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学期班务工作计划与2018年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两篇

上传人:yoush****ohua 文档编号:56617482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58.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春学期班务工作计划与2018年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两篇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2018年春学期班务工作计划与2018年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两篇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2018年春学期班务工作计划与2018年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两篇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2018年春学期班务工作计划与2018年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两篇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2018年春学期班务工作计划与2018年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两篇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春学期班务工作计划与2018年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两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春学期班务工作计划与2018年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两篇(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8 年春学期班务工作计划与年春学期班务工作计划与 20182018 年苏教版小学三年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两篇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两篇20182018 年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年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课时科学是教案教学目标: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 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2、知道科学是什么。 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3、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想知道,爱提问。教学准备: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学生接触科学的第一课,对“科学”这一概念不能够深刻理解,只能获得

2、表面意义上的理解,所以本课一开始用“当你听到科学这个词时,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去思考。凭已有经验,学生会把科学和科学家联系起来,和自己无关。教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来谈谈自己亲身的体验,学生很容易说出:由于好奇才做出这些事,这恰恰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课后应布置学生搜集更多科学家的研究故事,让学生从这些科学家的研究中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本课谈科学是什么,应从外延上谈,而不是从内涵上去灌输,教学中不可要求学生谈什么是科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2、提问: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3、)二、探究新知:1、了解科学是什么。(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 2 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 (学生交流)(5)、师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1)可采取放录音故事、老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法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2)提问: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

4、现?(学生交流)(3)正因为有了这个新发现,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问题?此后,他又分别做了些什么事情?(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了。(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复述一遍琴纳的故事吗? 学生复述故事。(6)搜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3、理解科学是什么。(1)教师讲解并演示活动方法,学生尝试操作。(2)要求学生边做边观察,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3)学生汇报。(4)提问:有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学生回答,若没有学生能说出来,教师作简单介绍)三、全课总结: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告诉我们科学究竟是什么吗?2、学生分组交流,并向全

5、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3、总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板书)做一名小科学家教案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2、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3、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加深对科学的理解。课一开始就用站在指尖上的纸鹦鹉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带着问题探究其中的奥秘,接下来可以通过不同的形状的纸片来

6、尝试,寻找如何让它们平衡。由于学生是刚接触科学探究活动,所以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保持活动场地整洁,实验井然有序。教学过程:(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二)、探究活动: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

7、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2、学生分组活动。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2)、学生交流、汇报。(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三)、总结拓展。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

8、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四)、布置任务:1、下节课把制作好的玩具带到班上来,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大自然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观察、调查的结果。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意识到生命

9、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教师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校园内)。2、观察记录纸。3、调查用的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之作。本课通过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讨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等活动,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对小动物的关注和对植物的观察从他们幼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因此“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种亲身体验会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在活动中边找边记,能锻炼学生的记录能力,利于在收集证据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后面的研

10、讨提供大量的“食粮”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你喜欢什么植物?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想去观察吗?一、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二、怎样观察一棵大树。(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三、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3)要学生

11、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四、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五、后续研究。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第二课时导课:上节课我们一起到校园中观察了生物,同学们主要对大树进行了观察,大树的树干上、树枝上、树叶上、树根下,各个地方都有生物,我们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观察到的那棵树是怎么样的?一、用简便的方法描述

12、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用动作比划你看到的树冠的形状。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二、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小结: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三、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大家都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教师将落叶、树皮拓片分发给学生每人 1 份,让学生到校园去

13、寻找大树。四、作业: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第三课时导课: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观察大树和讨论,大家对于大树这种植物已经了解得较为透彻了。下面请大家说一说你在校园内的观察中,还看到了哪些生物?一、学生汇报说一说你的记录纸上的内容,是如何获得的?你还在哪些地方发现了什么生物?在操场上发现了青蛙、蜻蜓、卷叶虫、蝴蝶、蚂蚱等小动物。还在操场上发现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花,大家有没有把它画下来呢?二、讨论我们观察到了这么多的动物和植物,大家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呢?生物名称 发现地点青蛙、蚂蚱 校园围墙边 它们能长大。它们的生长都离不开水。它们都需要养料。它们都对刺激有反应。生物体有生命特征和生命需求两类,引导

14、学生分别说出它们。记下大家的理由,把最重要的内容勾出来。三、小知识生物: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真菌四大类。所有的生物都表现出生命的特征:生物体都有生长现象。生物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通过吸取营养物质,个体会由小变大,显示生物体的生长特征。生物体都能生殖和发育,都有应激性,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都有新陈代谢的作用等,这些特征都是生物所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也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四、它们是有生命的物体吗?说一说,书上的几幅图的几种东西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没有?西红柿、黄瓜、辣椒等蔬菜;山涧中的流水;机器人;天上的白云、地上的草原;插在玻璃瓶子中的鲜花。校园

15、里的植物教案1、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教学准备:1、教师在校园内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2、观察记录纸。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在上节课了解了有生命物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展开研究。本课的编排始终围绕植物的形态进行。通过对植物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获取有关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外部形状等方面的信息,渗透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利用“说说认识的校园

16、里的植物”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植物”上,同时也为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寻找一个“增长点” 。本课的主体活动是对植物进行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概括出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教学过程:一、从整体认识植物1、了解学生事先观察到的校园植物:说说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可说名称,也可描述外形。)师生交流。2、指导如何观察,提出观察要求:下面我们要到校园里去观察这些植物。出示表格,讲解要求。我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名称 生长环境 生长特点(可以写也可以画) 高矮排队(按由矮到高顺序排出)3、学生实地观察,教师随时指导。4、汇报交流。5、小结: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二、从局部认识植物1、提出观察任务: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2、讲解如何观察树皮:先摸,有什么感觉?再拓树皮,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3、讲解如何观察树叶: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把它画下来。4、讲解如何观察花:比较两种花形状的不同,也把它画下来。5、师生观察后交流。6、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我们观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点?(集中在都有根、茎、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