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五首教案(教师中心稿)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648453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五首教案(教师中心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杜甫诗五首教案(教师中心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杜甫诗五首教案(教师中心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杜甫诗五首教案(教师中心稿)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杜甫诗五首教案(教师中心稿)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甫诗五首教案(教师中心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五首教案(教师中心稿)(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杜甫诗五首教案杜甫诗五首教案( (教师中心稿教师中心稿) )丛明娟_ 一、课文悟读客至客至之所以写得这么欢快无比,是因为“喜崔明府相过” 。所以诗一开始就描写了浣花溪畔春意盎然的景象以及可爱的白鸥天天飞来的欢乐氛围。但也可以这样理解:平日无客,少有人迹,屋舍南北都是春水,所以整日所见只有白鸥。于是颔联顺理成章地写到了花径不扫,蓬门未开。颈联不写宾主之间的寒暄与叙旧,可见两人关系的亲密。写自己餐桌上的接待物,实话实说,没有虚文俗套,可见宾主之随和。尾联却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前借白鸥引客,后让邻翁陪客,构思可谓绝妙;不写餐桌上畅饮的热烈情景,而留着让读者去想像,去补充,去回味。旅夜书

2、怀旅夜书怀写于作者颠沛流离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独伤感的。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特别融和。首联中的“细” “微”等字,与“官应老病休”中作者的孤单身影相应。 “危” “独”二字暗示了自己在乱世中的凄凉孤独,与“飘飘” “天地一沙鸥”相呼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同时, “星垂平野阔” ,不仅展现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广阔浩渺,还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波的作者的孤单身影;“月涌大江流” ,不仅展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势,还让人联想到作者身影的渺小。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似乎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咏怀。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

3、以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阁夜阁夜作于一个大雪初霁的寒夜。旅居在夔州西阁的诗人,寒宵辗转,从霜雪之夜的所见所闻,联想到了国家的动乱、百姓的痛苦,以及自己的贫病飘零,于是写下了此诗。诗中星河的摇动暗寓着社会的动荡。在这动荡不安的环境中,诗人回家无期,乡书不至,不胜“催短景”之悲,于是聊作宽解之词。这种看似轻松的自慰其实蕴涵着深深的悲痛与忧愤。登岳阳楼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

4、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二、亮点探究1 客至尾联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突然撇开客人不提, “顾左

5、右而言他” ,这样写是不是离题了?探究学习:表面上看是把客人撇开了,可仔细一想,却发现这是在进一步写客人,是想用这种民间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我家来尊贵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好好地帮我陪陪客人,喝个痛快,玩个尽兴!这种写法既巧妙,又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回味不尽。所以这种忽转别意不是离题,倒是别开生面,别有情趣。2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探究学习:王昭君有倾城倾国之貌却无人省识,汉元帝不辨美丑,竟要靠“画图省识” ;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而这些都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借

6、写王昭君的不幸暗寓自己的不幸。古人对此有多家点评。黄叔灿唐诗箴注云:“此咏明妃以自悲。 ”郭曾祈读杜札记云:, “琵琶胡语,怨恨谁论?亦隐寓知音寥落之感。 ”佚名杜诗言志云:“此第三首,则专咏明妃之事,无一字及于己怀,乃吾正谓此为少陵自咏己怀,非咏明妃。夫明妃抱此怨恨,不可明言,只以托之千载琵琶;而少陵之怨恨,不可明言,又以托之明妃。通篇只重写怨恨二字,乃所以写明妃,即所以写己怀也。 ”3同样是咏叹王昭君,杜甫写了咏怀古迹(其三) ,李白则写了王昭君 ,试作比较阅读,说说杜诗在风格上与李白有怎样的不同。王昭君(二首选一)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

7、来日。燕支长塞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探究学习: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李白和杜甫这两首诗各有特色,基本上能体现两人不同的艺术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两人都对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充满了同情,但杜诗不只停留在同情惋惜这一步,还表达了沉郁怨愤之情。诗一开始,就似有千钧之力,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势,以致古人说:“昔人评群山万壑句,颇似生长英雄,不似生长美人。 ”李诗第二联是“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而杜诗则更沉郁“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个“一”字,一个“独”字,将王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最后两联,两诗都写出了凄婉的氛围,而

8、杜诗中因为用了“空归” “月夜魂” “千载” “分明”等语,就显得更加的孤愤悲壮。因此弘历在唐宋诗醇中忍不住赞叹:“破空而来,文势如天骥下坡,明珠走盘,咏明妃者此为第一。 ”4对于阁夜中的抒情,喻守真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 20 世纪 40 年代出版)说:“杜老之诗,随处关系国事民生,虽,在极小的题目,也能发出极大的感慨来,诗人多感,杜老尤甚。读了此等诗,觉得无病的呻吟,未免多费笔墨啊!”对这个评价你如何认识?谈谈你的理解。探究学习:这样的评价虽然新颖,但有失偏颇。只要了解了诗人的写作背景,理解了作者此时此刻的思想和情感,就会明白,这是历经磨难的作者在特定的流浪背景下发出的感慨,决不是

9、“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5对于登岳阳楼中颔联的景物描写,喻守真在其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中这样评论:“诗人写景状物,往往喜欢夸大形容,因此就不免有牵强失真的地方。本诗颔联就犯此病。照地理上讲,洞庭湖四周均为楚地,那(哪)能说是与吴分界之处。乾坤日夜浮,倘用来咏大海,那还相当,若咏洞庭,未免不称。后人虽加以曲解,究与事理未当。 ”你怎样看待他的评价?说说你的理解。探究学习:这种评价未免太“现实主义”了,若都要与事理相当,那么文学作品就不能有夸张,就不能有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等极富渲染力的诗句了。事实上,凡是能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能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能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丰富

10、的联想与想像的,就应该是好的夸张。同时,从阅读时间上说,经得起读者的推敲和时间的考验的,能流传到今天并且仍然脍炙人口的,就证明它是名句,说明它的夸张是用得成功的。6以往人们常把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进行比较,明代胡应鳞认为杜甫的骨力超过李白,于龙友则认为“李是昼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暂视,杜是停舟细观,未可概论” 。那么你的看法呢?还有人将王维汉江临泛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拿来和他们两人比,你的看法又怎样呢?请就这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探究学习: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都是千古

11、流传的名句,各有特色,不能简单地以孰优孰劣来评判。杜诗用字凝练,注重推敲;李诗流转自然,不事雕饰。杜诗沉郁,给人更多的是力度感;李诗飘逸,给人更多的是动态感。杜诗此联与整首诗顿挫苍雄的风格一致;而李诗此联也与整首诗的明快清雄一致。应该说两人各有特色,各尽其妙。所以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王维的诗则又是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由于他精通美术和音乐,又信仰佛教,所以他的诗充满了朦胧含蓄之美,充满了娴静、恬淡之情,充满了诗情画意,清新秀美,让人遐思不尽。与杜甫的沉郁苍雄、李白的飘逸豪放又不一样。他们各显其美,在唐诗这个绚丽多彩的百花园中各以自己的独特风格争奇斗艳,焕发着自己独有的生命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