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案_3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661747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_3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_3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_3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_3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_3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_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念刘和珍君教案_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一)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句、片断的含义,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二)了解文章的思路,把握本文的线索。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三)培养学生听准答对问题的能力,抓住要点,灵活完整地复述比较复杂事情的能力。二、难点、重点分析(一)第 1、2 节中三次写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三处行文不完全一样,联系每次出现时的上下文,说说作者究竟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分析:鲁迅所编之期刊如莽原等,都是战斗性很强的革命刊物,因而常遭反动当局的查禁, “城

2、门失火,殃及池鱼” ,因此有人就不敢订或不愿订,因此“往往有始无终” , “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 。而刘和珍却“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 ,这说明刘和珍有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坚强意志,也说明刘和珍不仅是鲁迅的学生,更是志同道合的战友。据当年接待刘和珍订阅莽原时的李霁野回忆,那时编辑莽原的“未名社”成立不久,仅一间小屋,书架上空空落落的,书不多,很担心会垮台。但刘和珍有一天来到“未名社” ,说自己最爱看鲁迅先生的文章,不仅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而且第一个买了鲁迅译的出了象牙之塔这一文艺论集,还问有没有其他的书。鲁迅知道后十分高兴。现在鲁迅满怀激情地回忆起这件事,写下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这句话,是出于对刘和珍的哀思和记念,因为她是渴求真理的好青年,又爱读自己的书,现在却被反动军阀杀害了。但只能“写一点东西” ,而不能尽情揭露反动军阀的阴谋和罪行,不能尽情表达自己的哀思,这不能完全宣泄的悲与愤便凝成了“只能如此”四个字,曲折地表达了深切的悲哀和强烈的愤怒。在这里,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体会:两句“只能如此而已”大体一样,又不尽相同,这同中有异的文字传达了怎样的信息?提示:两句“只能如此而已”共同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为生者而写的心愿。(二)本文不是一般记念文章,不为刘和珍立传,为什么全文开头要用史家笔法点明开追悼会的日子呢?在“那一天”前长长的定语又起什么作用呢?分析:文章用“敢于直

4、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来描述“真的猛士” ,并以此作为“猛士”和“庸人”的一个分野。为什么这样?鲁迅在论睁了眼看一文中指出:“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这就是说,真的猛士必须面对黑暗的现实,必须为推翻这黑暗的现实而不怕流血牺牲;如果连正视现实的勇气都没有,面对白色恐怖,面对敌人的屠刀,轻则消极遁世,重则变节投降。由于面对黑暗的现实,会为人民的苦难而感到哀痛,并由哀痛激发起变革现实的斗志,以参加这样的斗争为自己最大的幸福。所以, “真的猛士”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庸人”之“庸” ,在于他们对“惨淡的人生” 、 “淋漓的鲜血”虽有过哀痛和不满,却不能“

5、直面”和“正视” ,因此,会随着时间的流驶而忘却,客观上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从对待现实的两种态度的对比中,作者高度赞扬“真的猛士” ,激励人们敢于正视残酷的现实,为变革现实而战斗,不能像“庸人”那样易于忘却, “暂得偷生” 。(三)把惨象与流言对举,概括了什么,突出了什么;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最后一句用了什么句式,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想法?分析:“惨象”句和“流言”句形成了对仗辞格,概括了反动派的凶残和走狗文人的无耻,爱国青年横遭杀害的惨状;“已使”和“尤使”构成的递进关系,突出了流言更使作者愤慨。因为流言更有欺骗性,它为杀人者掩盖罪行,开脱罪责,指鹿为马,混淆视听,使杀人者逍

6、遥法外,使革命者受到通缉,使受弹饮刃的爱国青年遭到诬陷。面对这样的“惨状”和“流言” ,作者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是“出离愤怒”的别一种说法,由极端的愤慨升华为理智的思考,因而认识到“惨状”和“流言”是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对于“默无声息”的现状,鲁迅用选择句式指出两种前途:“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看似客观,实则号召人们在沉默中爆发,求得中华民族真正的前途。鲁迅是在号召、在期待人们起来斗争,那样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鲁迅先生在革命时代的文学中说“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用,连苦也不叫了,他们便成为沉默的民族,渐渐更加衰颓下去,至于富有反抗性的民族,因为叫苦无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

7、音而变为怒吼” 。可见这最后一句,是鲁迅先生对人民奋起抗争的战斗号召。(四)本文中心思想是什么?中心思想怎样贯穿全文的?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揭露反动军阀政府的残虐凶险,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热烈颂扬爱国青年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激励革命者更加奋然前行。提示:这个中心,贯穿于文章的始末,悲愤的感情渗透于每一节中。第 1、2 两节,通过交待写作目的,表达了极度的悲愤而又难以排解的沉痛。为什么会这样?第3、4、5 三节作了回答。刘和珍是追求真理,坚持正义,富有斗争精神,又温和善良、坚毅乐观、目光远大的好青年,杀了她这样的青年,就是毁了中国的未来,因为“中国要和爱国者的灭亡一同灭亡” (无花的蔷薇之二

8、) 。而敌人的残虐凶险、下劣无耻又远远地超过了作者的想象, “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 (无花的蔷薇之二 ) 。在赞颂和揭露中,作者一腔悲愤的洪流都倾注在字里行间了。第 6、7 两节通过总结教训和指明烈士死难的意义,再次颂扬爱国青年的崇高精神,指明它巨大的鼓舞力量,深远的意义。对烈士的歌颂是那样的深挚而热情,对她们的牺牲又无比地痛惜。综上所述可见,文章的前两节犹如序曲,中间三节是记念文章的主体,后两节是主体内容的升华,又回应开头,犹如尾声。在每节文章中,强烈的悲愤一以贯之,正如许广平所说, 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 。正是这强烈

9、的一字一泪的悲愤之情,才把方方面面的材料凝聚起来,形成整体,所以本文的线索就是这悲愤交加的感情。三、教学过程设计(一)解题和介绍时代背景今天学习的记念刘和珍君 (板书) ,选自华盖集续编 。记念,我们现在一般写成“纪念” 、 “记”与“纪”在这里含义是相同的。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一篇文章?这就要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个了解,大家可以先读一下注释,看过后对其中不懂的地方还可以提出来。教师着重介绍以下几点:11926 年,我国的北方还在军阀政府的统治下,掌握政权的是北洋军阀皖系头子段祺瑞。当时占据着东北的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关内进军,遇到了国民军将领冯玉祥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便公开出面,

10、在 3 月12 日派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入天津附近的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3 月 16 日,日本帝国主义纠集英、美、法等八国公使,借口维护 1901 年八国联军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 ,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并组织起新的“八国联军” ,准备武力进攻。3 月 18 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集会抗议,后又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下令卫队开枪镇压群众,群众死 47 人,伤 150 余人,造成“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烈士就是在这次惨案中遇难的。2 “三一八”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 。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诬陷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

11、 ,被“民众领袖” (指李大钊同志等)盲目地引入“死地” 。3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任教并编辑新文学刊物。面对反动黑暗的统治,他无比愤慨,对爱国的青年学生被残害,他万分哀痛。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写了好几篇悼念文章, 记念刘和珍君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篇。(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要求:把不理解的字词,难懂的语句做上记号;试把每一段的段意归纳出来;把记叙刘和珍烈士事迹的内容理出来,准备复述。(三)板书:记念刘和珍君 ,用投影幻灯打出刘和珍照片,旁注 19041926。刘和珍牺牲时年仅 22 岁。鲁迅没写刘和珍的生平经历,这是为什么?这涉及鲁迅的写作意图,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基础上,再看“预习提示”来讨论回答。教师明确指出:51 页前三行说明这一点:“为了揭露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激励人们牢记这次惨案,作者写了此文” 。以此作为“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可见,作者写此文绝不是只记念刘和珍一个人,而是为了赞颂像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等一样的爱国青年,揭露敌人,激励人们继续前进。因此, 记念刘和珍君不是一般的记念文章,也不详写刘和珍的生平。123下一页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