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化学专题2-2选择题

上传人:zhongc****u2018 文档编号:56612770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2.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高考化学专题2-2选择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2013高考化学专题2-2选择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2013高考化学专题2-2选择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2013高考化学专题2-2选择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2013高考化学专题2-2选择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高考化学专题2-2选择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高考化学专题2-2选择题(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讲 解题方法指导,1选择题的特点 选择题属于客观性试题,是高考试题的重要题型之一,以容易题和中档题为主,侧重于“双基”的考查。由于高考中选择题分值重,故选择题的得分已成为很多考生整份试卷得分高低的关键,要想高考得高分,必须提高选择题的准确率。经过对近年来的高考试卷分析,选择题具有如下特点: (1)考查的知识容量较大,覆盖面广,利于选拔。 (2)其中少量的“基础题”增加考生得分的基数。 (3)保留某些类型的常见题,调控总难度。 (4)题型保持相对稳定,利于考生备考。,2明确选择题的常见陷阱 在选择题中,命题者为了更好地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常在题中设置一些“陷阱”。倘若基础知识不扎实,考虑问题

2、不全面,就会掉进“陷阱”。高考化学选择题中的常见“陷阱”主要有: (1)概念陷阱:化学基本概念相当多,其命题陷阱主要是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或者适用条件上做文章,若概念混淆易掉进命题者的陷阱。所以对概念要理解透彻。把握概念的本质,吃准吃透每一个概念。可采用“抓特例、看条件、想关联”的方法突破。,典例1 (2012年高考山东卷改编)下列与化学概念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凡有单质参与的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B金属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 C催化剂能改变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 D石油是混合物,其分馏产品汽油为纯净物,解析 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所有的置换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但有

3、单质参与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3O2 2O3等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就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大多数金属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但也有的是酸性氧化物,如Mn2O7等,也有的是两性氧化物,如Al2O3等;催化剂能改变可逆反应的速率,故可改变其达到平衡的时间;石油是混合物,其分馏产品汽油仍为混合物。若概念不清,本题易错选A若D。 答案 C,(2)化学性质陷阱 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应用,所以每年的高考化学题目都会涉及有关物质的性质,此类题中陷阱重重,如类推陷阱、鉴别物质时的干扰陷阱及与实际反应不符合的陷阱等。 有关化学性质的陷阱可采用“抓实质、作比较、想差异”的方法突破。“抓实质”就是从物质的性质出

4、发,分析到底发生了什么反应,如对于有机结构与性质类试题须观察官能团发生反应的位置、加入某种试剂后是否还会发生后续反应等。“作比较”就是将陌生反应与已知反应进行对比,具有哪些相似性、哪些差异性,如Na2CO3在高温下能与SiO2反应生成Na2SiO3和CO2,体现了SiO2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Al2O3在高温下也能与Na2SiO3反应生成NaAlO2和CO2,通过比较可得出Al2O3,也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想差异”就是注意相似性质的同时,还需注意特殊性质,如Li与O2反应只能生成Li2O,而不能生成Li2O2。,典例2 (2011年高考山东卷)Al、Fe、Cu都是重要的金属元素,下列说法正

5、确的是( ) A三者对应的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 B三者的单质放置在空气中均只生成氧化物 C制备AlCl3、FeCl3、CuCl2均不能采用将溶液直接蒸干的方法 D电解AlCl3、FeCl3、CuCl2的混合溶液时阴极上依次析出Cu、Fe、Al,解析 A项,Fe、Cu对应的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而Al对应的氧化物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故A错误;B项,Al、Fe放置在空气中生成氧化物Al2O3、Fe2O3,而Cu放置在空气中会生成Cu2(OH)2CO3(铜绿),故B错误;C项,制备AlCl3、FeCl3、CuCl2若蒸干会由于盐水解生成氢氧化物和HCl而失败,故C正确;D项,电解AlCl3、F

6、eCl3、CuCl2的混合溶液时,阴极上离子的放电顺序为Fe3Cu2H,析出的物质只有Cu和H2(Fe3生成Fe2),故D错误。 答案 C,(3)思维定势陷阱:人们往往习惯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高考命题人根据同学们的这一弱点,常常在命题中偷梁换柱或弱化信息巧设“陷阱”,如少量CO2与漂白粉溶液反应生成CaCO3和HClO,命题者就设置少量SO2与漂白粉溶液反应也生成CaSO3和HClO的“陷阱”;Al(OH)3能与碱溶液反应,命题者就设置Al(OH)3也溶解在氨水中的“陷阱”;如Al3能与S2发生双水解反应,命题者就设置Fe3也与S2发生双水解反应的“陷阱”;HNO3能氧化Fe2、S2、

7、SO 等,命题者就设置HNO3也能氧化Cl的“陷阱”等。可采用“抓特征、找异同、看本质”的方法突破。,答案 D,(4)图表数据陷阱:图表数据是分析化学反应或现象的重要定量指标,一般以直角坐标系的形式出现,可能是单一曲线型,也可能是多种曲线型。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如化学平衡中的转化率变化、化工生产中的投料比变化等。另一种以表格数据的形式出现,一般在表格中设置相关的数据,通过比较具有一定关系的几个化学量,从而得出某种规律来回答相应问题。为此高考命题者常将化学反应或原理的本质通过图表伪装的手段来迷惑考生,从而达到考查考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应用的目的。 图表数据陷阱可采用“看纵横、看拐点、联原理”的方法

8、突破。“看纵横”就是理解纵坐标和横坐标表示的变量,这些变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看拐点”就是看清楚图像中曲线的变化点,搞清楚这个变化点可能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联原理”就是将图像中的变化与化学反应原理联系起来,看这些变化是否与规律相符合。,典例4 下列图像与对应叙述相符的是( ),A图甲表示T1T2,SO2与O2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B图乙表示用0.100 0 molL1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 0 molL1CH3COOH溶液所得到的滴定曲线 C图丙表示ZnCu原电池反应过程中电流的变化,t时刻可能加入了H2O2 D图丁表示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逐渐加入BaSO4固体后

9、,溶液中c(CO )的浓度变化曲线 解析 本题对考生观察、分析图像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查。命题者采用“偷梁换柱”法,在每一个选项中都设置陷阱。图甲中SO2与O2反应的H陷阱,图乙中CH3COOH是弱酸陷阱,图丙中H2O2陷阱。,由于SO2与O2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的焓变小于0,故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A项正确;由于醋酸是弱酸,物质的量浓度为0.100 0 molL1CH3COOH的pH大于1,B项错误;在ZnCu原电池反应过程中,使得电流变小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加入了H2O2,相当于提供了氧化剂,电流应该增大,C项错误。在饱和Na2CO3溶液中加入BaS

10、O4固体,发生沉淀溶解平衡CO (aq)BaSO4(s)BaCO3(s)SO (aq),由于Ksp(BaCO3)Ksp(BaSO4)最后达到平衡状态,c(CO )不会等于0。故D错误。 答案 A,(5)限定条件陷阱 化学反应中的限定条件较多,通过不同的限定条件设置相应的陷阱能很好地考查考生灵活应用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能力,如反应条件、容积可变、压强可变、反应物量的多少、燃料电池的工作环境等。 限定条件陷阱可采用“抓限制、找差异、想原理”的方法突破。“抓限制”就是要仔细阅读题目,找出题目设置的限制条件。“找差异”就是找出这些限制条件对结果或答案的影响。“想原理”就是在“抓限制、找差异”的基础

11、上,找出解答问题的相关知识,对症下药,从而得出正确答案。,答案 B,(6)反应先后陷阱 由于物质的性质存在差异,往往导致物质发生的反应存在先后顺序,这也是设置陷阱的重要切入点,如沉淀先后顺序、结合H或OH的先后顺序、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先后顺序、电解时离子放电的先后顺序、实验中添加药品和操作的先后顺序或除杂的先后顺序等。 反应先后陷阱可采用“抓性质、找规律、看实际”的方法突破。“抓性质”就是以反应物的性质为基点,考虑它们是否能发生反应。“找规律”就是分析反应的物质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类型的反应,是否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等。“看实际”就是看具体加入量的多少,再结合反应规律确定反应顺序,继而确定正确的反应

12、情况。,典例6 (2012年高考安徽卷)已知室温下,Al(OH)3的Ksp或溶解度远大于Fe(OH)3。向浓度均为0.1 molL1的Fe(NO3)3和Al(NO3)3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下列示意图表示生成Al(OH)3的物质的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的关系,合理的是( ),解析 解答本题时应特别注意,难溶物的Ksp越大, 在溶液中越难形成沉淀;Al(OH)3能溶于过量的NaOH溶液。由于Al(OH)3的Ksp比Fe(OH)3的Ksp大,故在混合液中加入NaOH溶液时,先生成Fe(OH)3沉淀,而不生成Al(OH)3沉淀,当Fe(NO3)3反应完全后再生成Al(OH)3沉淀,继

13、续加入NaOH溶液,Al(OH)3沉淀又溶解,故只有C图像符合题意。由于观察图像不仔细,容易错选D。 答案 C,3选择题的常用解法 (1)守恒法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之间的重新组合,原子种类和数目没有变化,因此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且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相等,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相等。这些都是运用守恒法解题的理论依据。中学化学常用的守恒法有: 质量守恒:常用于溶液稀释、物质组成成分判断的计算。 电荷守恒:主要用于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或等式正确与否的判断。 电子守恒:常用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 守恒法的优点在于不必深究过程细节,不必考虑途径变化,只需考虑体系中某

14、种量的始态和终态,能化繁为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1 (2012年高考四川卷)向27.2 g Cu和Cu2O的混合物中加入某浓度的稀硝酸0.5 L,固体物质完全反应,生成NO和Cu(NO3)2。在所得溶液中加入1.0 mol/L的NaOH溶液1.0 L,此时溶液呈中性,金属离子已完全沉淀,沉淀质量为39.2 g。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u与Cu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B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6 mol/L C产生的NO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4.48 L DCu、Cu2O与硝酸反应后剩余HNO3为0.2 mol 解法指导 解题的关键是会利用守恒法解题,包括元素守恒和得失电子守恒。

15、,解析 Cu(OH)2的质量为39.2 g,其物质的量为0.4 mol,设Cu、Cu2O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则x2y0.4 mol,64 g/molx144 g/moly27.2 g,解得:x0.2 mol,y0.1 mol,故A正确;Cu和Cu2O中的Cu都变成了2价,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40.2) mol0.6 mol,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知,生成的NO应为0.2 mol,故C正确;n(NaOH)1 mol,生成0.4 mol Cu(OH)2时消耗了0.8 mol NaOH,另外0.2 mol NaOH中和了硝酸,故D正确;硝酸总的物质的量为0.2 mol(剩余的)0.2 mol

16、(表现氧化性的)0.8 mol(表现酸性的)1.2 mol,其物质的量浓度为2.4 mol/L,故B错。 答案 B,(2)关系式法 关系式是化学计算中用来表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转化关系式,根据关系式确定的数量关系进行化学计算的方法,此法关键在于找准物质变化过程中已知物与待求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常用于多步反应的计算。 寻找关系式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两种: 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逐一递进找出关系式。 根据某原子守恒,直接写出关系式。,如:工业上用硫铁矿制取硫酸:关系式为:FeS22SO22SO32H2SO4,或直接根据硫原子守恒确定关系式FeS22H2SO4。,例2 (2012年烟台模拟)一定体积的KMnO4溶液恰好能氧化一定质量的KHC2O4H2C2O42H2O。若用0.100 0 molL1的NaOH溶液中和相同质量的KHC2O4H2C2O42H2O,所需NaOH溶液的体积恰好为KMnO4溶液的3倍,则KMnO4溶液的浓度(molL1)为( ) 提示:H2C2O4是二元弱酸; 10KHC2O4H2C2O48KMnO417H2SO4=8MnSO49K2SO440CO232H2O A0.008 889 B0.080 00 C0.120 0 D0.240 0 解法指导 本题看似繁琐,但只要把握反应过程中各物质之间的关系,找出关系式,则可很方便求得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