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礼俗 古汉族的丧葬礼俗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6631983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PPTX 页数:15 大小:1.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礼俗 古汉族的丧葬礼俗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传统礼俗 古汉族的丧葬礼俗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传统礼俗 古汉族的丧葬礼俗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传统礼俗 古汉族的丧葬礼俗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传统礼俗 古汉族的丧葬礼俗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礼俗 古汉族的丧葬礼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礼俗 古汉族的丧葬礼俗(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讲 古汉族的丧葬礼俗 (周代的丧礼),【本着作除另有注明外,采取创用CC姓名标示 非商业性相同方式分享台湾2.5版授权释出】,第8单元,授课教师:台大中文系 叶国良教授,研究项目: 三年丧的仪节、三年丧的理论、丧礼过程的礼意 选读资料: 礼记三年问、礼记檀弓 衍生的文体: 诔、祭文、挽额、挽帐、挽联、挽诗、碑志文,资料48三年丧礼主要仪节,(依据仪礼士丧既夕士虞三篇) 始死复沐浴饭含小敛大敛停殡 成服朝夕哭朔月奠荐新奠卜日 卜葬启殡迁柩朝祖柩车发行葬 虞卒哭祔小祥大祥禫,本作品已超过著作财产权存续期间,属于公共领域之,资料49三年丧礼主要仪节简释,始死(属纩) 复(招魂):有以衣、以矢、向

2、北、向四方招魂之不同 沐浴饭含:有玉贝谷之不同及其意义解释之不同,以上始死当日 小敛:亲死第二日,户内,有小敛奠 大敛:亲死第三日,阼阶,有大敛奠 停殡:至启奠止,西阶 成服:三日成服,即亲死之第四日,本作品已超过著作财产权存续期间,属于公共领域之,朝夕哭:自停殡起 朔月奠:每月朔日奠 荐新奠:如有新收成,以之奠 卜日:占卜适当的葬日 卜葬:占卜适当的葬地 启殡:葬前一日,有启奠 迁柩朝祖:葬前一日,有祖奠 柩车发行:有遣奠,本作品已超过著作财产权存续期间,属于公共领域之,本作品已超过著作财产权存续期间,属于公共领域之,葬:安葬。 (附论:葬时、藏之观念、冢之形制) 虞:安灵祭,三次 (如丁日

3、葬,其日初虞,己日再虞,庚日三虞) 卒哭:如庚日三虞,则壬日卒哭 祔:卒哭之明日,有祭 小祥:期而小祥,十三月,有祭 大祥:再期而大祥,二十五月,有祭 禫:二十七月,有祭,本作品已超过著作财产权存续期间,属于公共领域之,资料50关于三年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另见: 礼记三年问 论语阳货篇 孟子滕文公篇 尚书尧典,资料51事师及丧师,事亲有隐而无犯 标点本165.断句本148. 注疏109.下 孔子之丧门人疑所服 197. 178. 131.下 孔子之丧二三子皆绖而出 201. 182. 133.下 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 227. 205. 149.下 史记孔子世家,资料52哀仍宜有节,丧礼哀戚之

4、至也标点本252. 断句本228. 注疏167.下 丧不虑居毁不危身293. 265. 194.下 弁人有其母死而孺子泣者210. 190. 142.下 曾子曰丧有疾食肉饮酒 191. 172. 128.下 曾子谓子思曰伋吾执亲之丧也189. 170. 127.下 辟踊哀之至也有敬心焉256.257.232.233.169.下170.上 居丧之礼处于内 75.76. 68.69. 54.上 三日而食以节制者也1470. 1340. 1033.上,资料53丧祭哀敬与礼具,子路曰吾闻诸夫子标点本202. 断句本182. 注疏133.下 孔子曰拜而后稽颡167. 150. 111.上 拜稽颡253.

5、 229. 168.上 子柳之母死208. 188. 142.上 子游问丧具224. 202. 148.上 丧具君子耻具213. 193. 143.下 子路曰伤哉贫也278. 252. 187.上 奠以素器256. 232. 169.上,资料54殉葬及明器问题,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之标点本216. 断句本195. 注疏144.上 仲宪言于曾子曰夏后氏用明器 219. 197. 146.上 宋襄公葬其夫人225. 203. 148.下 孔子谓为明器者知丧道矣264. 240. 172.下 陈子车死于卫278. 251. 186.下 陈干昔寝疾280. 253. 187.下 孟子: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诗秦风黄鸟 杀殉与殉节,参考论文:,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 徐吉军、贺云翱中国丧葬礼俗 周苏平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蒲慕州墓葬与生死,自我测试问题:,一、试述士丧礼的主要仪节及各仪节的意义? 二、儒家事师之礼的理论及实际如何? 三、丧主哀,但哀毁过度又违反身体发肤,受之 父母,不可毁伤的孝道,儒家主张如何折衷? 四、儒家对陪葬物及殉葬的看法如何?,版权宣告1,版权宣告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