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1-4单元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6626833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89.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1-4单元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1-4单元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1-4单元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1-4单元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1-4单元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1-4单元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1-4单元知识点总结。(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历史必修一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1、夏朝政治:公天下家天下 宗族关系从此成为最基本的政治关系2、商朝政治:内服和外服制度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4、分封制:目的:巩固周朝统治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后裔、原附属国内容:周王对诸侯授土授民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政令,定期朝觐、提供赋税和力役。作用:使周的文化形式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巩固西周统治,拓宽了疆域。5、宗法制:含义:按照学院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严格的大宗小宗

2、体系,大宗和小综有相对性 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影响: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保障贵族特权。过度强调宗法、宗族关系,束缚人的自由发展。6、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制度。宗法制为里,分封制为表。7、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作用:适应了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使西周政治文化又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8、中国早期政治特点: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关系结构 最高机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和发展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和发展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后,秦国日益强大,秦王嬴政从公元前 230 年221 年,先后灭韩、赵

3、、魏、楚、燕、齐。中央地方秦皇帝制度的确立,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中央设丞相(决策),御史大夫(监察),太尉(武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废分封,设郡县,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汉汉承秦制,有所变化汉初,三公九卿。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东汉光武帝:设尚书台,皇帝总揽大权。汉初,郡国二制并行,诸侯势力坐大,对中央造成威胁。汉武帝后期设州为监察区,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州、郡、县三级。魏晋南北朝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逐步形成。 隋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三省州、县两级唐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和尚书省(执行,下设六部),相权一分为三

4、,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君权的独尊。此后历朝沿用。州、县两级,唐太宗设立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形成(道)、州、县。唐朝中后期,节度使权力扩大,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宋最高行政机构 中书门下 二府最高军政机构 枢密院分割宰相财政权 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 参知政事削弱相权,皇权进一步加强。地方行政制度为路、州、县元综合汉蒙政治制度,中书省(行政,统领六部),枢密院(军事),宣政院(宗教和西藏事务)。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辖外,地方设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为最高长官,行省拥有大权。边远地区设宣尉司进行管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

5、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明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高峰。明太祖设殿阁大学生,作为侍从顾问。成祖时内阁制确立。宣宗给阁臣票拟权。地方设立布政司(行政)、都指挥司(军政)和按察司(监察)三司。清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高于内阁、六部,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时,设立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笔录和传达皇帝旨意,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1、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同:都是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在一定时期内有积极作用,并影响后世。异:分封制郡县制条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与宗法制相联

6、系)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按地域划分的。特点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内容可世袭、拥有封地朝廷任免调迁、不可世袭、只有俸禄、无封地作用西周末年分裂割据之根源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2、秦王朝的统一巩固统一的措施:北击匈奴,收回河套;筑长城,修直道;同意岭南地区,设郡管理;招抚西南夷,纳入统一版图。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形成的?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确立皇帝称号和皇帝制度,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地位 中央设三公九卿,建立完备的中央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地方官吏由朝廷任命,接受朝廷的考核4、中央官制(三公九卿)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分布明确,权责明晰,相互配合与制约。5、朝议制度: 能够集思广益,奸商决措失误

7、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受皇帝个人因素影响较大,缺乏政治稳定性和延续性。6、郡县制的作用: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后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7、中央集权制政治体制的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中央与地方管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强化对地方控制,其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的所继承,影响深远。三、君主专职政体的演进和强化。三、君主专职政体的演进和强化。1、皇帝制度:特点:独断型、随意性 本质:以维护皇权、服务与皇帝为基本原则。2、唐朝三省六部制评价: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

8、制和监督提高行政效率。使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是中国宫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对后世国家体制产生深远理想。3、调整相权的原因:防范宰相擅权 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 弥补正是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4、监察体制的评价:监察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5、世管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6、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任用的选官制度。评价:当时看来比较完整 体现封闭的特征,形式都是以管举士,百姓不的参与,

9、民意无从体现。7、科举制:考试选官的制度。评价:科举制的实行破处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为中下层地主知识分子参政提供机会。科举制度保证了专职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8、宋代行省的设置:10 个行中书省 中书省直辖的“腹里” 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9、地方行政区划的评价:加强了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四、专职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四、专职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1、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原因:明清

10、时期,社会矛盾更加突出,为了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明:废丞相,权分六部。 (内阁制)清:设军机处,秘折制,法规章程。2、内阁制 评价: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以及正式的行政机构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帅六部百司。3、明清君主制度加强的影响:对于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对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西方国家。4、清朝的边疆政策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 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举措:设有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改土归流-原

11、因:因为土司可以世袭,容易造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统治。-意义: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促进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同一多民族国家近代中国的版图在清朝奠定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2、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 2100 万银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协定关税。(影响最大,中国开始丧失关税主权)6、鸦片战争

12、的影响:(1)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社会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矛盾,其中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3)革命任务的变化:战前是反对本国封建统治,战后既要反封建又要反侵略;(4)革命性质的变化: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5)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9、第二次鸦片战争:(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1858 年签订天津条约(增开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十处通商口岸,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内地);(3)1860

13、年,英法联军焚毁了圆明园,占领北京;(5)1860年签订了北京条约,内容:(1)增开天津为商埠;(2)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1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加深。12、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1)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但国内市场狭小,希望从战争中寻找出路。(2)欧美列强持纵容态度。(3)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导火线。13、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1)爆发:丰岛海战。(2)第一阶段发生的战役:平壤战役,回族将领左宝贵牺牲。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日军控制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3)第二阶段:辽东战役,日军在旅顺进行了大屠杀。威海战役,北

14、洋舰队全军覆没。14、马关条约的要点:一、割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二、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三、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影响: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16、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扶清灭洋”。突出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矛盾的尖锐。局限性在于:具有浓厚的排外色彩,没有区分近代的西方文明与近代外来侵略。17、1900 年,八国组成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占领天津后,侵略军成立都统衙门,对天津实行殖民统治。1901 年,清政府与英、俄、德等 11 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15、。内容:划定东郊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允许中国人居住。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外国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军。永远禁止人民的反帝运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首。影响: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第 3 条最能说明这一点)。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20、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鸦片战争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了。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6、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21、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到辛丑条约,列强是怎样不断扩大攫取在华权益的?南京条约中的列强割地、赔款、开埠、协议关税,导致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受到严重的破坏,外国列强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马关条约中,列强不仅继续割地、赔款、开埠,而且在中国投资设厂,从而使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扩大,对华侵略进入资本输出和瓜分领土的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在辛丑条约中,列强在勒索巨额赔款的同时,加强了对中国的政治奴役和军事控制,使清政府完全掌握在帝国主义手中,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第二课 抗日战争1、1931 年 9 月 18 日,日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