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课之家庭及家庭教育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56663212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2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教育课之家庭及家庭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家庭教育课之家庭及家庭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家庭教育课之家庭及家庭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家庭教育课之家庭及家庭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家庭教育课之家庭及家庭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庭教育课之家庭及家庭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育课之家庭及家庭教育(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讲 家庭及家庭教育,主要内容,家庭 家庭的影响力 家庭教育,一 家庭,家庭的概念家庭的功能家庭的演变和分类,思考,什么是家? 家最重要的特点?,(一)家庭的概念,家庭: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家庭的职能、性质、形式、结构以及和它相联系的道德观念,都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变革。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 美国社会学家Stephen(1963)认为,家庭是以婚姻和婚姻契约为基础的一种社会安排。它包括三种特性: 1) 夫妻与子女住在一起; 2) 承担为人父母的权利和义务; 3) 夫妻在经济上负有互相抚养的责任。 美国人类学者Queen和Habenstein,1967年

2、认为,家庭是“一群亲属亲密地住在一起,其成员交配、生育并养育子孙,成长并且相互保护。”,人口生产关系论认为家庭是以一定形式的经济为基础的人口生产关系。家庭所担负的最基本的社会职能是通过人的生产和再生产来维持生命的延续和人类的延续,从而为社会的存在和良性循环提供最基本的要素人。,经济关系论认为家庭最本质的是经济关系。家庭的形式、性质、职能、结构等都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并随之发生变化,而且,家庭内部的关系也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感情关系论认为家庭最本质的关系是情感关系。男女之间有没有感情,是否互爱是家庭建立、组成或离异的关键性要素。,多层次论认为家庭本质上是多层次的,是社会关系、物质关系,

3、以及人本身的生产关系的三个层次的综合,要认识家庭的本质不能割断各个层次之间的联系。,(二)家庭的功能,社会学家Burgess和Locke(1953)曾把家庭的功能分为两类:固有的功能(intrinsic function)和历史的功能(historical function) 固有功能:情爱、生育子女的功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历史功能:经济、保护、教育、娱乐和宗教的功能,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同而改变。,现代的家庭功能,1 提供成员之物质生活需要和对外界侵犯的保护力量。 2 提供亲情,培养建立亲近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3 通过子女与家庭的认同作用,培养健全的人格。 4 提供性知识和性教育,培

4、养孩子健全的性别角色。 5 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提高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6 培养孩子的学习动机、求知的欲望及创造力。 7 传递文化,培养下一代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衡量家庭功能发挥的六个指标,1 家人间的沟通方式:坦诚直接 2 家庭规则的运作:富有弹性 3 家人间的关系:界限较清楚 4 家庭气氛:较有欢笑、幽默,乐观 5 整个家庭与外界的关系:愿意了解和较易接受新事物、新意见、新邻居 6 自我价值感:每个人觉得自己内心充满温情和信任,信任自己和整个世界,(三)家庭的演变及家庭的分类,1 家庭的演变 远古时代: 没有火,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群居,没有产物,找到什么吃什么,

5、什么地方有事物,就到那里聚拢过来。 无家庭的形态和观念,处于群居的状态。狩猎时代 火与工具 职能分工:男人:更强壮,战士和猎人;女人:较柔弱,受怀胎和哺育的限制,照顾孩子和家园。 畜牧与种植 积累财富:小家庭出现。,(1)血缘家庭大约出现在170万年前的人类蒙昧时代中期,是在同辈分内部发生两性关系的婚姻集团。相同辈分的人互为夫妻,很自然地构成了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的血缘家庭。这种婚姻家庭形式又称作等辈婚或兄妹婚,是群婚制的最初阶段。,血缘家庭也称血缘公社,它既是一个生产单位,也是一个生活单位。作为一种婚姻制度,血缘家庭排除了不同辈分的直系血亲之间的性关系。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血缘群婚和知母不知父

6、。,血缘家庭是人类社会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也是人类第一种家庭形式。它的出现表明,人类不仅在物质资料生产方面摆脱了动物状态,而且在人自身生产方面也摆脱了动物状态,从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身体结构的显著变化。,(2)普那路亚家庭“普那路亚”是夏威夷语亲密伙伴的意思。“普那路亚家庭”这个名称来自于最早发现实行这种家庭形式的夏威夷群岛的土著人。,普那路亚家庭是人类的第二种家庭形式,产生于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是群婚制最发展、最典型的阶段族外群婚制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绝对禁止集团成员(直系血亲)之间的性关系、婚姻关系,人们只能在集团之外寻找性伴侣或婚姻配偶。,普那路亚家庭的产生原因:自然选

7、择的作用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血亲婚配的弊病,从而逐渐产生了禁止同胞兄弟姐妹之间通婚的观念;经济发展的状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了旧家庭公社的分裂和新的家庭公社的建立。,(3)对偶家庭人类家庭发展的第三种形式,产生于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交替的时期。对偶婚是从多偶婚向单偶婚(一夫一妻制)的过渡,指的是一对男女在或长或短的时期内比较固定的同居,但双方能够轻易离异的个体婚。,对偶婚的基本特征:人类婚姻开始摆脱群婚状态,成对的配偶在或长或短的时期内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地同居;婚姻关系的不稳定性,男女双方的离异是经常、普遍的现象;婚姻的基础主要是生育和性的需要;,女子仍是婚姻的主体,成为对偶家庭的主人

8、,男子则是客人; 对偶家庭没有自己的独立经济,而是在母系血缘 关系的联接下,过着共产制的经济生活; 辨认父亲仍是困难的,但有一定的可能性。,对偶婚兴起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发展。随着原始公社经济的发展,人口密度增大,氏族之间往来频繁,许多男子的来访对于女子来说是一个沉重负担,越来越使妇子感到难堪和屈辱,由此导致对偶家庭的逐渐建立。,对偶婚在婚姻家庭的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另外一点影响就是从此出现了结婚仪式,但由于对偶家庭处于不稳定的个体家庭阶段,结婚带有形成初期的朴素性质,结婚仪式也较为简单。,(4)一夫一妻制的现代家庭是人类家庭发展的第四种形式,也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家庭形式。它最初产生于野蛮时代的

9、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交替时期,从对偶家庭中产生出来。它的出现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基本特点:男子在家庭中居于“统治”地位。丈夫在家中掌握了经济大权,形成了对妻子的统治权,子女按照父系继承财产;婚姻不可离异。家庭关系牢固、持久,夫妻双方不能任意解除婚姻关系。,一夫一妻制家庭产生的原因:社会分工的出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牧业和手工业分离出来,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男子代替妇女成为生产的主要力量,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女子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这种变化反映在家庭关系中就是男子作为丈夫的地位的提高,成为一家之主;,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生产发展使社会财富增多,并逐渐集中于

10、男子手中,他们已不满足于传统的母系继承制,而要让自己的子女能够继承自己的财产,为此,逐步确立了按男系计算世系的办法和男系继承权,促使家庭形式发生了改变。,婚姻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组织形式。家庭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社会从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的发展,从较低的形式进到了较高的形式。,2 家庭的分类以婚姻形式为标准 一夫一妻制 一夫多妻制:穆斯林社会、非洲大部分地区;古希腊、过去的犹太社会、印度、中国等 一妻多夫制:印度的陶大斯人,以家庭形式为标准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妻及其未婚子女组成。 主干家庭:由祖父母、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 扩展家庭:由数代、数房构成的大家庭。,核心家庭的

11、特点,1 以夫妻关系为基础 2 其功能为:性、生育、情感、经济、教育等 3 亲属关系网络的依赖性小,受控制亦较弱 4 择偶较自由 5 婚姻以爱情为基础 6 与外人较疏离,离婚率高 7 子女较自由发展 8 适合现代工业都市社会 9 需要社会福利机制和社会服务系统,以补充亲属团体的空缺。,主干家庭,1 老有所养 2 子女对父母有责任感与同情心 3 有人助理家务及管教小孩 4 感情不融洽 5 权柄问题难解决 6 众多成年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容易平衡,1977年台湾朱岑楼的一项调查中国家庭组织的演变近六十年来我国家庭的重大变迁,1 以夫妻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增多,传统的大家庭相对减少 2 父权、夫权家庭

12、趋向平权家庭,长辈权威趋向低落 3 职业妇女增多,妻之经济依赖减轻,家计趋向共同负担 4 传统家庭伦理观念淡薄,祖先崇拜不如过去受重视 5 家庭功能减少,以满足家人情感需要为主,其余则由社会负担 6 传统孝道日趋淡薄,家庭不再以父母为中心,而趋向以子女为中心 7 夫妻不再受传统伦理的束缚,稳定性减低,家庭纠纷增多,离婚率升高 8 传宗接代观念减轻,家庭人数减少 9 家庭教育受到重视,尊重子女的独立人格发展 10 家人相聚时间减少,关系趋向于疏离,冲突增多 11 婚前自由恋爱逐渐取代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传统择偶标准影响式微 12 贞操观念降低,两性关系愈见开放 13 单身家庭及有子女而不在身边之

13、家庭增多,年老父母乏人奉养,孤单寂寞 14 男女趋向平等 15 老人问题趋于严重 16 青少年犯罪者增加 17 婚后与岳母共居之家增多,二 家庭的影响力,父母遗传和个人成长 家庭环境和个人成长 家庭教育和个人成长,相关研究,违法少年的家庭 不良的家庭环境,家庭气氛以及不良的父母教育方式和由此导致的不良亲子关系对少年儿童的不良影响也是巨大的。其中,少年的偏差行为就与这种不良的家庭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Sutherland,E.H)发现,凡是出现违法少年的家庭,大多具备以下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条件: 、家庭成员中有犯罪者,或者行为品德不端者,以及酒精中毒者; 、父母一方或双

14、方是死亡者、离婚者、或是被遗弃者; 、父母愚昧无知,或者是知觉上有缺陷者,因病而不能管教子女者; 、父母态度专横、偏爱过度,或者过分干涉,或者是严厉、放任、嫉妒者,以及家庭居住条件较差并与同住亲友不和者; 、人种与宗教不同、习惯各异或者是养子以及收容单位收养的孤儿; 、失业、工资收入低,以及在共同劳动中受经济压迫者。在这六种类型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或者由于教育水平低下,或者由于夫妻关系不和,或者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孩子生长的家庭环境比较恶劣,因而违法行为更容易发生。虽然萨瑟兰的研究有其局限性,但是也由此表明家庭对少年偏差行为的形成具有特殊意义。,中国的一项研究 佟新等人对于北京、

15、上海、石家庄等八省市的调查也说明了这一点。在所调查的一千八百多名违法犯罪青少年中,家庭成员或近亲属中有犯罪记录的是人,占了21.8,也就是有五分之一强的违法犯罪青少年在其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受到家庭成年人不利的影响。生态社会化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贝尔斯凯(Belsky,J)等人通过对众多美国家庭的追踪研究,指出一种生态社会化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由一系列特定的环境条件决定的,人的行为表现是一种对环境压力和成长经验的适应。据此他们进而提出,个体由于家庭背景的不同因而有着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由下图所示:,这一生态社会化理论认为,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家庭,夫妻关系紧张,对孩子粗暴,严厉,父亲、母亲对孩子的

16、要求也不一致,孩子与父母亲子关系差,孩子在心理发展上有种种问题,如具有高侵略性、缺乏合作精神、焦虑、压抑等;在生理发育上,这样的孩子也比较早熟,性发育早。并且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在养育自己的下一代时往往重复自己父母的毛病,性行为早,配偶关系不稳定,在养育自己的子女方面,精力投入少。反之,多数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相对富裕,父母对孩子敏感,负责,孩子与父母关系良好,孩子心理,生理上问题少,偏差行为也比较少,这种家庭的孩子在长大后,性行为晚,配偶关系长期稳定,对自己的子女教育精力投入大,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也比较容易成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早期,弗雷德.斯特莱特在宾西法尼亚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调查对

17、象是6000名12到18岁的青少年,调查的问题包括对学校的态度、是否服用毒品、是否有性行为、对教堂的态度、精神健康状况和同伴影响等,同时也让这些青少年描述了自己的家庭关系,让他们从如下四个选择中选一个来回答: 我们很亲密。 我们有点亲密。 我们不亲密。 我们根本不亲密。,研究表明那些认为自己家庭关系不亲密的孩子都报告了下面的现象: 大多数时间都不快乐。 感觉生活很令人厌烦。 愿意做让人们感到震惊的事情。 感到他们的生活比其他大多数人相比,更缺少乐趣。 很少感到与人有亲密关系。 不关心他们在学校的成绩。 对与父母的关系不在乎。 在宗教信仰和道德训练不在乎。 感到自己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 对自己上大学的事不报希望。 这些孩子报告自己会跟同伴一起服用毒品、喝酒和犯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