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学课件合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6657147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PPT 页数:111 大小:4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传播学课件合集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教育传播学课件合集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教育传播学课件合集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教育传播学课件合集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教育传播学课件合集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传播学课件合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传播学课件合集(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传播学,主讲教师:李景奇,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传播 一、传播的含义: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感情,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世界处处充满了传播现象,生命的每时每 刻都在进行传播活动,生命不息, 传播不止。,1、传播一般是在两个以上的若干人中进行的。 2、传播是一种过程,以发出刺激为开头,以产生反应为结果,没有反应,不算传播。 3、传播是一种互动,只有传播者的传播活动,没有受传者的接收活动,是不会有传播产生的,反之也一样。 4、传播必带信息,必经通道,传播者、受传者和信息、通道是传播的基本条件。 5、传播可以通过语言、文字,也可以通

2、过音乐、图画、戏剧、舞蹈,甚至所有人的行为都可以是传递信息的媒体。 6、传播的目的,在于分享信息,互相影响,建立共识,不断调节各自的行为态度。 7、广义的传播,包括一种机器影响另一种机器程序的信息传播,即机器的传播,当然也包括自然界动物、植物之间的信息传播。,二、传播的类型:自然的传播、动物的传播、人的传播、机器的传播。人的传播又可以分为两类:人的内在传播、人对人的传播。人对人的传播主要有四种类型: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一)人对人的传播 1、人际传播 2、组织传播 3、大众传播 4、教育传播 (二)人的内在传播,三、传播的功能 拉斯威尔: (一)监视环境 (二)应付环境

3、(三)传递遗产,宣伟伯: (一)政治功能 (二)经济功能 (三)社会功能,一般来说,传播的主要功能是:沟通、协调、教育、娱乐。,第二节 教育传播,一、教育传播的概念: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它与大众传播的相同点:两者都是人的传播活动,都是以信息传递为核心。,它与大众传播的不同点: (一)目的不同: (二)对象不同 (三)传者不同 (四)传播方式不同 (五)反馈不同 (六)信息不同,教育传播的基本特点: (一)明确的目的性 (二)内容的严格规定性

4、 (三)受者的特定性 (四)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二、教育传播的演进 (一)口语传播阶段 (二)文字传播阶段 (三)电子传播阶段,第三节 教育传播学,一、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 (一)重媒体阶段 (二)重过程阶段 (三)重优化阶段,第一章 作业,一、请在现实生活中选择一典型传播实例,分析其特点并进行分类。 二、谈谈你对传播的理解。 三、请登录校园博客,以实名发表跟帖,列举生活中的传播实例。,主讲教师:李景奇,教育传播学,第二章 教育传播系统,第一节 教育传播系统的概念 一、系统的概念 (一)系统的定义:系统就是由两个以上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组合要素结合而成的,是有特定的整体结构和适应环境的特定

5、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特征: 1、集合性 2、关联性 3、目的性,(二)系统的类型 1、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 2、实体系统和意识系统 (三)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是为更好地达到目标,而对系统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流动和控制机理等进行分析与设计的技术。,二、教育传播系统的特性与类型: 教育传播系统是一个传递教育信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的,各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具有教育功能的综合体。,二、教育传播系统的特性与类型: (一)教育传播系统的特性: 1、教育性 2、整体性:211 3、开放性 4、动态性 5、多样性,(二)教育传播系统的类型: 按任务分: 1、教学传播系统 2、思想品德传播系

6、统 3、教育传播管理系统 按范围分: 1、学校教育传播系统 2、社会教育传播系统 3、家庭教育传播系统,第二节 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一、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 教育信息 教育媒体 受教育者,二、教育传播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六种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环境,效果,每种关系有三种情况: 1、关系类型:和谐还是对抗?促进亦或干扰? 2、关系的程度:亲密、一般或疏远? 3、情境的影响: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相互关系。,第三节 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 (一)开环结构:课堂讲授 (二)闭环结构:双向互动 (三)二步结构:间接传递 (四

7、)交叉结构:小组讨论,二、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 (一)教育者的传授 (二)受教育者的学习 (三)发展教育事业 (四)促进社会进步,第四节 教育传播系统的控制,一、教育传播控制系统 教育传播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信息系统,因此,它是一个可调节的控制系统。,施控部分,控制信息,反馈信息,受控部分,施控部分 教师,被控部分 学生,评价,参考输入 信息X目标值,U输入偏差信息 UXY,反馈信息,学生自反馈信息,输出信息Y,输入控制信息,D干扰信息,教育传播控制系统,第四节 教育传播系统的控制,二、教育传播控制系统的特性 (一)信息符号的模糊性与多义性,(二)对信息与理解的选择性人生活在社会中,已经形成相对稳

8、定的立场、观点和价值观,因而对信息的传送与接收,好像是加了一道有选择的滤波器,在通道上影响不同观点与价值观的信息通过,在接收端也会将这些信息拒之门外,或才将它的意义作不同的理解。这说明人对信息的接收与理解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主动的也是有选择的。,(三)人系统的自组织性和自适应性 自组织性是指系统或事物通过外界的偶然涨落作用自发地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并以最初的自组织为核心使有序不断增加,最终达到一个有序的稳定状态。 自适应性是系统在外界环境改变的情况下,能自行调整系统的结构,使系统在变化的环境下保持允许的、甚至是最好的系统的功能。,思考题:,请以一节课的教学为例,来分析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

9、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教育传播学,主讲教师:李景奇,第三章 教育传播的过程和模式,第一节 传播的过程与模式 一、模式的概念 (一)模式的含义:运用抽象、简化的方法,将真实世界的复杂现象作理想性的代表或表示,就称为模式。 (二)模式的功能: 1、组合功能 2、启发功能 3、推断功能 4、测量功能,(三)模式的评价:1、模式的组合功能如何?2、模式的启发性如何?是否有助于发现新的事实、联系或方法?3、据它得出的推断,在有关研究领域内是否有意义?对该领域的发展有无关键意义?4、据此而作出的测量,其准确程度如何?,多伊奇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 1、模式的创见性:它提供了多少新的深刻见解? 2、模式的

10、简明程度。即表述上是否经济、简略?这关系到模式的交通,是否能以最经济的方法达到预定目的。一个无人超越的例子就是爱因斯坦用E=mc2表达的能量和物质可相互转换的理论。 3、模式的现实性。我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以它来表明某种实际情况。,二、传播过程要素分析:传播者把信息编码,通过某种媒体传播出去,受播者收到受噪声干扰的信号,并经译码了解信息的意义并且产生一定的效果和反馈。(一)1、传播者: (1)拥有可以向别人发送的信息。 (2)需要把这些消息、要求、知识、技能的信息转换为信号才能传送出去。2、受播者: (1)把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自己所熟悉的符号,并按自己的经验译成信息意义。 (2)受播者是信息传送

11、的终端,他接收信息后,会产生一定效果,出现思想与行为的变化。这些变化再回送到传播者,就是反馈,或者再向别人传送他取得的信息,这时受播者也就成了传播者。,(二)信息和媒体 信息是传播的内容和事实,而这些内容和事实却不能信息社会传送出去,它必须转换为某种符号,然后通过某种媒体才能传播出去。 媒体是指传送信息符号的有关工具。它包括有发出与接收信号的器官或机器,载送声、光、电信号的空间与线路,以及书籍、报纸、杂志、播音、电话、电影、电视、教学用的教具等。,(三)编码和译码 传播过程中,在发送端将信息转换为可以发送的信号,我们称这一过程为“编码”。在接收端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信息意义则称为“译码”。 编

12、码过程包括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把信息转换为符号叫信源编码。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信道编码。 在接收端的译码过程,也包括信道译码和信宿译码 信道译码:把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符号。 信宿译码:将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四)噪声是指对传播信息和信号的干扰和歪曲,噪声可以产生于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五)反馈:反馈信息可以从自己传送信息的行为中得到也可以从受播者接受信息后的反应行为中去获得。传播者对反馈有适当的反应能力,及时调整传播行为,就能收到好的传播效果。,(六)效果: 传播效果的表现:1、知识信息的增加。2、态度行为的改变。3、社会生产的发展。4、科学技术的进步。5、社会商品的流通。等等。,

13、三、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一)亚里斯多德模式:最早阐述传播过程的模式。这个模式很简单,但扼要地列出了五个传播的要素:说话者、演讲内容、听众、场合及效果,亚里斯多德提出:说话的人为了取得不同的效果,要对不同的场合、为不同的听众构思其演讲的内容。,讲者 (Speaker),演讲 (Speech),效果 (Effect),听者 (Audience),场合(Occasion),亚里斯多德的传播模式,亚里斯多德的模式虽然列举出了传播的要素,但是对传播过程没有明确的说明。,(二)拉斯威尔模式美国政治学家H. 拉斯韦尔提出了表述一般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元素“5W”的直线性的传播模式,有人在此基础上发展成“7

14、W”模式(表2-1)。其中每个“W”都类同于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相应要素,这些要素自然也成为研究教学过程、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设计所关心和分析、考虑的重要因素。这7w所指的分别是:,拉斯威尔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广泛的应用。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具有以下明显的缺陷:首先,它忽略了“反馈”的要素,它是一种单向的而不是双向的模式,由于他的模式的影响,过去的传播研究忽略了反馈过程的研究;其次,这个模式没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在动机方面,有两种值得重视的动机:一是受众为何使用传播媒体;二是传播者和传播组织为了什么去传播。,(三)香农韦弗模式,这是一个把传播过程分成七个要素,带有反馈的双向传播模式,这

15、一模式是用图解形式表示的。 它认为:从信息源中选出准备传播出去的信息,然后,这一信息经编码器转换为符号与信号,信号通过一定的信道传送出去。在接收端,接收到信号之后,经译码器转换成符号并解释为信息的意义,最后为信宿。受播者收到信息后,必然在生理、心理上产生反应,并通过各种形式给传播“反馈”信息。另外,在传播过程中还存在有干扰信号,干扰信号可以影响到、编码、信道、译码、信宿等部分。,(四)宣伟伯模式,来源,制成符号,信号,还原符号,目的地,该模式指出:传播者将信息制成,使成为一种信号, 然后为对方所接受后,再把它还原成原来的,赋予意 义后才算达到目的地。,来 源,制成 符码,还原 符码,目 的 地

16、,信息,经验范围,经验范围,该模式指出:在制成和还原两个阶段中,有一个 重要的先决条件,即制成者和还原者必须要有共 同的经验范围,彼此才能沟通,以产生共同的认识。,还原符码者,解释者,制成符码者,该模式指出:就传播活动而言,每个人都生活在 一个符码的世界里,它制成符码,同时也把符码还原, 他接受信号,也同时付出信号。这模式显示了一个人 的传播系统,他自己是符码还原者、解释者也是符 码制成者。,制成符码,解释,还原符码,还原符码,解释,制成符码,音讯,音讯,甲,乙,该模式指出:传播过程中包括了反馈的现象。,制成符码,解释,还原符码,音讯,某甲,朝向某乙,该模式指出:传播者将信息制成,使成为一种信号, 然后为对方所接受后,再把它还原成原来的,赋予意 义后才算达到目的地。,(五)贝罗模式,信源,味,嗅,触,听,视,(RECEIVER),受者,(CHANNEL),通道,(MESSAGE),信息,符号,结构,处理,内容,要素,社会背景,传播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