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原理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56614308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宏观经济学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宏观经济学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宏观经济学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宏观经济学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原理(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宏观经济学原理,2,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 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 参考书目: (美)曼昆经济学原理(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多恩布什、斯塔兹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美)萨克斯、拉雷恩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大学出版社。,3,第一篇 宏观经济学导论,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问题: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宏观经济分析的简化模型; 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内容;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新趋势;,4,1 绪 论,5,11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宏观经济

2、学(Macroeconomics)一词是由挪威著名经济学家、首届诺贝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R费瑞希(RFrisch)在1933年提出来的。现代宏观经济学一般认为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被认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的标志。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6,1. 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早期阶段2. 传统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3.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4. 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演变 这一阶段的变化 :非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复兴;凯恩斯学派理论对供给和规范问题的强调;凯恩斯学派宏观经济学和非凯恩斯学派宏观经济学的互相渗透;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7

3、,第一阶段,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十七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中期)。配第:在赋税论(1662年)中研究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分析了一个国家国民财富的构成和增长,并第一次对英国的国民收入进行估算。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中则系统地分析了国民财富的形成和增长,研究了货币的流通规律。斯密的总量分析被其后的经济学家继承和发展。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在很多方面推进了斯密的研究成果,考察了财富的增长、总收入与纯收入的关系,货币流通量变动与物价水平变动的关系等问题。,8,魁奈(重农学派代表人物):在经济表中第一次系统地分析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西斯蒙第则通过对资本

4、主义生产和消费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必然性。当然,在经济学史上,这时是西方经济学的初期阶段或初创时期,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是经常混在一起的,这时西方经济学家大多从国民财富、国民收入、货币流通总量等宏观分析入手,而在考察中又总会涉及诸如一种商品的价值和价格如何决定、各要素的收入如何分配和决定等微观经济问题。,9,Adam Smith (17231790),10,David Richardo (17721823,11,第二阶段,传统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初期)。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度,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各种矛盾日趋深化,经济危机连续发生,经济学界面临的任务

5、是从经济总体上探寻和解释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这一时期的宏观经济分析主要是瑞典经济学家的动态均衡理论、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英美经济学家的货币数量理论以及美国经济学家对国民收入和经济周期的研究。,12,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林达尔和维克塞尔等,首先采用总量分析方法考察了资本主义国民经济的运动。他们的宏观经济理论的特点是把总量分析和动态的过程分析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宏观动态均衡理论。其理论基础是奥国学派的效用价值论和洛桑学派的一般均衡理论。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从理论渊源上说,也是以边际效用论和一般均衡论为基础,但他也受到新历史学派和多元历史观的影响,因而他的宏观动态理论同制度历史分析相

6、结合,其核心部分是创新学说。他运用生产要素的组合即创新这一概念,来解释经济周期的波动和社会的经济发展。,13,二十世纪初期,英美两国经济学家关于货币数量问题的研究,在英国主要是马歇尔和庇古,他们关于货币数量问题的表述即剑桥方程式M=KPY,其中反映出有关经济总量变动之间的关系;在美国主要是费雪,他提出了货币的交易方程式MV=PQ,以反映所要考察的有关部门经济总量变动的依存关系。二十世纪初期,美国经济学家密契尔对经济周期波动和国民收入及其变动进行了分析,他的总量分析的特点是强调时间序列的重要性,着重动态的研究,反对静态分析和均衡概念。密契尔对国民收入资料的统计研究与他的经济周期学说,为在他以后的

7、宏观经济学的确定与发展提供了条件。,14,第三阶段,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1936年凯恩斯通论的出版,是现代宏观经济学形成的标志。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与传统的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就在于:它研究的是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其与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等等的关系,因此它又被称为收入分析;同时它又通过收入分析得出结论,即资本主义经济不可能自动调节的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并且通常情况下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这种分析的代表就是用以研究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之间关系的有效需求理论。,15,而20世纪的传统宏观经济学,只分析:货币数量和利息率水平,不涉及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问题;如何维

8、持资本主义经济的和谐发展;把经济周期中阶段的更替看成是经济中自发力量调整的结果;所以,30年代的的经济危机,传统的宏观经济学不可能提供一套使各国政府摆脱困境的对策,于是,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为代表的现代宏观经济学应运而生。 凯恩斯认为,由于经济活动中一些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总需求价格是小于总供给价格的,而市场机制却没有力量使总需求价格与充分就业下的总供给价格相等,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因而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萧条和大规模失业现象,并由此推出必须依靠国家干预以恢复经济稳定的政策性结论。在这里,凯恩斯采用的是短期、总量、比较动态分析。,16,后来凯恩斯的追随者提出了这种

9、分析的局限性,并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做了一些补充和发展:一是投资函数理论的补充和发展;二是消费函数理论的补偿和发展;三是从封闭经济模型发展成为开放经济模型。凯恩斯经济学的出现,以及后来西方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理论的补充和发展,构成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17,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框架第一,突破了传统的充分就业均衡理论。第二,把国民收入的决定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第三,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来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第四,建立了以需求为中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第五,对货币与实物经济进行整体分析的货币理论。第六,明确提出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主张。,18,John May

10、nard Keynes (1883.6.51946.4.20),19,第四阶段,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演变阶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通货膨胀、失业、资源供给紧张、收入分配失调等各种经济问题,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被认为无法解决如此困难的经济情况,于是只好寻求其他的理论对策和分析方法。在这一阶段,在宏观经济理论方面至少发生了四个方面的变化:其一是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复兴,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货币数量理论的复兴和供应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的出现。这些理论都是以传统宏观经济学作为基础的,近几年这些理论还在发展;,20,其二是凯恩斯派宏观经济理论对供给问题和规范问

11、题的强调,进入七十年代以后,由于世界能源和原料供给问题的日益突出,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供给分析的重要性日益得到承认。同时一些凯恩斯主义者也从资源供给的角度分析价值判断、研究经济政策的运用究竟在何种程度上符合经济学中所要求的伦理标准。其三是凯恩斯派宏观经济学与非凯恩斯派宏观经济学的互相渗透。例如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瑞典经济学家的经济理论之间,虽然各自的理论和政策主张不同,互相有很多的争论,但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多种问题,各学派的经济学家到在注意其他学派的某些可汲取的东西,它们之间也在相互吸收和影响。,21,其四是宏观经济学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问题。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多种经济问题,一些西方经济学

12、家认为单纯的宏观经济理论不能提供有效的对策,于是就提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结合问题,这种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新理论,通称为新凯恩斯主义。例如在新古典宏观理论中,边际效用价值论和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成为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新凯恩斯主义则从对工资刚性和价格刚性的进一步分析中寻找宏观经济学的基础;,22,新货币主义者也提出了货币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和微观基础问题,即在分析宏观经济学领域中的货币流通总量和利息率水平时,也还要分析微观经济学领域中的人们对工资和价格变动的预期、市场信息的传递方式等。这是所谓第二代通货膨胀研究者对货币主义的补充和发展。,23,Paul Samuelson (1915 )

13、,24,-,古典经济学,动态均衡理论,货币数量理论,凯恩斯经济学,新剑桥学派,新古典综合派,现代货币主义,非均衡理论,理性预期学派,新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新古典学派,李嘉图,25,1.2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等等。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Economic Agent)的行为及其后果。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

14、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等等。,26,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理论依据 新古典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基本假设 资源稀缺,充分就业 需求不足,存在失业 分析方法 个量分析法 总量分析法 分析对象 家庭、企业 国民经济总体为主 主要目标 个体利益最大 社会福利最大 研究中心 市场价格 国民收入 主要内容 家庭、企业决策 整体经济现象,27,研究工具和方法宏观经济学:以收入和就业分析为中心,可称收入理论或就业理论。运用总量分析方法。微观经济学:以价格分析为中心,可称价格理论。运用个量分析方法。总量分析不仅要注意经济个体的数目,还要注意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在总体经济行为中的地位和作用。,28,* 例:假定一

15、个经济社会由 5个家庭组成,每个家庭的消费支出(C)和他们的可支配收入(Yd)具有下列关系:,29,那么整个社会的消费函数就是: 总消费=(10+10+5)+(1+20.9+20.8+0.85+0.95)Yd/(1+21+21+1+1)=25+0.8857Yd 而不是简单的相加结果 (10+10+5)+(1+0.9+0.8+0.85+0.95)Yd =25+4.5Yd 可见,此处用的并非是简单的算术平均,而是加权平均。,30,存量与流量分析:此种区分有利于更清楚地理解有关变量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存量(Stock):在一定的时点测算出来的量值。一个时点,静态数值 。如水库蓄水量、资本存量、银行存

16、款额、货币流通量流量(Flow):在一定时期内测算出来的量值。至少两个有间隔的时点,动态数值。如泾流量、投资额、国民收入、货币供应量两个时点对应的存量之差是流量。,31,事前(Ex-ante)与事后(Ex-post)事前的需求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事前的供给,只有在均衡条件下,即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上,二者才会相等。而事后的需求与供给指的是已经实现或者观察到的需求与供给,在此意义上,二者是恒相等的。,32,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均衡:相互作用的力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均衡分析方法实际上包括:存在性问题:各方有关力量在相互作用中是否趋向均衡稳定性问题:该均衡是否稳定达到均衡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并非所有相互作用的力量都能形成均衡,如蛛网模型,有按一定幅度上下波动、以越来越大幅度波动的永无均衡的现象。针对此有非均衡分析方法,它描述有关变量相互作用发展变化的具体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计算机原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