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简要.15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661526 上传时间:2017-09-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简要.1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简要.1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简要.1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简要.1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简要.1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简要.1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简要.15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马克思主义简要 -2007-10-1总论1 马克思主义:成果讲,是由马克思及恩格斯创立的以及各马克思者发展的学说体系;经济属性讲,是无产阶级以及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主要内容讲,是无产阶级关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学说。2 马主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条件;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需求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技术的发展。3 马主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主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致力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最重要的理论;实现共产主义是最崇高的理想。4 怎样坚持马主?完全把握其内涵;捍卫其地位和坚持其真理性;推进马克思主义

2、中国化;丰富其内涵,勇于创新。哲学部分一 、1 世界 观:是人民 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 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为其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3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哲学的最基本的问题,也是唯物与唯心的根本区别;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唯心和唯物的分歧。4 马主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坚持了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主张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5 世界物质的统一性:1)物质与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存

3、在的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当者,2)运动与静止:前者是绝对的,后者是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物质的矛盾运动。3)时间和空间:前者是物质运动的顺序性,后者是其伸展性,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6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7 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发展: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结构和功能,旧:不适应环境。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8 对立统一的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分析法: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为前提

4、而存在, 矛盾斗争性 :相互分离和排斥,绝对的斗争性和相对的同一性统一于事物的发展中; 矛盾的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9 量变和质变:两者体现在“度”上,前者是后者的必要的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两者相互参透;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辨证唯物法是主观和客观辩证法的统一。10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客观的联系;自然规律是盲目的无意识的,社会规律是有一定的目的和意图,后者受主观和客观的相互制约。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指导性和可控性。主观和客观的统一:1)尊重客观规律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5、二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含 主体和客体,两者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2 认识运动是一个辨证发展的过程: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到实践。实践到认识,是感性 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后者含概念、判断和推理。 感性到理性的条件:取得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感性材料经过加工。认识到实践,条件:从实际出发/ 经过一定的环节/为群众所掌握。 认识的反复性:1)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物质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为求的具体的历史统一。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历史统一。3 真理是人民 对于

6、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内容极其标准;必须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决定真理的唯一性。真理的绝对性(内容和能力)、相对性(广度性和深度):即无条件性、无限性和有条件性、有限性;两者辨证统一的:相互参透和作用/辨证转化。静态:绝对和相对;动态:环节和过程。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两者相互联系又相互转化的。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真理特性: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社会实践;实践特点:直接现实性。真理一定符合逻辑,反之不成立。 实践的确定性(绝对性、唯一性),不确定性(相对性、条件性)。实践的真理尺度是实践中坚持的真理;实践的价值尺度是实践的目标,两者统一的。 价值具有客观性、主

7、体性、社会历史性、多 维性。价 值评价特点: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对象;结果与主体有直接联系;结果正确与否依赖相关知识评价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 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追求的价值目标;价值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5 认识和实践统一:关键是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就是实事求是。此外,必须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坚持、 发展和创新的统一。认识的任务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包括主观和客观,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又是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三 1 唯物历史观和唯心历史观是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精神方面

8、,社会存在的反映。两者是辨证统一:前者反映后者,后者反映前者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实践,实践的主体是人们群众。2 、1)生产力:人们在实践中改造和适应自然的物质力量;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是其高低的标志。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这些关系与物结合并以物出现。1)是生产的物质内容,2)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前者决定后者,而后者反作用与后者;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根本的,推动社会逐渐走向高级阶段;3 经济基础: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

9、在一定经济基础之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在国家的上层建筑中,政治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对前有能动的反作用;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和相应的变革,同时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4 社会意识形态的历史选择:是客观必然性,是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曲折性与前进性。5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它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决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6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其推动作用:表现在

10、社会形态的更替;阶级斗争受历史条件的制约,是历史的、变化的。 7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其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社会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8 科学技术革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影响生产方式,巨大影响着生活方式,促进了 所谓方式的变革;它是一把双仞剑。9 人们群众:是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绝大多数人民;他们 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政治和经济一 1 原始资本的积累:是货币资本迅速集中在少数人中的过程,促进生产者和和生产资料分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11、形成;随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成熟,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了强烈要求,最终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 商品经济:产生条件: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分离。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是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劳动的具体和抽象的二重属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3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后者随着劳动生产效率变化;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 :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条件社会收

12、入的分配;消极作用:垄断的产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引起生产者的两极化/ 出现比例失调,资源浪费。货币:是交换过程中形成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4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劳动两重属性: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前者由社会分工决定的。这两种劳动的矛盾是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该矛盾进一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客观必然性。5 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用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

13、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合。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商品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6 生产资料所有制: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式,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工人的劳动隶属资本家;劳动成果或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剩余价值(产品价值量- 成本)是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的关键。7 资本(可变和不可变):通过物品表现出来;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部分

14、。剩余价值由后者产生。8 剩余价值:绝对和相对的生产;前者是由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后者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9 资本积累:生产的扩大再生产,进一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规模的大小取决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和社会失业的根源;资本构成:技术和价值。它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10 资本的循环:购买-生产-售卖。缩短资本周转的时间,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才能加快资本周转。循环和规律受经济制度因素的制约。11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生产消费部门。这两大部门的失衡和脱节会导致经济危机,

15、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以强制的方式解决社会再生产的实现的途径。12 工资:即劳动力以货币形式交付;基本经济关系决定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剩余价值以利润形式表现,资本家间固然有一定程度的利害,其存在 生产、积累、流通和分配 。13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结果。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 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14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上层建筑,保护其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对内保持统治阶级所制定的秩序;对外维护国家利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含 民主与法则、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

16、党制度;民主制度与生产方式适应;法则:私有制原则、主权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人权原则;政党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以上各项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革命最重要的政治成果;它在历史上有进步性,含 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本质上: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15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合。其本质:观念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资产阶级意思的集中体现。二 1 资本主义发展:自由竞争-垄断资本主义,后者是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结果。 实现垄断, 获取高额利润;限制竞争,避免两败俱伤;本质 是通过联合达到独占和瓜分生产和市场,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垄断条件下,竞争规模大、时间长、程度激烈和破坏性大。2 金融资本:工业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金融寡头: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并实际掌握国家政权的少数资本家或集团。垄断利润:根本是来源剩余价值。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