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愚公移山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663148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案-愚公移山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语文教案-愚公移山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语文教案-愚公移山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语文教案-愚公移山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语文教案-愚公移山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案-愚公移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案-愚公移山(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案愚公移山语文教案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教学目的1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2 文言文的诵读。3辨析文言词语。重点、难点重点:学习顺畅诵读文言课文。难点:辨析文言词语。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太行(hang)万仞(ren)惩(cheng)塞(se) 汝(ru)曾(zeng)诸(zhu)箕畚(jiben)荷(he)孀(shuang)龀 chen 叟(sou) 匮(kui 亡以应(wu)厝(cuo 雍(yong)2熟读课文,看注释,查字典,试翻译全文。二、导人三、作家作品简介1、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 言故事

2、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 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2导语愚公移山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 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 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 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 革命的胜利。四、正课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 时注意正音。 )2、朗读停顿的指导。(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一般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 号、问号、感叹号

3、停两拍。(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般 35 拍即可。(3)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 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 标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 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3、请学生翻译课文。翻译方法指导;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 根据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翻译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 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 节词。如“方”

4、即“方圆”指面积。(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来代替。如“切”可改为“丈” 。当然, “侧”的长度不等于“丈” ,但这里的 “万例”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 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 “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 了!”(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 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 “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 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

5、省略不译。 在学生翻译时,老师可穿插提问重点词语的解释。者:相当于“的人” 。面:面向着,名词用为动词。毕:全。险:指险峻的大山,形容词用为名词。其妻:其,代词,他的,指代愚公。以君之力:以,介词,凭,靠。之,助词,的。遂:于是。箕畚;用箕畚装土石,名词用作状语。笑而止之:而,表修饰,相当于“着” 。之,代词,他,指代愚公。毛:草木。加增:加大增高。自此:从此。四、小结1古今词义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 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虽古义

6、:即使今义:虽然已古义:止今义:已经2词性活用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3一词多义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4通假字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河曲智臾亡以应亡同无,没有。一靥朔东后同措放置。5 虚词之代词,他例:跳往助之。助词:的例:隐土之北。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择例:甚矣,汝之不克。而表承接:不泽例:何苦而不平表修饰:地、着例:面山而居表转折:但是,却倒:而山不加增其代词,他的例:其妻献疑日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例:其如土石何以介词:凭,靠例:以残年余力连词,用来例:河曲智实亡以应焉语气助词

7、呢例:始一反焉暖气代词哪里例:且焉置土石五、作业1课后作业。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二)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河阳之北()2吾与汝毕力平险()3投诸渤海之尾()4始一反焉()5曾不能毁山之一毛()6 固不可彻()7而山不加增()8无陇断焉()(三)指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甚矣,汝之不惠。A 河阳之北 B跳往助之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D告之于帝第二课时 一、预习1背诵全文。2 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3课后练习四。

8、二、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全文,疏通词语,大致理解课文的内容。这节 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课文的内容和写作特色。三、正课1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双方的语气。2提问: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 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 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讨论并归纳: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 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 “曾不能损魁 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清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当中必须解决

9、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 土石?”智臾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 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 “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 “曾不能毁山 之一毛”是有意挖苦, “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则简直是嘲笑愚公 无能了。因此,这两句语气不同。3提问: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故事背景。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臾的错误观点。第四段:写愚公愿望的实现。4提问: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讨论并归纳;(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

10、者三夫。(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5提问: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 深意?讨论并归纳:愚公动员全家的力量,克服山高且大;年老力衰;人员 少;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等这么大困难,表面看来“愚不可及” 。但愚公 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在于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 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人和后代子孙。此外,他对 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的 力量是“无穷匾”的, “而山不加增” 。他的见识远远高过一般人之上,真 是“大智若愚” 。而“智臾”只是从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认为自然

11、条件无法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 的,真是“鼠目寸光” 。以上分析说明愚者不愚,智者不智。这一颠倒不 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6 提问: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访归纳中心意思。讨论并归纳: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 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 道理。四、总结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对寓言的理解要通过故事叙述了解故事 所寄寓的深刻含义。而不要纠缠这个故事是否“真实” ,神话给足是否与 迷信有关,甚至用现代的眼光审视愚公的形象等。这些都与阅读寓言的本义有违背的。五、作业1课后练习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下列文言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2甚矣,汝之不惠。3帝感其诚。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AI反问句 2陈述句 3判断句被动句B1反问句 2倒装句 3被动句 4陈述句C1疑问句 2陈述句 3被动句 4判断句。D1疑问句 2倒装句 3判断句 4陈述句。(二)填空:卫 愚公移山选自_,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 和_。本文的体裁属于_。2 文中河曲智臾嘲讽愚公的话有_ 。愚公斥责智臾的话有_ 愚公反驳智全的话有_这些对话表现智叟_ ,表现愚公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