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课件 春秋战国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56611837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制课件 春秋战国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自制课件 春秋战国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自制课件 春秋战国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自制课件 春秋战国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自制课件 春秋战国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制课件 春秋战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制课件 春秋战国(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周王室日益衰微 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争当霸主。春秋时期最显著的一个历史特点,就是周王室的日益衰微和诸侯争霸。,历史背景:,周王室日益衰微表现在:,1实力的严重削弱 春秋时期,周王室自身的实力严重削弱。直接管辖的土地、人口所剩无几,西周强盛时,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平王东迁后,西土为秦国所有,王室直接管辖的土地还有方约600里的土地。后来,由于诸侯的侵吞、戎族的占据和对立功诸侯的赏赐,土地越来越少,最后只有方约百里的土地。土地减少了,人口自然也跟着减少。兵力大为减少。土地、人口减少了,财力、物力、兵源自然又

2、跟着减少。西周强盛时,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王室土地、人口、兵力的减少,表明周王室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严重削弱,因而,周王室的地位就发生了完全相反的变化。就是说,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资格,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诸侯争霸的热闹场面一场接一场地出现了。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虽然名存实亡,但是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权威,却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所朝思暮想的。于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争当霸主诸侯首

3、领。这是诸侯争霸的原因,也是诸侯争霸的实质。春秋初期,诸侯国有140多个,最著名的就是先后起来争霸的春秋五霸。,2地位的相反变化,春秋五霸有二说:,齐桓公 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一般来说),齐桓公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到643年在位。1有利的条件 齐国在今山东北部,负山面海,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这就为齐桓公争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雄厚的实力 有利的条件,只是为称霸提供了可能性,并不等于就一定能够称霸。齐桓公能够称霸的根本原因,是他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倡导节俭,发展生产,还改革军制,组成了3万人的常备军。这

4、些改革措施,使齐国很快就国富兵强,具有争霸的雄厚实力。管仲是我国奴隶社会杰出的政治家。,3成功的政策 在诸侯纷争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有了争霸的实力,还必须讲究争霸的政策和策略,否则,称霸的目的也难以实现。又是管仲根据当时的形势,为齐桓公制定了一项“尊王攘夷”的政策。 第一,周王室虽然日益衰微,但周朝长期的统治使人们形成了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的传统思想,因此,周天子在政治上仍然具有偌大的号召力,骤然取而代之就必然树敌过多。 第二,当时被称为蛮、夷、戎、狄的周边少数民族,乘着中原诸侯纷争政局动荡的局面,向一些诸侯国发动进攻,威胁着他们的安全。因此,在各诸侯国中,谁能制止少数民族的进攻,谁就能受到拥戴

5、,就可能成为霸主。 总之,实行“尊王攘夷”的政策,既可以减少争霸的阻力,又可以增加争霸的政治资本。,4主要的活动 北击山戎 公元前664年,山戎进攻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亲率大军北征,击败山戎,维护了燕国的安全,阻了北方“戎狄”的南下。“老马识途”的故事,说明管仲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划地送燕的故事,说明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手段运用得极为成功。 南伐楚国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齐、鲁、宋、陈、卫、曹、许等八国军队讨伐楚国,指责楚国不向周天子纳贡。这次声势浩大的讨伐迫使楚国承认错误,阻止了南方:“蛮夷”的北上。 拥立太子 公元前655年,周王室内讧,齐桓公联合诸侯保住太子郑的地位。不久,又

6、拥立太子郑为王,即周襄王。 葵丘会盟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齐桓公在位期间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先后灭掉30多个小国。,晋楚争霸,1改革图强 齐桓公的霸业为一些较大诸侯国树立了争霸的榜样。齐桓公的霸业结束后,晋楚两国就竞相效法,实行改革,图谋霸业。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公元前636年到公元前628年在位。他任用贤才,发展生产,整顿内政,训练军队,为确立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35年,他约会诸侯国帮助周襄王平定王室内部的武装叛扰,博得“尊王”的美名。几年以后,便全力向南发展

7、,与楚国争霸。 这时,南方的楚国是楚庄王在位。他也通过改革,使楚国成为千里大国。楚国的势力已经发展到黄河流域,并继续向北扩展,与晋国抗衡。这样,晋楚两国的矛盾日益尖锐,很快酿成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2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晋楚争宋。公元前633年,楚国联合陈、蔡等国军队围攻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文公争取齐、秦两国出兵配合,自己率兵攻打楚国的盟国曹、卫,并在卫国的陶丘与楚军相遇。第二阶段是楚逼晋退。楚军势力强大,咄咄逼人,晋军为争取政治上和军事上的主动,便退避三舍。楚军恃强进逼,在城濮与晋军对阵。第三阶段是城濮决战。公元前632年4月,晋军继续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打败楚军,

8、取得决战胜利。 城濮之战,晋国出动的兵力约2万人,楚国出动的兵力约4万人,结果却是晋胜楚败。所以,城濮之战在我国历史上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战后,晋文公会诸侯,周襄王亲往劳师,并策封晋文公为诸侯之长。,3楚庄王争霸中原 城濮之战后,楚国不甘失败。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采取措施稳定政局,发展生产,为继续北上争霸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兵北上,在周王境内陈兵示威,问鼎中原,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此后10年间,楚军一次伐宋,两次伐陈,七次伐郑,声威十分显赫。公元前597年,楚军伐郑,晋国出兵救郑。双方在邲(B,在今河南荥阳北)一战,楚军打败晋军,饮马黄河。鲁、宋、郑、陈等小国又

9、相继归附楚国,楚庄王一时称霸中原,晋楚争霸与齐桓公争霸的显著不同之点是,晋楚争霸从公元前7世纪后期到公元前6世纪期后期,持续了100多年。双方此伏彼起,互有胜负,还一度共做霸主,最后才为吴越争霸所取代。,由大国争霸的春秋时代进入七雄并立的战国时代(公元前 475至前 221年)是战争促进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春秋末年呈现晋、楚、齐、越对峙局面,各国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新兴地主阶级夺权、兼并斗争空前激烈。晋在变革中解体,最后形成“三家分晋”,魏、赵、韩变成三个独立的封建政权。齐国被新兴地主阶级代表田氏所代。处于边远地区的楚、秦、燕最终也转化为封建政权。越国因发展缓慢,被楚所灭。在淮河、泗水之间

10、还有十多个弱小的诸侯国。魏、赵、韩、齐、楚、秦、燕所处条件较好,加之不断改革,都具雄厚实力,史称“战国七雄”。,战国七雄,魏国称雄阶段。魏、赵、韩三家分晋后,魏国占据山西西南部富饶、险要地区,又经改革,迅速强大起来,文侯、武侯两代联合韩、赵两国四面扩张:向西夺取了秦的河西地 (今陕西北洛河南段与黄河之间地区) ;向北越过赵国边境灭了中山国;向东攻齐,进入齐的长城;向南攻取楚地直至方城以北。魏国一时声威显赫,称雄中原。,魏、齐争雄阶段。韩、赵助魏称雄后,没有得到好处,遂自求发展,致使联盟关系破裂,打了起来。这时,魏国东面的齐国,西边的秦国,逐渐崛起。齐桓公为摆脱魏的控制,征服了泗水上游附近的诸侯

11、国,与魏争雄。秦国为夺回被魏国占领的河西地,两次大败魏军,震动中原。魏惠王时,为了打破齐、秦东西夹攻的态势,又拉拢韩、赵,使三国矛盾暂时得以缓解。但不久,赵国又与齐、宋、燕联合抗魏。齐威王利用赵、魏矛盾,图霸中原。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 354年),为争夺卫国,魏发兵攻赵。赵向齐求救。齐军在田忌、孙膑率领下在桂陵之战中大败魏军,创造了“围魏救赵”的战法。齐、秦也趁机抢占魏地。魏惠王因为韩国抵制其会盟,又于周显王二十七年发兵攻韩。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军在马陵之战中以减灶之计诱敌, 设伏全歼魏军 10万之众。齐国从此称霸中原。,战国前期:,在齐、魏相争的同时,秦国重用商鞅改革,国势日盛,不断向东扩展,两次大败魏军,迫使魏又想附齐抗秦。,战国后期:,以大国兼并为特征,主要是针对和围绕着齐国“合纵” (弱国联合抵抗强国) 、秦国“连横”(跟随强国进攻弱国)进行的,最后秦国独强,终成一统。,三个阶段:,1、齐、秦对峙阶段。2、秦重创齐、楚、赵阶段。3、秦灭六国阶段。,天下大事 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 秦皇一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