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路志正持中央运四旁举隅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6641570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4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医大师路志正持中央运四旁举隅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国医大师路志正持中央运四旁举隅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国医大师路志正持中央运四旁举隅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国医大师路志正持中央运四旁举隅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国医大师路志正持中央运四旁举隅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医大师路志正持中央运四旁举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医大师路志正持中央运四旁举隅(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持中央运四旁举隅,路志正,理论核心,运四旁,调升降,怡情志,顾润燥,纳化常,“持中央,运四旁”的含义,持中央立足于中央脾胃 运四旁调整四脏、六腑、四肢、经络、筋脉、关节等。 持中央,运四旁始终围绕中央脾胃的特性和生理功能,结合脾胃与四脏等其他各脏腑的生理病理关系,治疗与脾胃相关的各种疾病。,“持中央,运四旁”的生理基础,土生万物,滋养五脏 内经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脾土四季皆旺,俾中央脾土功能正常,其他四脏得精微物质滋养则皆旺。 脏腑之源,生养五脏 内经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景岳全书云

2、:“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故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 变化精微,滋养九窍 内经云:“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 濡润经络 四肢百骸 内经云:“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脾胃位于人体之中央,借助水谷、水液和精液等营养物质,化生传输气血、津液、精髓等,发挥机能之核心作用。,“持中央,运四旁”的病理基础,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 脾胃论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胃虚则五脏、六腑、

3、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 “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也。” 时至现代脾胃病多见 饮食失调是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主要病因,过食肥甘,喜食生冷,饮酒无度,久坐少动,情志失调,不慎调摄,导致脾胃损伤,进而出现心、脑、肺、肾脏腑疾病,这一特点在一些慢性病、疑难病中尤为突出。,“持中央,运四旁”不仅是对中医经典理论的升华,也是根据现代疾病特点而发,对现代疾病谱具有普适性。,“持中央,运四旁”的运用原则,持中央以治未病 中医历来强调治未病。仲景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确立了中央脾胃在疾病预防中的地位。张景岳言:“土气为

4、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 持中央以防传变 伤寒论云“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临证要处处兼顾脾胃,扶助正气,辅佐他脏,在防治老年病时尤为有效。“脾虚不能运药和”,脾胃健运有助于药物发挥疗效。 持中央以防复发 疾病复发的核心是脾胃功能。诸病源候论云:“夫病新症,脾胃尚虚,谷气未复,若即食肥肉鱼脍、饼饵枣粟之属,则未能消化,停积在肠胃,使胀满结实,因更发热,复为病者,名曰食复也。” 可从健胃运脾着手以收功,并嘱患者节饮食,调情志,慎起居。,“持中央,运四旁”的运用原则,持中央以生气血 土爰稼穑,长养万物,是营卫气

5、血津液之源,临床上凡见血虚病变,可采用健中养血法,方如归脾之类;凡见气虚病变,可采用健脾益气法,方如四君子或补中益气之类;凡见阴虚病变,可采用健脾生津,滋养脾(胃)阴等法,方如中和理阴之类。 持中央以养五脏 临证指南医案云“上下交损,当治其中。”类经云“治五脏以调脾胃。”慎斋遗书云“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凡出现各种五脏气血津液不足或虚损劳伤,可采用补养后天之法以助五脏生化,恢复其正常生理功能,求其复原。调脾胃,安五脏,医家之王道也。,持中央以长肌肉 脾主肌肉四肢,凡见肌肉萎缩、衰弱无力,大肉下陷,破相脱形等各种慢性严重衰弱虚损病证,可采用健脾生肌法。临床治疗体型肥胖或消瘦也可从

6、中土着手。 持中央以利机关 筋脉病变,如变形、萎缩、痿软、枯槁、肿胀、积液、沉重等可从脾胃论治。凡萎缩枯槁者健脾以生津血,养筋脉;肿胀积液者健脾渗湿,利湿消肿。 持中央以通孔窍 鼻塞、耳鸣、眩晕、口腔溃疡、眼疾、前后二阴病变等,可采用调理脾胃法治疗,虚者补之,实者通利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 持中央以滋脉络 脉络病变有空虚和痹阻两端。脾胃失调,气血乏源,脉络空虚,失于濡养,易着外邪。 “久病入络”,痰瘀阻滞日久入于脉络,导致经脉或络脉病变。一般而言,脉络病变具有广泛性,多虚实夹杂,缠绵难愈。,“持中央,运四旁”的运用原则,“持中央,运四旁”经验举隅,多囊肾案,一般资料:韩某,男,65岁 初诊时

7、间:2010年4月12日 病史:20年前发现多囊肝,8年前发现多囊肾。2009年由于肾囊肿增大行手术治疗。术后个月肾脏另一处囊肿较原来明显增大。超声显示肝囊肿最大为15.3cm11.5cm。 主症:时有胃脘胀满,右胁疼痛,腰部酸痛,纳差食少,大便偏干,每日行,小便黄。平素性情急躁。 舌脉: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多囊肾案,辨证:脾肾两虚,肝气郁结,血瘀湿停 治法:健脾和胃、疏肝益肾活血 一诊方药:竹节参15g,(炒)白术12g,(炒)山药15g,厚朴花12g,(炒)谷芽、(炒)麦芽各30g,建曲12g,(炒)杏仁9g,(炒)薏苡仁30g,丹参15g,(炒)白芍15g,郁金15g,夏枯草20g

8、,水红花子10g,(醋)莪术12g,桑寄生15g,桑椹子15g,益母草15g,怀牛膝15g 再诊方药:去竹节参,加五爪龙30g,去郁金、夏枯草、桑寄生,桑椹子、益母草,加(炒)苍术15g,半边莲20g,虎杖15g、白芍12g 续诊方药:原方加减并用西洋参10g、三棱12g、益母草15g、土狗8g、蟋蟀6只、木香10g、鸡内金12g,共研细末,每次5g,每日3次。,病机及治法:病属积聚,脾肾两亏、肝郁气滞、湿浊中阻,正虚与邪结是发病的关键。病位虽在脾肾肝,但关键在脾。治疗扶正重在益气、疏肝、补肾,祛邪重在健脾化湿、活血祛瘀。脾居中央,为上下之通道,升降之枢纽,脾、肝、肾同病时,治脾可以左右逢源,

9、体现了叶氏“上下交损,当治其中”之意。 用药分析:竹节参、五爪龙、(炒)白术、(炒)山药、厚朴花,甘温补气,健脾利湿,调中和胃,扶正培本;郁金、虎杖、半边莲疏肝利胆、行气止痛;桑寄生、益智仁、牛膝强腰健肾;丹参、益母草、水红花子、牡蛎养血活血、软坚散结;久病入络,多兼瘀滞,故加用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之品。(炒)苍术、(炒)杏仁、(炒)薏苡仁、泽泻、谷芽、麦芽健脾胃、利湿浊,升脾气。,多囊肾案,心绞痛案,一般资料:黄某,女,65岁 初诊时间:2005年11月20日 病史:1年来每因劳累而发作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伴心悸、气短。近3月加重,心前区疼痛发作频繁,上楼、干活均可引发,每天2-4次,休息或含

10、服硝酸甘油后缓解。 主症:腹胀,嗳气,恶心欲吐,乏力,肢倦,大便黏滞不爽,心悸,气短,入睡难,多梦易醒。 舌脉:舌质淡,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细滑。,心绞痛案,辨证:脾虚失运、宗气不足、湿浊内生、痹阻心脉 治法:益气健脾,和胃降逆 一诊方药:炙黄芪20g,太子参12g,(炒)白术12g,茯苓20g,半夏10g,陈皮6g,砂仁(后下)10g,(炒)枳实15g,旋覆花(包煎)12g,娑罗子12g,藿梗(后下)12g,荷梗(后下)12g,厚朴花12g,远志10g,夜交藤20g,炙甘草8g 再诊方药:去夜交藤、砂仁,加郁金12g,醋元胡15g,生谷、麦芽各30g,病机及治法:胸中阳气虚衰、邪气入

11、侵阳位、痹阻气机是胸痹的发病机理。本病形成首先因于脾胃损伤,气血生化不足,其次是湿浊上泛,痹阻心脉。纯虚者病势轻,湿浊蒙蔽者次之,痰浊痹阻者为重,痰瘀和邪者最危。治疗当谨守病机,治病求本,本之脾胃,防微杜渐,化湿通痹。 用药分析:参、苓、术、砂、草六君子汤健脾益气,又以半夏、陈皮取二陈汤之意,和胃理气消胀,又寓霍朴夏苓汤化湿祛浊,枳术丸通腑泄浊之意,远志、夜交藤安神宁心。全方重在恢复脾胃升降功能, 以补宗气之不足,降浊祛痰。二诊又加化痰疏肝止痛、消食化浊之剂,取治脾胃必调肝之意。,心绞痛案,哮喘案,一般资料:王某,女,54岁 初诊时间:2008年9月16日 病史:23年前流产后出现胸闷气短、喘

12、息,后每于换季、感冒后发作,虽多方求治仍频繁发作。 主症:喘息,喉间痰鸣,咳嗽痰多,色黄质粘,胸闷气短,夜寐欠安,夜尿频多,腰酸乏力,纳差便干,烘热汗出,心烦急躁。 舌脉:舌质紫暗,苔花剥,脉弦滑尺弱。,哮喘案,辨证:脾虚痰阻,肺肾两虚 治法:健脾益气,宣肺化痰,益肾纳气 方药:太子参12g 生黄芪12g 浙贝12g 杏仁10g (炒)苡仁20g 姜半夏10g 百部15g (炒)白术15g 茯苓20g 仙灵脾12g 补骨脂12g 盐知母8g 盐黄柏8g 南沙参12g 僵蚕12g (炒)苏子12g,病机及治法:与肺肾脾三脏关系密切,脾为生痰之源,在疾病发生发展中起核心作用。脾气虚弱,化源不足,渐

13、至脾肾,运化无力,聚湿成痰,肺失清肃,肾失摄纳,痰浊壅阻气道,肺气上逆为喘,肾虚少纳为促。治疗从中央脾胃入手,补脾益气,温运中州为主,补脾之中寓有培土生金,助肾纳气之意。 用药分析:太子参、黄芪、白术补脾益气,茯苓、半夏、炒苡仁化湿和胃,浙贝、杏仁、百部、苏子肃肺化痰,仙灵脾、补骨脂补肾纳气,知母、黄柏泻肾中伏火,僵蚕通络解痉。,哮喘案,糖尿病案,一般资料:陈某某,男,42岁 初诊时间:2005年8月27日 病史:1年前诊断糖尿病,无三多一少症状,无甚不适,形体丰腴。 主症:疲劳汗多、大便溏泄,食冷则作。 舌脉:舌体胖质红,苔薄黄,脉沉细无力。,糖尿病案,辨证:脾阳不足,痰湿内盛 治法:健脾益

14、气,加强运化 一诊方药:生黄芪30g,西洋参10g,黄精12g,苍术10g,内金12g,(炒)山药15g,玄参15g,地锦草15g,黄连8g,川牛膝12g 续诊方案:长期用药,每逢夏季侧重清暑益气,每逢劳累加滋补肝肾之品。,病机及治法:内经曰:“此肥美之所发也,其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逆,转为消渴。” 消渴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脾病不能上输津液于肺,见多饮以自救;脾虚不能濡润于胃,见多食易饥;脾气不升反降,津液趋下,故小便数长。治疗中要重视补中健脾,顾护生化之本,健脾益气,养阴生津并用。 用药分析:黄芪、太子参补气升提,健脾固摄,山药、黄精补脾益肺,

15、固肾摄精,牛膝引药下行,玄参清热滋阴,苍术敛脾阴,健脾气,与玄参配伍相得益彰。全方补而不滞,滋而不腻,正气复,邪气除,消渴自愈。,糖尿病案,干燥综合征案,一般资料:邢某,女,51岁 初诊时间:2009年5月 病史:2000年因眼干、口干诊断为“干燥综合征”,间断服用中药控制,效不佳,2008年12月开始系统治疗,加服强的松6片/日、雷公藤、甲氨喋呤治疗,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 主症:双目干涩,视物模糊,口舌干燥,吃馒头后需饮水送服,皮肤干燥,颌下及双手指关节疼痛,纳可,但多食后胃胀、嗳气、呃逆,眠安,二便可。 舌脉:舌瘦小,苔薄黄、少津,脉沉滑。,干燥综合征案,辨证:气阴两伤、脾胃枢机不利 治

16、法:益气养阴、和胃降逆、化浊生津 方药:太子参15 g,南沙参15 g,麦冬12 g,玉竹12 g,(炒)扁豆12 g,(炒)山药15 g,石斛12 g,枇杷叶12 g,清半夏12 g,(生)谷麦芽各30 g,(炒)神曲12 g,佛手9 g,桔梗12 g,(炒)枳壳12 g,炙甘草6 g,病机及治法:燥痹由外燥(六淫、疫情、饮食)、内燥(气虚阴虚、阴虚血虚、瘀血痰浊湿热)引起阳气亏虚、阴津耗损、气阴两虚,机体失于濡养形成。益气养阴是基本治法,以调整脾胃功能,调理气机升降为手段,求滋阴而不腻,养液而不滞。 用药分析:太子参、南沙参、麦冬、玉竹、石斛走行肺脾肾三脏,甘寒濡润,益气养阴,为主药;山药、炒扁豆性平,善于和中,加强补气健脾化浊之功;枇杷叶、清半夏一清一降,肃降肺胃,配合养阴药治疗胃阴不足之呃逆、嗳气;桔梗长于开宣肺气,助脾载津上行,宣肺布津;枳壳走行于下,行气消痞,除胀降逆。桔梗、枳壳配合,一升一降,气机和,则津液复。佛手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生谷麦芽、炒神曲消食化滞,助脾胃之运化;炙甘草调和诸药,增强补益之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