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礼仪文化课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6607857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PPT 页数:95 大小:7.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礼仪文化课件(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礼仪的文化内涵,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礼仪文化。农业大国靠天吃饭,孕育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世俗社会以“和”为贵,催生出“君子风范”的礼仪文化,二者共同展示了礼仪之邦的深刻内涵。 中国关于礼仪的典故很多,体现出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谦恭礼让的文明之邦。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典故1:孔融让梨(谦和礼让),背景材料:孔融(153208年)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

2、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典故2:程门立雪(尊师重道),背景材料:二程(程颢、程颐)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他们的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一天。 相传,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

3、着假睡。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乎?”(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已有一尺多深。这个故事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典故3:君子死,冠不免(君子风度),背景材料: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又作季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路是孔门弟子中最血气方刚、最有性格的一个。子路被卫国权臣孔悝用为邑宰。后来卫国发生政变,子路认为:“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4、于是参与战斗。他的帽缨被击断了。子路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把缨系好,从容就死。 孔子听说卫国发生了内乱,马上说:“嗟乎,由死矣!”孔子太了解子路了,早就知道他这个既勇且忠的学生会不得善终。,一、礼仪的解释:何谓礼?何谓仪?,礼仪: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 “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二、中国礼仪的起源,中国自古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

5、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 关于礼仪起源的几种观点: A、礼仪起源于原始人的生产活动 B、礼仪起源于对“神”的尊重 C、礼仪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 1、礼仪的萌芽时期: (形成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2、礼仪的形成时期:周朝 夏礼:目前几乎无法全面查证。殷礼:已经存在着不止一部以“礼”为主题的 经典性著作。周礼:使三代以来的传统之礼得到了极高程度的理论提升,为中华民族成为“礼仪之邦”N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朝前期历经文王、武王、成王三个君主, “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政,而民和睦,颂声兴”。 周公:“制礼作乐”。 朝廷 :设置礼官,专门掌管天下礼仪。 仪礼:礼仪的最早专著,是对各类礼仪形式的具

6、体记录。,3、礼仪的发展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在此期间,相继涌现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巨人,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 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 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孔子删诗、书,定礼、乐,崇周易,修春秋,为历史文化的整理和保存做出了重要贡献。周礼、仪礼与孔门后学编的礼记,合称“三礼”,是中国古代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著作 。孔子认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礼及礼仪的本质与功能。,孔子对礼仪的两个主要贡献 有教无类 孔子自己办学的地点选在孔子故宅西边,一个有杏树的地方,筑一个台子

7、当讲台。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孔庙杏坛。课程定为六艺,这六门课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用今天的话来说,礼是礼仪,乐是音乐,射是军事,御是驾驶,书是书法,数是数学。 孔子教育政策是有教无类,招生,不分年令,不问出身,不分国藉。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收学费是多少呢?在论语里,有一句:“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说:“只要带了拜师挚礼,没有我不教育的人。”不少人认为束修这个词,是指十条腊肉,但这个解释一直没有得到统一认可 。 孔子教育弟子有四个方面: 学问、言行、忠恕、信义。 为弟子订四条禁律: 不揣测、不武断、不固执、 不自以为是。,诗礼传家 孔子

8、教子学诗学礼的事,见于论语季氏。有一次,孔子在家里独自站在庭中,孔鲤迈着小步恭敬地走过时,被孔子喊住了,问孔鲤学过诗经没有?孔鲤回答说还没有。因为那时候诸侯国之间主宾的应答,以及上层社会交际场合的交谈都要引上诗经中的几句诗。孔子就教育他的儿子说,不学习诗经是无法同人交谈的。(“不学诗,无以言”)。于是,孔鲤就退回去认真地学习诗经。隔了一段时间,孔鲤从院里过时有被孔子叫住了,问他学习礼记了没有?孔鲤说还没有。孔子又教育说,不学习礼是难于立身做人的(“不学礼,无以立”)。,孔子教子学诗学礼,历来传为美谈,孔子后代称此为“祖训”,自称“诗礼传家”。 明弘治年间朝廷于孔子故宅内建诗礼堂纪念孔子,清康熙

9、、乾隆皇帝还亲自题写了“则古称先”的匾额和“绍绪仰斯文识大识小”,“趋庭传至教学礼学诗”的对联,刻制后悬挂在堂内。,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是战国时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 在政治思想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加以发展,提出了“王道”、“仁政”的学说和民贵君轻说,主张“以德服人”在道德修养方面,他主张”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上), 讲究“修身”和培养“浩然之气”等。,孟子云:“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践之。” 孟子滕文公下。,荀子:(约公元前298公元前238年)是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

10、 他主张“隆礼”、“重法”,提倡礼法并重。他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富国) “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荀子大略) 荀子很重视客观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倡导学而至善。,荀子礼论云:“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其也。”,4、礼仪的强化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在全国推行“

11、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秦朝制定的集权制度,成为后来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体制的基础。 西汉思想家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系统化,提出“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天人感应”之说。(汉书董仲舒传)他把儒家礼仪具体概况为“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礼教成为定制。,三、古代社会的二元结构: 贵族礼仪与民间礼仪,强调差别和秩序的“身份社会”本质,使处于上层统治阶级的贵族礼仪与处于中、下层的民间礼仪之间,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1、贵族礼仪

12、:君子之道 贵族礼仪和官方礼仪,在上层统治阶级中施行。它包含着一个民族的民族品格、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的总和。“仁”是儒家思想伦理道德的最高境界,落实到个人的具体修养上,“君子”就是其理想的人格典范。郁郁乎文哉的君子风范、厚积薄发的文化修养、幽雅醇清的艺术气质,是古代贵族礼仪对人格培养的最高境界。,关于君子的一些名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关于君子的名言,君子不重则不威论语 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论语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13、 君子有终生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孟子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礼记 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左传 君子有容人之量,小人存忌妒之心左传 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史记,关于君子的名言,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 君子山岳定,小人丝毫争(唐孟郊) 君子扬人之善,小人扬人之恶(唐吴兢) 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宋朱熹) 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宋苏轼)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同利为朋(宋欧阳修) 君子之为利,利人;小人之为利,利已(明方孝孺),2、民间礼仪:礼俗共生 民间礼仪和风俗习惯是分不开的,民俗

14、是起源最早的一种社会规范,它有着准法律的作用,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从吃穿住行到婚丧嫁娶,从社会交际到精神信仰,人们都在不自觉地遵守着民俗的指令。 同时民俗也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和文化宝库。孔子就力图把原始民俗观改造成与礼制体制有关的学问。以“民教俗朴”为前提,贯彻礼义、仁德的纲常模式,从而形成了“礼俗伴生”、“礼俗共生”的局面。,四、礼仪文化在今天的内涵和意义,礼仪的作用在于: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价值观,这不仅说明礼仪的内涵古今一脉相承,更表示传统的礼乐文化有许多方面与现代人文理念相契合。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

15、治国的最基础的地位。所以说,在一方面要下大力气解决当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同时,另一方面也要抓治理社会的基础问题人的素质问题。,如果我们把传统的道德内涵置换为现代的道德内涵,把封建专制的制度背景置换为现代政治文明的背景,加上平等和崇尚人的尊严,再保留一些我们应该保留的如父慈子孝,长幼有序,师道尊严,敬畏先辈和与自然和谐等核心传统价值观,那么这些文化内涵就完全可以成为我们今天重建中国特色精神文明的基础。例如我国传统的成年礼、婚礼、相见礼等等,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理念,让你在这些仪式中感受亲情,感觉责任。又如平时对师长、对父母、对老人尊重等等,都是要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人们尊老敬长的意识和修养。 此外我们

16、要重建自己的礼仪文化,不仅需要传承,也需要借鉴,才能保证礼仪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同时体现一种世界共同的行为语言。,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中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益严重,曾几何时,从温文尔雅的社会精英滑落到某些媒体文章所称的“丑陋的大学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从根本上说,礼仪教育是一项牵涉到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加强礼仪教育是推进以德治教的重要举措。可喜的是,近年来从广大家长到中小学、高校教育工作者,乃至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社会媒体,对礼仪教育的认识不断提高 。希望中国的年轻一代,以愈来愈崭新的精神风貌展示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代中国的礼仪教育应该遵循的六个原则 如何“做人”原则 教育学生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礼仪教育的首要问题。如果一个人灵魂龌龊,不管其行为举止怎样彬彬有礼,充其量只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而已。 以诚相待原则 古语说:“诚者,事之终始。”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些话突出地强调了“诚”在人际交往中的巨大作用。“诚” 是来自人内心的对对方真正的尊重,是礼仪的灵魂。 谦恭尊重原则 古语说:“敬人者,人恒敬之。” 、“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这里要注意“以诚相待”与“谦恭尊重”是密切相关的。简言之,没有“诚”,“敬”就显得虚伪;没有“敬”,“诚”也无从谈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