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有的人》教案7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659181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有的人》教案7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苏教版《有的人》教案7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苏教版《有的人》教案7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苏教版《有的人》教案7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苏教版《有的人》教案7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有的人》教案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有的人》教案7(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苏教版有的人有的人教案教案 7 7 一、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 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 的一般特点。 3认识这首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 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二、难点、重 点分析 1 “有的人”指哪些人? 答:每节诗的 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 ,却如行尸走肉, 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 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 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 一样的人。 2这首诗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 分 析:运用对比、反复来突出中心是本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 (1)

2、对比。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 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 1 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 人还在社会上生活, “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 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 “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 治者“活着” ,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 ,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 比。 第 24 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 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 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 ;C残害人民,养 肥自己。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 态度:A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3、” ;B “情愿作野草,等 着地下的火烧” ,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人民群众对两种 人态度的对比。 第 57 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 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 “把他摔垮” ,即打倒、推翻之。 B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 C “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 ,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诗的 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 “永远记住 他” ;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 延续;C “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 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 上 3 种对比,反映了

4、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 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2)反复。 连续反复:如“有的人” ,紧接着反复 多次。 间隔反复:如第 2 小节与第 5 小节;第 3 小 节与第 6 小节;第 4 小节与第 7 小节。 反复手法的运 用,从结构上看,可以把各节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从内容 上看,又可以使全诗的主题思想步步加深。这样,不仅使 诗的结构严密,而且充分抒发了作者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 态度和感情,增强诗的感染力。 3本文是怎样用诗 讲道理的? 分析:诗歌是一种抒情性的文学体裁。它 和其它文学作品一样,都要表现一个主题。诗人在表达思 想感情,发表议论时,与其它文体的不同

5、之处在于: (1)深邃独到的哲理色彩。 深入独到的哲理色彩是 本诗的又一显著特点,突出地表现在哲理性警句的提炼和 使用上。作者自己曾说过:“诗,要有警句,如果把诗中 的每一个文字比作砖瓦,那么警句就是梁柱。 ”郭小川也曾 指出:诗“要有意味深长的,引人深思的警句” ,本诗开头 四句,即堪称诗篇的“梁柱” ,这“梁柱”是诗人生活经验 和思想感情的结晶,使人惊醒,引人深思。 (2)寓 哲理于形象。 深邃的哲理往往是抽象的,诗人运用形 象思维的方法,赋予抽象的哲理以生动具体的形象,以个 别反映一般。例如:“牛马” “春风” “野草”等都含有某 种寓意和寄托,具有丰富的象征性,使本来深奥的思想, 获得

6、了具体可感的艺术生命。 (3)寓哲理于朴质自 然的语言。 古人云:“眼前景物口头语,便是诗家绝 妙词。 ”作家调口语入诗,收到了平字见奇,陈宇见新,朴 字见色的艺术效果。 (4)前呼后应的结构。 诗 一开头就总说了人生的意义,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紧接着第二部分就分说有的人 为什么他还活着,却已经死了;而有些人死了,为什么他 还活着。最后一部分写人民对于两种不同的人的不同态度, 而第 2 节与第 5 节、第 3 节与第 6 节、第 4 节与第 7 节都 遥相呼应。这样就使得本诗前后勾连,首尾呼应,结构严 密,浑然一体。 (5)精炼形象的语言。 这首诗 的语言

7、,既精炼又形象。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 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啊,我多伟大!” 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 派进行有力的讽刺;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 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 ,认为“刻入 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 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 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 对于鲁迅先生,则用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 “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 得多么充分,把鲁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 么形象!“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 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 “

8、抬举得很高,很高” ,表现了广 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3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因为诗人是“借着纪念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 出口,抒发心中的积愤” (臧克家语) 。诗中不仅歌颂了伟 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 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 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 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 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 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而且,诗篇还揭示出了一个普遍的人生哲理:一切危

9、害人 民的人,必将被人民所唾弃;而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则会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 4诗中 2 至 4 节 与 5 至 7 节构成对应关系,这样写有何作用? 分析: 诗中 2 至 4 节与 5 至 7 节构成对应关系,这样写突出强调 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做法、对人民的不同的态度所 得到的不同的结果,褒贬鲜明,发人深省。 5 “有的 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 诗该怎样理解? 分析:“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 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 着” ,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 虽生

10、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6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为什么说“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分析: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 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 “熔岩一 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 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 到处是一片青绿。 7毛泽东同志称赞鲁迅“在黑暗 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力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 重的小草” ,而这首诗却说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 火烧” ,应该怎样理解? 分

11、析:毛泽东同志所说的 “小草”与这首诗里所说的“野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前者指没有坚定立场的骑墙派,后者指愿与旧社会同归于 尽,一起被革命烈火烧掉,为革命斗争奉献自己一切的革 命者。鲁迅说, “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这黑暗 的社会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鲁迅先生以彻底 革命的英雄气概,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 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三、教学过程设计 () 解题。 减克家,生于 1905 年,是我国“五四”运动 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49 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 月 19 日, 是鲁迅先生逝世 13 周年纪念日,全

12、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 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 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 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 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 1949 年 11 月 1 日写了有的 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 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 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 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 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 主旋律的。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 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

13、,抒发 作者的感情。 (二)导入。 人都有生和死。对 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 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问题 上,毛主席曾经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 哪个同学能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 学生举例,教师评 析、小结。 有的人这首诗以形象、凝练、通俗的 语言写了对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的态度和表现,抒 发了作者由此而发的感受,以此来纪念鲁迅以及以鲁迅为 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三)课文分析。 1教师提问: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 么? 学生分析,教师评析、归纳:这首诗分三部分: 第 1 节是第一部分;第 2、3、4

14、节是第二部分;第 5、6、7 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 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 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 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 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 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 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2教师提问: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这三部分之间是什么结构关 系? 学生分析,教师归纳: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 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 说和深入开掘,形

15、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 精神的抒情主线。 3教师提问:这首诗所以产生震 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在于它 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想一想,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明确:这首诗一开始就点明了生与死的辩证 观点,后面紧紧围绕人应该怎样活,怎样对待死来展开, 把问题升华到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观的高度。鲁迅一生 “俯首甘为孺子牛” “情愿作野草” ,人民就崇敬他,纪念 他;反动派骑在人民头上,一心想流芳百世,人民就咒骂 他,唾弃他。这首诗就是在生与死、荣与辱、善与恶、美 与丑这些人生观的种种具体表现的激烈交锋中,揭示了深 刻的哲理内涵,扩大了思想容量。 4教师提问:这

16、 是一首抒情诗。诗是诗人感情的迸发。同学们举例说明这 首诗怎样抒发了作者火一样的炽热感情? 学生举例, 师生共同分析:作者火一样的炽热感情从诗的一开始就扑 面而来。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 了 他还活着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 和轻蔑,第一个“死”字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 第二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活” 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作者的爱憎 感情是多么鲜明! 再比如: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 处是青青的野草。 细心体会这些加点字词,我们会感 受到作者内。动的强烈感情。 “刻入”和“烂”是讥讽、嘲 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春风” 、 “到处” 、 “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 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