入神。再以“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描出太阳冉冉上升,天空红光灿烂的独特景观。所有这一切无不在作者笔下跳跃、变化,从这一话的形象的塑造中,我们也分明感到,此时的姚鼐内心有多么激动,多么感奋!那“红光”何以动摇?“或曰:此东海也。 ”原来太阳是从天边波涛翻滚的东海上升起来的。好一幅海日映照的奇丽画面。至此,气势磅薄的日出奇观,只寥寥数语,就被描绘得宛然在目。最后写日已出,侧面落笔,转写山色和山态。回头西望,欣然望到日观以西诸峰,因“或得日或否” ,所以呈现出“绛皓驳色”的万千景象。日观峰以西诸山,阳光

16、照射到的,呈红色,照不到的,依然是白色,红白二色,陆离斑驳。而群山“皆若倭” ,变腰曲背,晨光中红白错杂相间的群山,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烘托出日观峰凌空俯瞰群峰的雄姿,正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意,形象地说明泰山的雄伟高峻。至此,作者穷形尽相地正面描摹出旭日升腾时灿烂的光彩和跳跃的欢态,使人想起诗仙李白在此观日出的诗句:“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 ” 观察顺序 景观变化 由暗到明 稍见云中正赤如丹 同近到远 白 足 下极天云一线异色 由东到西 亭 东视日观以西峰 描写顺序 景观变化 日出之前 大风、积雪、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 日出之时 一线异色、五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