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散文诗两篇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663226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案-散文诗两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语文教案-散文诗两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语文教案-散文诗两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语文教案-散文诗两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语文教案-散文诗两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案-散文诗两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案-散文诗两篇(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案散文诗两篇语文教案散文诗两篇教案示例一 第一课时 记忆 一、教学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初步感知形象、生动、深邃、隽永、精炼、流畅的语言特色。 通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体会作者迂回婉转的奇妙构思。 引导学生理解“记忆所蕴含的真谛” ,使他们获得趋向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审美愉悦。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记得曾有一年的高考作文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今天请你以“记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你将会写些什么呢?(找 3 人提纲挈领地做个介绍)请同学翻开书,我们一起看看作家韩少华如何写的记忆? 板书课题:记忆 (二)诵读感悟 分组(四人为宜)诵读课文,要求一人读,其他三人听,

2、并注意:字音是否读准。感情是否到位。 学生谈谈初步感受,重点是作家如何写“记忆”的? 请小组汇报朗读。再由学生讨论如何朗诵这篇文章(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诵读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把握) 。 (三)揣摩品味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并思考: () “记忆所蕴含的真谛”指的是什么? ()找出文中能标志作者思路转换的语句。 ()作者怎样一步步形象的揭示“记忆”的真谛的?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举例说明。 (你比较喜欢课文的哪一段话,为什么?请具体说明) 学生讨论明确,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提示: ()记忆是衡量人高下、贵贱、美丑的尺度;在人们的记忆中,庸人、叛徒、蠢货、懦夫将遭唾弃,大公无私,乐于奉献

3、、勇于献身的人将流芳百世。人生的真谛、人生的价值在于有崇高的理想,广阔的胸怀,绚丽的心灵和奉献精神,应远离罪恶,勇于牺牲,舍己为人,不作庸人、叛徒、蠢货、懦夫、争做智者和勇士。 (文中没有对此做出现成的回答,需学生自己分析归纳,意思相近即可) 。 ()三句:“记忆,是什么样?”“这说的是忘却,记忆呢?” “记忆究竟是什么?” ()以记忆为线索,迂回婉转,逐层深入。先从反面入笔,从“忘却”引入“记忆” ;再从否定角度说“记忆”没有许多外在形式:重量、体积、色彩、标价,随后从肯定角度取譬设喻:“记忆”是“灰烬” “流水” “落花” ;第三步作者引入两个有关记忆的传说,开是触及记忆的核心话题记忆的本

4、质;最后对怀有各种记忆的人作出评价,进一步揭示记忆的真谛。 ()学生发言紧扣原文,言之成理即可。 (当然,教师最好能引导学生抓住几个特点:深沉含蓄,饱含哲理。采用第一人称“我” (作者)与第二人称“你” (一个年轻朋友)交谈的假设情境的写法,如话家常,更显亲切。多用排比和比喻,使文章既活泼灵动,又有典雅气象。 ) 齐读课文(或某一部分) ,进一步体会。 (四)布置作业,写一段的有关本文的赏析文字。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俄罗斯女郎、门槛等的象征意义。把握主人公典型形象,引导学生体会女革命家为正义事业献身的壮美。与记忆作比较,了解散文诗多样化的创作形式,引

5、导学生学会鉴赏和辨析。二、教学步骤(一)写作背景屠格涅夫( 1818 1893 ) ,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门槛是作者晚年的作品中思想境界较高的一篇。作者与女革命家一直有来往。 1878 年 1 月,俄国发生了女革命家刺杀彼得堡总督的事件,同时,屠格涅夫受到女革命家彼洛夫斯卡娅活动的影响,受到女友伏列夫斯卡娅献身精神的感染,对那些为俄国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英雄钦佩不已。于是,集她们于“俄罗斯姑娘”之一身,通过虚幻的梦境,讴歌了俄国社会现实中的优秀分子,着力表现她们的崇高信仰和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二)诵读教师可组织五个同学分别扮演叙述人、问者、俄罗斯姑娘和两位评者。(问话应是“慢吞

6、吞”和“不响亮”的,显出高高在上的威严;俄罗斯姑娘的答语,要加重语气,文章最后“一位圣人” ,打了惊叹号,充满力量,寄托了作者由衷的赞美,更要读得响亮。朗读时要注意创造庄严、肃穆的情境和氛围。(三)学生自读思考文中的“大楼”象征什么?分析:象征手法, “大楼”象征伟大而壮丽的革命事业。 “门槛”象征着什么?分析:本文的“门槛”可以理解为参加革命与不参加革命、进步与落后的分界线的象征,也有人理解为“革命者面前的一切艰难险阻” 。以此为标题,可见它对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起着重要的作用。文中环境描写有什么象征意义?分析:大楼、窄门,高高的门槛,门里一片阴森的黑暗,望不透的黑暗中散发着寒气,一幅门帘子掩

7、盖了所有的凶险邪恶。这阴森恐怖的环境,象征着当时俄国社会中的严酷环境和革命形势,成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和人物形象凸现的底色。作者如何描写俄罗斯姑娘的?分析:语言描写:问语 - 声音慢吞吞、不响亮,语调冷冰冰,语句长,陈述一切苦难,从反面表现正义事业的艰难,衬托出女主人公的坚强性格。答语 - 简短,坚决,果断,直接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坚强性格。评语 - 截然相反,表现出女主人公品格的伟大,也暗示出这种人物性格不被广泛理解造成的悲剧性。神态描写:仅一句, “姑娘埋下了头”忍受着屈辱,显示出女性特有的坚强。心理描写:贯穿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之中。女主人公表现出性格的一致性,还伴随着心理活动的波澜,即在表现坚

8、强的性格的同时,又有忍受屈辱,复又更坚强这一插曲。渐次高昂之中,有间歇、转折和新的起点,避免了平铺直叙。怎样理解“一个圣人”?分析:在欧洲人的传统观念中,圣人指具有嘉德懿行和远大崇高的奋斗目标,忍受无穷无尽痛苦,一心为广大人民谋福利的人。这种人往往是虏诚的宗教信仰者。本文用“圣人”来形容俄罗斯的姑娘,是着眼于道德赞扬的。作者同情革命,但没有参加革命,在政治上与革命党仍有距离。(四)总结1学了这两篇散文诗,说说你对散文诗的特点有哪些认识?分析: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用散文的形式表现诗的思想内容。一般篇幅短小,有诗的意境,但像散文一样,不分诗行,不押韵,用内在的激情给人以强

9、烈的艺术感染。鲁迅的野草与泰戈尔的飞鸟集民新月集都是散文诗集,高尔基的海燕也是著名的散文诗。2比较记忆与门槛的异同分析:(l)在艺术手法上, 记忆选取“记忆”这一心理过程的独特视角,运用迂回婉转的手法,展示了对“人生意义”这一普遍对象的宏观思考,揭示了这一普遍对象的内涵。 门槛则从个别到一般,运用象征手法,抓住一个典型场景中的典型形象,来展示革命者的普遍人格。(2)在语言方面,两文的语言都充分体现了诗的语言的精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言精短,很少用长句;用自问自答和对话推进内容,而且对话很有特色;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和排比,显得非常精妙。(五)布置作业诵读记忆 、 门槛 ,加深对两文的

10、内容和艺术特点的感悟。课外阅读鲁迅先生的散文诗秋夜和好的故事 (语文读本第三册 )板书设计教案示例二第一课时记忆一、教学目标把握基本结构,通过体悟其诗化的形象议论的语言,理解作者从“记忆”的独特视角入手,对社会与人生所作的褒贬和思考,从而领悟文章主旨。把握本文借优美的意象和迂曲婉转的奇妙构思来传达深沉含蓄思想情感的艺术特点。二、整体感知记忆写于 1983 年。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帮助历经的人们重新确立人生价值的坐标,找到自我精神的归宿。作者认为,虽然时代变了,但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创造和奉献,这一基本的主题不会变。因此,作者选择了“记忆”为话题,却并非从心理学角度去诠释“记忆”和“遗忘” ,而

11、是以此为独特视角,立起一根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标尺,对纷繁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种种品行作了概括而生动的描写和或褒或贬的评判。这里的“记忆” ,是广大人民心中判断是非曲直的客观尺度。因为,从一个人的记忆中,可以折射出这个人的道德情操、精神境界的高下;而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大众的记忆,则反映出这一社会对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等价值判断的舆论取向。课文因选取独特视角而收到了迂曲婉转的艺术效果,经过提炼的高密度的思想内容、丰富的情感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又使这首散文诗具备了深沉含蓄的风格特点。三、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们学习过海燕等散文诗,知道散文诗有哪些特点?(要求学生结合具体作品作答。可归纳为篇幅

12、短小,情感强烈,想象丰富,意象鲜明,意境和谐和往往隐含哲理、具有象征意义等,学生答到其中一、二点,能自圆其说即可。 )(二)疏理脉络 记忆采用了第几人称写法?文中还设置了一个“你” ,这样构思的用意是什么?(采用第一人称写法, “我”即作者。另外,又虚拟了一个身为“年轻的朋友”的“你” ,文章便在虚拟的“你”问“我”答中展开。这样的构思,使行文添了波澜,显得活泼灵动。假设的情境缩小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作者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和蔼可亲。 )试从文中找出描写“你”的神志和询问的标志性语句,并据此切分课文层次,简要概括各层大意。(课文中, “你”的询问共有 3 处,即:第二段启下的提问:“记忆,是什

13、么?”第 8 段承上启下的发问:“这说的都是忘却记忆呢?”第 14 段“记忆究竟是什么?”再加上在 23、24 段叙述完两个典型例证之后的集中议论抒情属文间的收束部分,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具体内容是:先说什么是忘却,再说记忆没有这样那样的外在形式,然后触及什么是记忆的核心话题,最后对怀有各种记忆的人作评价。 )(三)引导学生分层,逐一诵读课文,并结合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课文第一部分关于“什么是遗忘”的问题,医学家、道德家、佛学家、革命家的回答迥然不同,这是否说明评判人们的“记忆”和“忘却”的是非曲直没有客观标准?究竟怎样解释才较为顺理成章?(并非如此。医学家、道德家、佛学家和革命家回答问题的立足点

14、和角度各不相同,因此答案迥异。其实“异”中也有“同” ,除医学家外,另外三人的回答都指向了忘却其对立面就是记忆的社会本质,在评论是非的标准上是有一致之处的。而本文讨论“记忆”或“忘却” ,并非从生理。心理角度入手,反而正是着眼于它们的社会本质。 )课文第二部分段连用 4 个否定加转折的句子形成排比,来揭示记忆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这几个句子应如何理解?请任选一句,试结合第三部分的两个典型例证及第四部分的排比句子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如“记忆么,没有重量,它却既可以压得人匍匐在地,又可以鼓舞人在理想的空间飞翔”一句,下文第 23 段例证一的“阴谋家” ,正是被记忆“压得匍匐在地”的例子。而如果真的

15、像第 30 段说的那样“忘掉自己的危难”铭记着他人的艰辛, “只为人民的幸福去忘我奋斗” ,他不就正“在理想的空间飞翔”么?此外,也可以理解为“例证二”从地震中救人的勇士是“生命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 ,而“例证一”的“阴谋家”以及 25、26、27、28 段所说的“庸人” 、 “叛徒” 、 “蠢货”和“懦夫” ,都是由于记忆使“灵魂贬值到零以下”的人。课文的第三部分,作者连续使用比喻句,选取“灰烬” “流水” “落花”三个意象,是要表述与记忆有关的什么道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选取“灰烬” “流水” “落花”的意象来描绘记忆,证明作者充分注意到了记忆的难以保持、短暂易逝的特点。但作者所要强调

16、的,仍是一个人如果追求积极的人生意义,哪怕记忆再短暂,他也将留给他人美好、清纯的印象,并在他人的记忆中获得永生。采取这种写法,避免了呆滞直白的说教,而代之以形象鲜明的比喻性描写,使哲理具有了艺术的魅力。 )四、总结、扩展本文主旨:从“记忆”这一角度,对纷繁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种种品行作了概括而生动的描写,表达了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批判。写作特色形散神聚,表达迂曲婉转。言“此”而意在“彼” ,表达了强烈含蓄的爱憎情感。哲理化的情感和情感化的哲理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散文诗的特点。多用排比和比喻,优美的语言和意象、别致生动的问答形式,使文章既活泼灵动,又有典雅的气象。五、课后作业反复诵读课文,加深理解。预习门槛 ,比较两篇散文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