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6657057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2.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食指,触动一代人灵魂的质朴呼告,知人论世时代背景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后期,中国共产党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它导致许多青年彻底改变了个人的命运。诗人记录的这个生离死别的场面成为了一个历史的镜头,非亲历者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甜酸苦辣。,知人论世走近作者食指,原名郭路生,著名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阿城插队内蒙古时托人抄录了食指的全部诗作,陈凯歌考电影学院时曾朗诵食指的写在朋友结婚的时候。年食指被诊断患有精神分裂症,入北医三院就医。出院后继续写作。年至今在北京第三福利院接受治疗。,这是四点零八分的

2、北京是以“手抄本”的方式流传的。这种回归“原始”的流传方式,既暗示了此诗所遭受的特殊命运,又为其历史价值提供了某种证明。,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 一片手的海浪翻动 /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 一声尖厉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 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 / 我吃惊地望着窗外 /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 直到这时,直到这个时候 /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

3、就要卷走车站 / 北京在我的脚下 / 已经缓缓地移动 /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 1968年12月20日,掌握词语,骤(zhu):1.(马)快走。如:驰骤。2急速。如:暴风骤雨。3突然;忽然。如:天气骤变。本文取此义。 缀(zhu):1用针线缝合。如:缝缀。2组合字句篇章。如:缀辑。3装饰。如:点缀。 棂(ln):旧式房屋的窗格。如:窗棂。,阅读诗歌,整理每节的内容。,1、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告别北京,2、火车开动离京 迷惘

4、失落,3、幻觉叠合 眷恋母爱,4、告别亲人 回归现实,5、物我颠倒 漂泊无依,6、7、依恋北京 惶惑无助,诗中反复出现“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有何用意?诗人在这一刻感受如何?透过诗人的感受你能不能想象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心理?用诗中的相关语句回答。,作者为什么把“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作为题目?,诗人坐上火车离开北京时,火车是四点零八分开动,这一刻是诗人命运的分水岭,这一刻是诗人记忆中最深刻的一道印痕。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是诗人心中“最后的北京”。这个时间概念抒发了诗人对北京的依恋之情。,作者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开头是有深刻用意的,它隐含了什么样事实你知道吗?,【明确】它除了表示一个具体的时间和一

5、个充满意识形态的城市这两个基本事实外,还隐含着三个事实。 A 四点零八分是一次列车的始发时间:当时每天有三列运送知青的专列,从北京开往全国各地,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三年。,B 这一时刻知青们将要远离亲人和故乡:这些十七八岁的“学生娃”,昨天还在校园里,在家庭的怀抱里无忧无虑地生活,今天却要告别亲友,远离家乡,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独立生活。这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他们在想什么?据说当时在北京火车站要设立急救站,由于过度悲痛,很多人都昏死过去了,哭喊声震天动地,场面异常壮观,很多人离开北京和亲人之后就再也没回来,客死他乡,谁也不知道这场运动要什么时候结束。,C 这一时刻将影响一代人的命运:上山下乡前,无

6、数中国城市青年对农村的了解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文字和政府的宣传。一些曾经积极参与过文革运动的城市年轻人经过在农村的艰苦生活后,意识到自己被人所欺骗利用,至此彻底放弃了曾经坚信不疑的革命理想以至于一切理想,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后的道德失序可以在此找到部分根源。这场运动改写了一代人的命运。,对于这个朴实的开头,我们不禁生发出更多的联想,而这些正是诗人极力想要表现的东西。,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心理感受?,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剧烈的抖动,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心胸,我的心变成风筝,声浪要卷走北京站,北京缓缓移动。,诗人的心理感受如何变化?,【点拨】起初一瞬间诗人的内心是非常矛盾和迷惘的,因为此刻他不

7、知道发生了什么。但随着火车的开动、汽笛的长鸣,他明白了四点零八分可能是他与北京、与母亲的最后一面,他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他有一种被北京抛弃的感觉,内心无比的动荡、惶恐,他从此将到处漂泊,没有立身之地,他对北京、对母亲依依不舍,但却无法抗拒离别,内心感到无比的失落和茫然,他想抓住一点东西,来消除这种惶恐和悚惧。,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浪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尖厉的汽笛长鸣,“这是”两句运用反复修辞强调这是定格在作者心中最难忘的时刻,这是即将告别的最后的北京。“海浪”而非“海洋”强调人多,与“翻动”搭配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知青离京亲人送别的热烈场面。“尖厉”表明汽笛很刺耳,暗含

8、了作者不愿意听到、不愿意离开北京的心情。,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剧烈抖动的北京建筑” 是幻觉意象,实际上抖动的是即将离去的火车,“剧烈”写出了车启动瞬间作者的惊愕感觉,离京对于一个20岁的知青内心是一种极为强烈的撞击和震撼。,第一部分:描写离别场面,以及离别时的痛苦和迷惘。,在汽笛声中,为什么作者感觉“北京车站剧烈地抖动”?作者又为什么“吃惊” “不知道发生什么”?,【点拨】A这是一种幻觉:鲁迅说,当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人一迷茫就会产生幻觉。,B“剧烈地抖动”的车站是诗人心灵的外化:在开

9、阔的空间范围上,作者把握住这特殊的历史时刻,作者此时对“北京火车站高大的建筑”的感受,超越传统的视觉逻辑,深入到生命的潜意识中去,表现为一种冥想的哲理意味。,C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迷惘、无助和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每个人都对未来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但没有哪一个人的恐惧像当时的知青,恐惧来得如此强烈。这就好比我们算命算卦一样,只不过是对未来不可知所产生的恐惧的一种安慰吧。尖锐的汽笛声,就好像在宣读死亡判决书一样,他们已经隐约认识到了,现实好像不像他们了解的那样美好,但还有很多人没有察觉,诗人是敏感的,这也印证了一句话:艺术的功能告诉我们,有些既成事实是错的。,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

10、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疼痛”是离开母亲离开京城的痛楚。“骤然”点明痛苦触动心灵时的猝不及防。“妈妈”一句化用孟郊诗句,细腻形象地写出了内心的无比痛苦。“风筝”一句运用比喻,写出了内心对母亲及京城的牵挂,依恋。,第节,“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句诗化用了那位诗人的名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有什么作用?,【点拨】唐代诗人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人为什么说“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作者为什么将自己比喻成“风筝”?,作者意识到要和母亲分离而依依不舍,对于离别后的情景感到惶恐不安

11、,但又无法抗拒别离。感觉自已的前途像风筝一样飘摇,希望母亲能够拯救自己,因为线在母亲手里。北京和母亲始终是叠合在一起的,远离北京就等于远离母亲和文明。文革这场运动造成几千万年轻人的青春被荒废,无数家庭被强行拆散,这场运动也造成了各个层面的社会混乱。由于无数本应成为学者专家的年轻人莫名其妙地在乡间长期务农,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知识断代,学术研究后继乏人的现象。,表达告别母亲时的眷恋和痛楚。自古以来,母子之间就有一种天然的、永远割舍不断的感情。可以这样说,每一个游子的身后都有一双慈祥的目光在注视,都有一颗慈爱的心在惦念。“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所表现的正是文学中源远流长的对母爱的眷恋。当我们最

12、无助的时候往往想到的是妈妈。在这种普通而强烈的人性面前,社会制造的所有神话都褪去了绚烂的光彩,显得苍白无力,而隐藏在背后的现实的黑暗、悲哀赤裸裸地表露出来。,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线绳绷得”一句写出了痛苦的情感让作者感到窒息,难以承受。,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卷”字写出了告别声浪之巨大之震撼。“缓缓地移动的北京”幻觉意象,实际上移动的是火车,也写出了仿佛被北京抛弃注定漂泊的失落痛楚。,第二部分:具体描写离别时撕心裂肺的场面。,“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中“卷走车站”

13、有着怎样的表达作用?,【点拨】别离的场面可谓十分悲壮,“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和首段中“一片手的海浪翻动”正好呼应前面是视觉,此处是听觉。通感的转移多么符合感情的发展过程!在火车终于开动时,汹涌的感情再不能用挥手充分表达了,只有用发自肺腑的声音才能显示出这种别离场面的悲壮性。,“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是作者真实的感受吗?这一感受对诗人意味着什么呢?,【点拨】这是物我颠倒的错觉 ,传达出心声:脚下的大地仿佛被掏空,自己要被北京、被故乡抛弃,此后将到异地漂泊谋生。写出诗人的失落伤感。,“幻觉”意象的组合你认为有什么作用?,【点拨】作用:将内心的感情通过典型的场景加以外化,并将

14、这些意象进行蒙太奇剪接,自然组合,强烈地反映了心灵受到的巨大冲击和事件的巨大影响力;而描绘的形象又是非常鲜明具体的。幻觉中“剧烈地抖动”的“北京车站”,作为“我”的心灵的外化,强烈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震动之巨,表现了那种“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的茫然与无助。,“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 则表达了告别母亲时的眷恋和痛楚。“幻觉”的组合还可以自由表达现实中没有而作者又希望其有的内容,这就好比我们看电影,现实社会中出现了罪恶,弱者需要帮助,坏人得不到惩罚,这时影片中英雄出现了,帮我们解决问题来了。小李飞刀告诉我们怎么解决导弹解决不了的事情;蜘蛛侠告诉我么什么叫不用翅膀也能飞行的道理;阿基琉斯告诉我

15、们为什么不要让后脚跟暴露在空气外面;山村贞子告诉我们为什么熬夜看电视剧对身体不好。其实这不过是把我们个人的知觉感受带到客观世界中,并有机的联系起来,接着无限放大。其目的是给读者留下鲜明、强烈的印象。,作者感觉到已经被北京抛弃了,被时代和文明抛弃了:在当时的官方政治话语里“上山下乡”被解释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改天换地、大有作为的神话,从而掩盖了当事人的真实感受,其实很多人是不想走的。食指这样的诗却以真诚朴素的态度,将个体的真实而独特的经验彰显出来。他具有天生的诗人的敏感气质,表现在这首诗中就是敏锐地抓住个体的“我”心灵中的几个幻觉意象来表达心灵悸动。,食指个人主观感受的表现,无疑是冲破文革中虚假的权威话语对个人的真实生活的遮盖,在这种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艺术中,蒙在时代表面的灿烂辉煌的神话面纱才被撕得粉碎,显示出现实“黑暗与血污”的真相。在此之后,人性的觉醒才有可能随着个人的觉醒进入人们的脑海与视野之中。,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亲热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抓住她的衣领”, 写出了作者离开时的依恋、迷惘、绝望和痛楚。“亲热地叫喊” “妈妈啊,北京”,既表达对母亲的依恋,也表达了对家乡北京的难以割舍的感情,同时深刻传达出内心对党、对国家、对政府的殷切期望,希望党和国家关注知青的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