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延安,我把你追寻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663147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案-延安,我把你追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语文教案-延安,我把你追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语文教案-延安,我把你追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教案-延安,我把你追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案-延安,我把你追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案延安,我把你追寻语文教案延安,我把你追寻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大体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发扬延安精神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1检查自学,导入新课。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 )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 (也可以播放录音) 2学生初读全诗。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诗句读准、读通。 ) 3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通过学生之间的资料交流,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 4再读全诗,质疑。 5自由朗读

2、,体会感情。 三、理解诗句,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 (组内交流时,要求组长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上记号。 ) 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延安精神。“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思是说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伟大的延安精神。 3揭示课题,感悟中心。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 (1)诗的第二小节中所讲到的几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 (2)第三小节中

3、“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什么?第四小节中“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又指什么? (3)你怎样理解“追寻延安”? 四、指导朗读,引起共鸣 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五、总结 1教师小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

4、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l抄写这首诗。 2有能力的同学把它背诵下来。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一些有关延安的资料。利用课文插图和关于“延河” 、 “南泥湾” 、“杨家岭” 、 “枣园”的图像资料,课文朗读录音等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进行点拨。 探究活动 搜集照片、图片、文字素材,抄写、剪贴为手抄报。然后举办一期“延安,我把你追寻”专题展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