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六年级下学期经典诵读材料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35.50KB
约8页
文档ID:5665162
六年级下学期经典诵读材料_第1页
1/8

六年级下学期经典诵读材料一、 惜时篇明日歌钱鹤滩(清)明日复①明日,明日何其②多我生待③明日,万事成蹉跎④世人若被明日累⑤,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⑥?请君 ⑦听我明日歌相关注释①复:又②何其:多么这句说:明日是何等的多啊③待:等待④蹉跎【cuō 】 【tuó 】:光阴虚度以上两句说:如果天天只空等明天,那么只会空度时日,一事无成⑤累【lèi】:牵累,妨碍这句说:世上的人都受 “待明日”的害处若:一作“ 苦” 悠悠:漫长⑥几何:多少⑦请君:请诸位译文翻译明天又一个明天,明天何等的多如果我们一生做事都要等待明天,让时间被白白地浪费而一事无成世上的人苦于被明日牵累,春去秋来就衰老了早晨看河水向东流去,傍晚看太阳向西坠落一生能有多少个明天?请诸位听我的明日歌作品赏析这一首诗六次提到“ 明日 ”,反复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今日的事情今日做,不要拖到明天,不要蹉跎岁月诗歌的意思浅显,语言明白如话,说理通俗易懂,很有教育意义这一首《明日歌》给人的启示是: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能尽力争取和失而复得,只有时间难以挽留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时间永不回头不要今天的事拖明天,明天拖后天要“今日事,今日毕。

”劝学唐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经典名句 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晋 陶渊明)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3、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朱熹)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二、习俗篇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江右民系 ,北宋临川盐阜岭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 、 《临川集拾遗》 《临川先生文集》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盛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词语注释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屠苏:“指屠苏酒 ,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古诗释义: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家家户户都被太阳的光辉照耀着,每家每户都在新年的时候取下了旧桃符换上了新桃符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 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作者简介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 834 至 839 年间,卒于公元 902 年以后尝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 今湖北天门人( 《北梦琐言》 ),汉族咸通八年(867 )进士及第,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吴越备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或言“陷巢贼中”(《唐才子传》),任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踪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新唐书·艺文志》录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注释译文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里面撒落下来,我走到大殿前捡起它们,发现花瓣上边还有星星点点刚刚凝结起来的露水。

到现在,我还不知道天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些桂花和桂花上的雨露,应该是广寒宫里的嫦娥撒落下来送给我们的吧!三、豪放与婉约篇豪放派概述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 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豪放派特点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豪放词派不但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影响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北宋豪放词,主要体现为封建体制下受压抑个体的心灵解放,而南宋的豪放词则将此人个体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进一步拓展了词的表现领域,提升了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豪放派代表作品浣溪沙——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⑵短浸⑶溪,松间沙路净无泥⑷。

萧萧暮雨⑸子规⑹啼谁道人生无再少⑺?门前流水尚能西⑻!休将白发⑼唱黄鸡⑽注释1.蕲水:古县名,即今湖北浠水县2.兰芽:指溪边的野花野草都已发芽3.浸:泡在水中4.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 沙路润无泥"5.萧萧:拟声词,这里形容雨声6.子规:布谷鸟,也称杜鹃鸟7.无再少:不能回到青少年时代8.此句当为写实但" 门前"云云,亦有出处 《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 ,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 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进去请业," 而门前水当却西流 "9.白发:老年10.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自伤衰老白发,老年唱黄鸡,感叹时光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 唱黄鸡 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译文去游览蕲水清泉寺,寺在兰溪旁边,溪水向西流山下短短的兰芽浸在小溪里,松林里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在傍晚的细雨中子规鸟悲伤地啼叫 (然而)谁说人生在世不能回到少年?门前的流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为年老时光流逝而叹息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yú)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婉约派特点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等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1) ,浓睡不消残酒(2) 试问卷帘人(3)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4) 作者简介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章丘)人,1084---约 1155 年。

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诗文之法作词并能作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词句注释⑴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疏:指稀疏⑵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⑶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⑷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白话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之前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四、托物言志篇石灰吟①于谦千锤万凿②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③粉骨碎身浑④不怕,要留清白⑤在人间作品注释①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②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锤,锤打凿,开凿③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④浑:全⑤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作品译文(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创作背景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那年,于谦刚好 12 岁12 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 千锤万凿出深山 ”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 “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 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身碎骨” “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 全不怕 ”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 要留清白在人间 ”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竹 石①清 郑燮咬定②青山不放松,立根③原④在破岩⑤中千磨⑥万击⑦还坚劲(jìng)⑧,任⑨尔⑩东西南北风4 字词释义①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②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③立根:扎根,生根④原:本来,原本,原来⑤破岩:破裂的岩石⑥磨:折磨,挫折,磨炼⑦击:打击⑧坚劲:坚定强劲⑨任:任凭⑩尔:你5 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挺拔,无论你刮的是东西南北什么风6 主题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并全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诗人爱国情怀它还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