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性瞬间与非决定性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56635402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2.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决定性瞬间与非决定性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决定性瞬间与非决定性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决定性瞬间与非决定性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决定性瞬间与非决定性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决定性瞬间与非决定性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决定性瞬间与非决定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决定性瞬间与非决定性(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决定性瞬间,决定性瞬间,指摄影者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将形式、设想、构图、光线、事件等所有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目录 一 决定性瞬间图片欣赏 二 决定性瞬间的意义 三 决定性瞬间文字与图片的比较与赏析,决定性瞬间图片欣赏,决定性瞬间的意义,决定性瞬间的出现 布列松的成就与影响 决定性瞬间的梦境意义,决定性瞬间的出现,世界抓拍大师法国摄影家卡蒂埃-布勒松是摄影美学理论的核心。1952年,布勒松以“决定性瞬间”为书名和序言标题,出版了他的摄影作品选集。此后, “决定性瞬间”便成为欧美各国乃至世界现实主义摄影家及新闻摄影记者共同遵循的摄影金科玉律与摄影美学经典。,布列松的成就与影响,布列松认为,摄影作

2、品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每个摄影师都应深具尊严感,都应意识到:无论一幅摄影作品画面多么辉煌、技术多么到位,如果它远离了爱,远离了对人类的理解,远离了对人类命运的认知,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 男孩(1958)就体现了这种风格。它的题材并不重大,却是布列松的一幅脍炙人口的名作。一个男孩的两只手里,各抱一个大酒瓶,踌躇满志地走回家,好像完成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照片中的人物,情绪十分自然真实,显示出布列松熟练的抓拍功夫。布列松以自己的职业尊严感借给了世人一双慧眼,让人们在自己身边发现了从前不曾发现的美,而真正的美与尊严,无需阐释。,决定性瞬间的梦境意义,“决定性瞬间”并非是“瞬间”的字面意

3、义,更不是单纯的技术、技巧。恰恰相反,面对器材不断完善的技术性能,提出“决定性瞬间”的法国知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不无担忧地讲:“可能太快了点”。确实,当今人们对器材与技术的热衷,混淆了技术与艺术的区别。技术上的完备性,使摄影者思想上的创新与追求变得淡化,甚至迟钝;摄影行为渐渐演变为一种浅薄的视觉产品的生产过程,让摄影变得本末倒置。许多研究者分析认为,布列松思想的形成,与他曾经参与过超现实主义艺术活动并受到心理医生和诗人安德烈布勒东等人有关超现实主义阐释的影响有关。笔者也认为,理解“决定性瞬间”的确离不开超现实主义,而且超现实主义又深受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弗洛伊德确立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人内心

4、世界的探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学说认为,人的梦境都是潜意识中“本我”的作用。梦里我们的经历往往充满了巧合、不可思议、缺乏记忆经验等非理性的情景。拍摄者对梦境与现实的理解、想象、预设等一系列判断,再通过对现实情景的撷取、定格,将其转化为梦境的场景,就是“被摄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在这一时刻恰到好处地构成一幅和谐、达意的画面。”所以说,“决定性瞬间”并不十分在乎画面形式上传统的美术法则,它在乎的是收入画面内的一切元素在形式上是不是契合了人梦境中的内容场景,是不是达到隐喻人的内心世界。然而,“决定性瞬间”的超现实主义不同于绘画中超现实主义题材的方法与技巧,或者摄影里利用移花接木的方法,后期制作出来的所谓超

5、现实主义。摄影家必须找寻、推断、预见与梦境吻合的现实场景。正如布列松所言,“我相信,通过生活,我们在发现自己的同时,又发现了周围世界这个世界既塑造我们,也受我们影响,这两个世界(外在与内在)之间,必须建立起平衡关系。这个不断相互起着作用的过程,结果便产生了合二为一的世界。我们必须传达的,正是这种境界。”,决定性瞬间文字与图片的赏析与比较,这张照片是布列松抓拍艺术中的代表性名作。在前景中跳跃的男子,其身影恰好跟背后招贴广告中跳跃的女子相似,一前一后,相互呼应,相映成趣,拍摄这个瞬间,也就是布列松心目中的“决定性瞬间”,决定性瞬间文字与图片的赏析与比较,1984年冬至1949年春,布列松先后采访了

6、中国的北平,南京,上海等城市,这张愁容满面的男孩是南京市民排队买米队伍中拍下来的,他揭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悲惨和苦难,布列松是一个善于思考的摄影家,著名的美国杂志摄影协会主席曾说:“看上去,布列松的摄影像是漫不经心随手拈来,但是实际上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决定性瞬间文字与图片的赏析与比较,1961年,在美国,几乎每一家公司的经理和老板都离不开一位年轻漂亮的女秘书,这张照片之妙,是妙在瞬间的抓取上,观众看不见女秘书的容貌和身影,只能看到一只高跟鞋的脚,这就避免了直露,提高了作品的内涵和视觉趣味。,决定性瞬间文字与图片的赏析与比较,俩个男子,一个在布幕的缝隙中偷看街头演出,另一个警惕地扫描着周围

7、的情况,以面被人抓住而引起麻烦。照片的精彩部分正是这名男子的特别的眼神。布列松有时被列入“转载街头巷尾抓拍的摄影家”行列,他善于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不平凡的照片。,决定性瞬间文字与图片的赏析与比较,1936年,英国乔治六世举行加冕典礼,世界的各国的摄影记者,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哪富丽堂皇的仪仗队上,布列松却与众不同,他还注意到马路上的芸芸众生。躺在报纸堆里入睡的人物,由于深夜出来占座,熬到又困又累待仪仗队到来时他以支撑不住,进入梦乡了,别具慧眼,旁敲侧击,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挖掘富有情趣的镜头,是布列松所特有的风格。,决定性瞬间文字与图片的赏析与比较,这张照片的题材并不是很大,但却是布列松的一张

8、脍炙人口的照片名作,表现一个男孩两只手里,各抱一个大酒瓶,踌躇满志的走回家,好像完成了一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照片中的人物的,情绪十分自然,显示出布列松熟练地抓拍技巧功夫,抓拍是布列松医生所坚持的基本手段,他从来不去干涉他的拍摄对象。,决定性瞬间文字与图片的赏析与比较,此照之所摄,是60年代美国好莱坞著名女星玛丽莲 梦露。虽然布列松实在梦露不经意时抓拍了此照,但从这一凝固的瞬间里,还是抓住了模特的天生丽质和娴雅风度。,决定性瞬间文字与图片的赏析与比较,在东西柏林交界处,布列松抓到了这样一个发人的遐想、引人深思的镜头。双手持拐而行的残疾者,暗示出以前发生过战争:和枪的士兵有反映了持续着的对立,加

9、上了阴雨天气的灰暗影调,使得画面有一种低沉的气氛。布列松经常强调观察,他说:“重要的是观察。摄影,实在很短的时间哩,敏捷的表现出来最重要的部分。”,决定性瞬间文字与图片的赏析与比较,德国柏林东西分别被占领十六年后,东柏林方面于1961年8月12日至13日工资突击建功立业起柏林墙,其目的是防止西方的渗透和干扰。布列松的这个镜头,表现三个柏林人站在一个高台上,观看墙那边的情景。,了解布列松的一生,世界著名的人文摄影家,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1908年8月22日,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出生在法国巴黎附近的香特鲁小镇(Cha

10、nteloup-en-Brie)。他的父亲拥有一个纺织厂,母亲的家族则世代经营棉花,并在诺曼底地区拥有一个很大的农场。亨利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所以他们希望亨利长大后能够接管家族的生意,但不幸的是,亨利对做生意丝毫没有兴趣。 由此,卡蒂埃布列松家族的历史上,少了一个也许会很出色的生意人,但却增加了一个影响了整个20世纪摄影历史的人物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这个名字通常被认为是“现代新闻摄影之父”,他是35毫米照相机的最早使用者之一,同时,他也是一个正直的摄影大师。他一生中到过世界各个角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见证了20世纪众多重大历史事件。100年之后的今天,他的身后仍然拥有众多追随者,这无疑将带给卡

11、蒂埃布列松家族永久的荣誉。,荣誉,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的法国著名摄影家布列松于法国当地时间2004年8月2日逝世于法国西南部的家中,享年95岁。 据他的亲友透露,布列松连续许多天都没有进食,最终导致身体越来越虚弱,最后于8月2日不幸离开人世。于4日在法国普罗旺斯下葬,并举办了简朴的葬礼。 法国总统希拉克在获悉布列松逝世的消息后悲痛地说:“法国失去了一位天才摄影家、一位真正的大师、他是20世纪最具天赋并深受世人尊敬的艺术家之一。 布列松,这位羞怯、热情的法国人,毕生用他小巧的、35毫米的莱卡照相机走遍全世界,见证了20世纪所有的重大事件,从西班牙内战到德国占领法国、印度的分裂、中国文化革命

12、、1968年法国学生的起义,他的“瞬间美学“理论堪称影响了全球的媒体和影像。他创建的Magnum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和时间最长的摄影机构。 他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及现代新闻摄影的创立人,他个性鲜明的摄影作品曾登上过全世界最著名的杂志和报纸,他让拍摄新闻照片成为了一种艺术。 为了更近距离的接近人群,布列松经常将照相机隐蔽起来。他的拍摄理念富创造性,非常善于用镜头捕捉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画面。他曾这样描述自己对摄影的迷恋:“我整日在街头寻找,随时准备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将活生生的生活完全记录下来。“他用黑胶带遮住照相机的闪光部分,以便更好地融入到人群中。他坚持摄影师必须仅仅使用现有的光,不

13、要在暗房里剪辑,而更应该在“照相机“里现场剪辑。,从猎人到摄影师,1930年,22岁的布列松应召入伍。之前的两年,他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英国艺术与文学。军队生活显然让布列松很难适应,他后来回忆说:“那真是一段艰难的时光,要知道,你的肩上正扛着来复枪。” 1931年退伍之后,布列松出人意料地去了当时法国的非洲殖民地科特迪瓦。虽然他很少谈及自己的这段经历,但一些研究者认为他受到了康拉德小说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的影响,小说以一次沿刚果河而上的航行,在布列松面前开启了非洲神秘腹地的大门。 布列松在科特迪瓦以打猎为生,他猎杀野猪和羚羊,然后把猎物卖给当地的村落。在打猎中,他形成了

14、贯穿他一生的摄影技巧准备,等待,等待,等待,最后扣动扳机或者按下快门。布列松一生都用全手动的相机拍照,他厌恶自动相机,因为“就如同用机关枪猎杀松鸡”。很多人所钦佩的布列松在巨大压力之下的冷静,也得益于打猎。法国导演路易马勒曾回忆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时的布列松,当时巴黎学生暴动已经达到最高峰,到处一片混乱,但布列松仍能冷静地面对事态,一小时只拍了4张照片。 布列松在科特迪瓦差点死去,因为他感染了“黑水病”,在持续的高烧中,他开始筹划自己的葬礼。他写信给自己的祖父,希望祖父可以把他埋葬在诺曼底一处森林的边缘,因为德彪西当年曾在那里演出过。但最后,他还是挣脱了死神的双手。他在科特迪瓦时已经拥有

15、了一台照相机,不过,他的那段“非洲记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7张照片。,社会评价,布列松的照片所截取的瞬间,不仅是当下发生在他眼前的一瞬,更是事件此前此后整个过程中的一个波峰。他的作品集决定性瞬间成为无数摄影爱好者的教科书,“决定性瞬间“摄影理念也为广大同行接受和效仿。 布列松30年代的作品可以说是新闻摄影的经典之作,他拓展了摄影作为一种媒介的多种可能性。在他50多年的摄影生涯中,他用照相机拍下了不同民族的喜怒哀乐和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以及上个世纪中一些最具象征意义的时刻和人物:从西班牙内战到二次大战中的解放巴黎,再到后来的柏林墙倒塌。他曾亲历1948年甘地被暗杀事件和甘地的葬礼;也曾记录过西

16、班牙内战、巴黎解放;1949年,他还来到中国,亲自记录了毛泽东的军队和平解放北平(现在的北京)这一历史性事件;1954年,他作为首位西方摄影师在斯大林去世后一年获准进入苏联。 他于1947年同别人合伙建立了世界最具影响力、受到广泛尊敬的马格南图片社,马格南图片社分别在美国纽约和法国巴黎建立了总部,该图片社的图片大量刊载在美国主要的图片杂志生活以及时代、新闻周刊、纽约时报等。“马格南摄影师“这个称号是摄影师们仰望的最高爵位,是“天下第一的摄影团体“,是个“神圣的群体“。 布列松也尝试“试验电影“,于1937年制成第一部纪录片,记录西班牙内战时期外国医药援助实况。他的电影作品还有野餐、比赛规则和电影等。,再次欣赏决定性瞬间摄影,非决定性瞬间,非决定性瞬间,一种不遵循,决定性瞬间的拍摄的手法,更为自由,空间较大。罗伯特.法兰克的“非决定性瞬间”。就是以他为代表的主张不必刻意追求什么决定性的瞬间。摄影再怎么体现有意义,都是一种“造假” - 相对连续的生活场景的变化才是事物的真实而言。所以,与其如此,不如随意一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