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_2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5665950 上传时间:2017-09-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_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文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_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语文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_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语文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_2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语文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_2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_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_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装在套子里的人来源课 件 5y K J.Co m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目标 1、共名人物探讨及文学形象的鉴赏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人物 教学重点正确鉴赏人物形象教学难点1、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塑造 2、共名人物的形成原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1、我们这堂课的任务是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 ,就让我们从一2个看似荒诞的问题开始吧。林黛玉和体育有没有关系? 2、学生共同回答。3、有没有关系,我们先看一段文字。 待嘉宾就座后,主持人先是给大家播放了一段精彩的国足十强赛剪辑画面,国足队员似乎也沉浸在辉煌的重温之中,尤其是范志毅,眼眶再度湿润了,旁人不由打趣:“小范现在越来越林黛玉了。 ”

2、(2001 年月 10 月 24 日足球报之干杯,英雄 ) 4、看了这段文字,你能说林黛玉和体育没有一点儿关系,这不,我们的范大将军还在学习林黛玉,或许,就是这一份真情,鼓励着国足将士在绿茵场上奋力拚搏,为国人圆了近半个世纪不曾兑现的美梦。 5、扯远了,回头再看看林黛玉,这三个字,原本是红楼梦中一个人物的专用名字,用在这里,从修辞角度看,是借代,可为什么“林黛玉”的名字就能成为“代体”呢?说起林黛玉,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整日泪水涟涟的弱女子形象,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它来指代那些整日愁眉苦脸、泪水不断的人,这时,林黛玉这三个字就从某人的“专名”变成了大家公认的“共名” 。 6、类似的

3、“共名”在中外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我们今天要学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别里科夫,它的名字也成为一个“共名” 。 二、分析形成共名的因素 下面就让我们来深入思考一个问题: 3一个文学形象,它的名字能否成为共名,取决于很多方面的因素,请同学们结合装在套子里的人思考,共名的形成取决于哪些因素呢? (一)生动的文学形象 1、这幅图画的主人公是谁呢? 2、为什么大家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别里科夫呢?请大家以课文为依据,说说图画中的人物与周围环境有哪些不和谐之处。 (穿着)参考答案:略(同学讨论后回答) 3、其实,除了穿着,小说中还写到了别里科夫更多的套子: (1)思想(2)语言(3)生活习惯 (4)行为(漫画事

4、件,骑自行车事件,结婚事件 )事件神态语言心理漫画事件 脸色发青,比乌云阴沉,嘴唇发抖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保守骑车事件 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还成体统吗?”“这怎么行?”4落后争吵事件 脸色苍白,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倒过来用脑袋走路” “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愚昧4、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用漫画式的笔法对别里科夫作了极为生动的描绘,这为别里科夫成为共名提供了厚实的基础,别里科夫成了一切因循守旧、顽固保守的卫道士的代名词。 (二)深厚的社会基础 1、别里科夫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他的这种套子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参考答案:沙皇专制制度造成的。(从文中找依据)2、契诃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

5、 1898 年。十九世纪末期,在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举个事实性的例子,当时的沙皇在全国各地设置了许多密探,人民一有不满,很可能就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也有人把当时的俄罗斯比作是一座大监狱,在这里,没有5任何自由和人权可言。而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统治阶层,而且也出现社会的各个阶层,包括知识界,小说里的别里科夫正反映了这些人

6、的灵魂。 3、 装在套子里的人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一个成功的文学形象,不仅是生动的,更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提练和升华,这也是这个文学形象成为共名人物的重要条件。 在小说的末尾,当人们在埋葬别里科夫之后,马上感觉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别里科夫存在,可以说,这就是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产生的社会基础。 (三)广泛的社会认同 1、别里科夫在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 (课文第 4 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 ,“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 10 年到 15 年” )2、全城的人又为什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是因

7、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6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3、别里克科夫最后的结局怎样?他死了。最终死在自己的套子里了。4、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

8、: ”大快人心” ,从心里感到自由。 5、但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讨论归纳: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看来别里科夫的确是沙皇专制的忠实代表,他的套子性格是整个社会都认同的.而且作为契诃夫本人, 套中人作为他的代表作品,流传很广,被译成了多国文字,引起了很多受压制的群体的共鸣,别里科夫激起了人们追求自由的热情。高尔基曾经说过:“这是一个独特的巨大

9、天才,是那些在文学史上和在社会情绪中构成时代的作家中的一个。 ”由此可见, 别里科夫这一典型人物形象,他的套中人形象被社会广泛7认同, 这也是他构成共名人物的因素之一。以上三个方面,是形成人物共名的基本因素,我们对这个问题就分析到里为止。 三、中外文学作品中具有共名特性的人物形象 有关共名形成的原因分析过了,那么,在中外文学作品中,除了林黛玉和别里科夫这两个“共名”人物之外,还有没有其它共名人物呢?这些共名的形成是不是也具有这些特点呢?下面我们就请几个同学来交流和分析一下,看看这些名字是如何从专名变成共名的? (一)阿 Q (二)葛朗台 (三)王熙凤 以上同学分析的中外文学作品均属现当代作品,那么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是不也有“共名”人物呢,答案显然是有。四、结束 圣经 中的犹大,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难道不都是有一个“非常突出” 、 “占有决定性的位置”的主要特征吗?再看中国文学中的著名典型,罗贯中笔下的曹操、诸葛亮,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鲁迅笔下的阿 Q,难道不也是都有一个“非常突出” 、 “占有决定性的位置”的主要特征吗? 五、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书本知识必须8与生活广泛地联系起来,在学习中,展开充分的想象和联想,才能把课本学好,学活。来源课 件 5y K J.Co 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