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菌形态与染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6633079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菌形态与染色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菌形态与染色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菌形态与染色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菌形态与染色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菌形态与染色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菌形态与染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菌形态与染色(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二 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菌形态与染色,一、实验目的,1学习、掌握油镜的使用; 2学习、掌握细菌涂片染色; 3学习、掌握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4建立“无菌操作”的概念,学习其技术。,二、实验原理1,显微镜的构造 1.光学部分:目镜 、 物镜 、 照明装置(聚光镜、 虹彩光圈、 反光镜等)。它使检视物放大,生成物象。,2.机械部分:镜座、镜臂、镜筒、物镜转换器、载物台、载物台转移器、粗调节器、细调节器等部件.它起着支持 调节 固定等作用.,油镜使用的原理 油镜,即油浸接物镜。当光线由反光镜通过玻片与镜头之间的空气时,由于空气与玻片的密度不同,使光线受到曲折,发生散射,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若中间的介质

2、是一层油(其折射率与玻片的相近),则几乎不发生折射,增加了视野的进光量,从而使物象更加清晰。,根据公式D=/2nsin(/2 ) ,增大分母,使得D值减小,分辨率增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分辨率1. 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2. 显微镜的分辨率:是表示显微镜辨析两点之间距离的能力。可用公式表示为:D=/2nsin(/2 ) 式中D:物镜分辨出物体两点间的最短距离。 :可见光的波长(平均0.55m) n: 物镜和被检标本间介质的折射率。 :镜口角(即入射角)。,D值越小,分辨率越高,看到的物象越清晰,1.不准擅自拆卸显微镜的任何部件,以免损坏。 2.镜面只能用擦镜纸擦,不能用手指或粗

3、布,以保证光洁度 3.观察标本时,必须依次用低、中、高倍镜,最后用油镜。当目视接目镜时,特别在使用油镜时,切不可使用粗调节器,以免压碎玻片或损伤镜面。 4.拿显微镜时,一定要右手拿镜臂,左手托镜座,不可单手拿,更不可倾斜拿。 5.显微镜应存放在阴凉干燥处,以免镜片滋生霉菌而腐蚀镜片。,显微镜保养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单染色法:只能观察微生物的大小、形状、和细胞排列状况,但不能鉴别微生物以及它的特殊构造等。 复染色法: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染色液进行染色,有协助鉴别微生物的作用,故也称鉴别染色法。常用的有: 革兰氏染色法、抗酸染色法、芽孢染色法、鞭毛染色法等。,革兰氏染色,丹麦C.Gram创立,用于细菌

4、分类学研究 细菌细胞壁的结构,G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含较多脂质,故用乙醇等有机溶剂脱色时融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经沙黄复染呈红色。G细胞壁结构致密,用脱色剂处理后,肽聚糖层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故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紫色。,三、实验材料,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24h培养物)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等。革兰氏染色液一套,四、实验步骤,1细菌单染色:(1)分别制备标号为1、2及牙垢涂片并染色;(2)步骤:彻底清洗载玻片中心加半滴水无菌操作取菌涂布于水中(1cm2)干燥火焰固定染色(1min)水洗吸水凉干

5、观察记录图示/描述判定各菌,2、革兰氏(Gram)染色法,1. 涂片 2. 初染:在做好的涂面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液,染1分钟,倾去染液,流水冲洗至无紫色。 3. 媒染:先用新配的路哥氏碘液冲去残水,而后用其覆盖涂面1分钟,后水洗。 4. 脱色:除去残水后,滴加95%酒精进行脱色约1520秒,后立即用流水冲洗。 5. 复染:滴加番红染色液,染35分钟,水洗后用吸水纸吸干。 6. 镜检:观察染色结果并绘图。,五、实验结果,记录所观察到的三种菌革兰氏 染色结果的差别,判断是G/ G。绘图描述各菌形态。,六、问题与讨论,1使用高倍镜与油镜调焦时应注意什么? 2革兰氏染色涂片为何不宜太浓厚?实验关键步骤? 3对一株未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时,怎样才能确证你的结论正确?,本次实验课结束 请确保油镜头擦拭干净! 请第一组同学留下值日 下周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