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生物课本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教学设计及反思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608527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生物课本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课本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课本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课本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课本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生物课本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教学设计及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生物课本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教学设计及反思(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上册生物课本陆地生活的动物八年级上册生物课本陆地生活的动物 蚯蚓教学设计及反思蚯蚓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为第五单元的第一章中第二节的第二课时,学生在第一课时已了解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因此本节课的设计目的主要是为学生创建开放式的学习平台,对典型的陆地动物蚯蚓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和归纳,进一步深化理解陆地生活的动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观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二、教学对象分析随着教材的改革,初二年级的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学习已有初步的认识,因此对于蚯蚓这节课,重点内容已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蚯蚓适应陆地环

2、境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但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往往对蚯蚓缺少亲切感,女孩子还会有恐惧心理,而这种心理必然会影响学习。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饲养和观察蚯蚓,阐明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点。(2)说出蚯蚓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及其对自然界的意义。(3)通过简介水蛭和沙蚕,学会总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2、能力目标(1)培养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2)通过讨论、交流和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相互协助的能力。(3)培养学生判断、总结和概括的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心,树立“动物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的观念。四、教学重点、难

3、点1、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蚯蚓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2、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和通过比较、判断、实验、观察、归纳等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能力。五、教学策略实验、竞赛游戏六、教学媒体PowerPoint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一、引入提问学生:上课前我们先做个小调查,哪些同学害怕蚯蚓?与学生分享感受,了解学生对蚯蚓的初步认知,给予正面引导,减轻学生的恐惧心理。学生探究个别学生举手,坦白说出害怕的原因。预期目的情感交流,渲染亲切的课堂气氛,减轻学生对蚯蚓的恐惧心理。二、蚯蚓与人类的关系把蚯蚓与兔子、小猫作比较,展示蚯蚓与人类关系的图片,使学生抛开“以貌取动物“的错误观点,正确引导出蚯蚓的作用,

4、让学生明白蚯蚓跟兔子、小猫一样的“可爱” 。学生探究思考、发言预期目的树立“动物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的观念。三、蚯蚓的饲养检查学生饲养蚯蚓的情况。引导学生说出蚯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学生探究介绍交流饲养蚯蚓的心得。预期目的培养学生的爱心四、实验蚯蚓的观察1、说明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2、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3、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后交流,用表格总结出蚯蚓的形态特点、运动特点和学生的“新发现” ,引出体节、环带、刚毛等概念,并解释蚯蚓相关的生活习性。学生探究1、小组讨论,合作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完成黑板的表格。2、介绍自己的实验探究结果。3、提出问题,师生共同交流。预

5、期目的通过实验,锻炼学生观察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五、竞赛游戏投影,指导学生进行大组比赛,巩固蚯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的知识。学生探究根据投影展出的有关蚯蚓的特征,判断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选项,以 4 个大组为单位进行比赛。预期目的活跃气氛,提高学习积极性,学会相互协助。六、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展示蚯蚓、沙蚕、水蛭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学生探究对三种动物进行比较分析,小组讨论,总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预期目的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和概括能力及通过比较、判断、归纳等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能力。七、总结通过层层的设问引起学生反思: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学生探究思考问题自我检

6、查预期目的抛开陈叙式的小结,利用设问有趣更有效。八、教学反思1、关注学生心理,促进师生交流互动的课堂不仅仅表现在一问一答,它更需要师生的情感交流。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出发,而学生的心理因素更是不可忽略。例如,对于学生不喜欢或害怕蚯蚓的心理,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处理。首先在课前,男女生搭配组成观察小组,让学生自己制作观虫器,并合作饲养蚯蚓。这样,既可帮助学生深刻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又可培养学生的爱心。一定时间的近距离接触,可以帮助减少恐惧感。另外,我摒弃了传统的复习引入,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一个普通的小调查,再一次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 “上课前我们先做个小调查,有哪些同学害怕蚯蚓

7、呢?”对于我的亲切问话,学生非常乐意地与我分享他们的情感,课堂气氛一下子就变得格外的亲近、活跃,为整节课奠定了情感基调。从谈话中可以了解学生对蚯蚓的初步认知,然后给予正面引导,让学生正确了解蚯蚓在人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建立亲切感,减少学生恐惧的心理障碍,有利于以后学习的开展。还有,在实验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对于不敢做实验的学生,要亲力亲为,师生一起探究,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同时要显出实验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快乐实验中忘记恐惧。2、为学生创建开放式的学习平台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实验前的指导中,我并没有一步一步地教学生如何进行实验,只简单说明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让学

8、生分组设计实验。当然,为了照顾不同水平的学生,为了使学生能达到实验的目的,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表格,以填空为主,还添加了“新发现”一栏,以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我对实验的材料也进行了一些补充,例如低浓度的酒精。很多学生都利用了酒精来观察蚯蚓对刺激的反应,有趣的实验结果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更感兴趣地探究。但时间有限,有些学生往往因为沉迷观察某一现象而没有完成实验内容,这无疑对教学的内容会有影响,但我并没有责备学生,反而赞扬他们的科学态度。这些学生往往能从实验中发现许多问题,例如:在蚯蚓附近滴一滴酒精,蚯蚓马上朝相反方向蠕动,为什么呢?蚯蚓有嗅觉吗?与学生一起探讨他们的“新发现” ,比单

9、纯学习一些理论知识更显得有价值。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探究实验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到全班同学统一的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在实践中获得具体的经验体会,让学生懂得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发挥,这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3、重视学生的交流和总结实验的交流和总结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在巡视实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提出许多问题。如果此时教师一一作答了,那么从某个程度上,其实已经剥削了学生探究的机会,更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教师可用引导性的语言或创设问题情景来引导学生合作探讨和交流。实验后的交流是实验的“高潮”

10、,但由于很多学生不能明确交流的内容,而使之显得平淡、乏味,因此我利用不同的方式有意地提出一些问题来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实验成果,哪怕是零散的、不完整的,只要人人都开口说,那么人人就会有实验后的成就感,这往往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更大的热情和动力。实验后的总结是实验的“精华” ,但经过一番经验交流后,学生往往不愿意听,因此我采用了另一种方式竞赛游戏。让学生自己判断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方法,寄学于乐,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4、情感渲染,快乐学习从课堂的引入到实验,以及课堂小结,我都刻意渲染了一种轻松的,活泼的课堂气氛。有时候学生不一定是被课堂内容所吸引,但学生都喜欢快乐的学习,只要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就能很好地促进师生互动的关系。新时代的课堂,要求的是一种平等的、互助的关系。情感渲染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教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亲切的笑容、活泼的语言,加上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更加深刻难忘。比如我问学生:“在实验中,有没有同学被蚯蚓咬到呢?”学生都笑着回答说:“没有,蚯蚓根本没有牙齿。 ”如此轻松的对话怎能不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呢?当然,如果教学形式过于花俏,很容易陷入“课堂热闹闹,课后乱糟糟”的局面。但只要适当地把多种教学手段运用好,精心的设计不仅可以丰富课堂,还可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标和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