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下第四单元设计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605522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四单元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四单元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四单元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四单元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四单元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四单元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八下第四单元设计(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人教版语文语文八下第四单元设计八下第四单元设计吴兴旺 XX-8-18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http:/www。xwbs。com24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作者用他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端午的鸭蛋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

2、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善于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美,这正是汪曾祺散文的一大特点。 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都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春酒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 俗世奇人塑造了两位有着独特技艺、独特性格的民间高人的形象。从一个小角度切入,一人仅写一事,却写得形神兼备,三笔就能够勾画人物的神韵。语言幽默奇崛,弥漫着浓浓的津腔津味。本单元的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3、:1、要从文章出发,以语言教学为立足点,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示范并引导学生揣摩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要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还要加强朗读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思想感情。2、教学范围可以适当扩大。教师要借助音像资料适当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3、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利用当地民风民俗,使语文课鲜活、有趣。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想:由谈“个人演唱会”牵出全文,为学习本文作比照对象,以更准确鲜明的理解云南歌会的形式、内容、手法等特点。教学目标:读课文,了解三种场合下的云南歌会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导语:相信同学们都喜欢听歌吧 。近几年来,各种个人演唱

4、会风起云涌。你最喜欢谁的演唱会? 能把当时的场面描述一下吗?(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情绪,活跃气氛。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评价。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歌会云南的歌会,我们一起欣赏一下。二、学生读书,整体感知全文。1、积累字词 迤西 y 熹微 x 凤哕 hu 当行 hng 出色 规矩2、读了全文,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可能说得五花八门,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三种不同场合下的民歌演唱会。 )三、深入理解1、进一步读课文,看看三种场合下的演唱会在内容、写作手法上有何特点,与个人演唱会有何不同?(学生读书、思考)2、小组合作、交流3、班内交流、总结:A、三种场合下的演唱会,内

5、容上有的侧重于比赛性质 ,有的侧重于自由漫歌,有的侧重于流传性质 ;手法上有的侧重于描绘人物,有的侧重于描写环境,有的侧重于场面描写。B、个人演唱会中的歌者只有一人,是既定的;而云南歌会中的歌者 有多个,可自由参加。C、个人演唱会演唱的歌曲是早已计划、准备好的;而云南歌会的歌唱内容是即兴而作、随意而发。D、个人演唱会的舞台是固定的,显得严肃又辉煌;而云南歌会没有特意搭设的舞台,它 多疑乡村山野为舞台,自然灵动。4、教师评价学生的观点,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自然、淳朴、自由、气势壮观。5、回读课文 ,进一步领会云南歌会的特点,体味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四、作业 搜集你学过或听过的几首

6、云南民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赏析、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2、体味文中蕴含的喜爱之情教学过程:一、1、我们已经了解云南歌会这种民风民俗 ,你喜欢它吗?作者把对它的喜爱都融进了优美的字里行间。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找出这些词句,并赏析、品味(运用圈点批注的形式)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教师可以补充“山路漫歌”中环境描写对人物心情的衬托作用)4、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入体味文中蕴含的喜爱之情,并摘抄、积累优美的句段二、复述选择文中你喜欢的一种云南歌会场面,口头复述 (一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是训练口头表达力)三、展出搜集的云南民歌,看一看属于哪种歌会形式,动情的唱一唱。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第一

7、课时 教学设想:本课时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作者感情,梳理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思路。2、理解文意,理解作者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知道端午节是哪一天吗?能不能介绍一下我们这儿在这一天有什么风俗?(激趣)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标画积累词句。 (门楣 粽子 门槛 苋菜 车胤 莫明其妙 曾经沧海难为水)2、集体交流阅读感受;梳理文章思路。 (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三、重点研读:1、细读课文,对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圈点批注、质疑。 (思考提示)A、 哪些句子或段落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感情?B、文中详写了哪几种风俗?目的是什么?C、题目是“端午的鸭蛋”为

8、什么写到了种种风俗?2、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收获。四、推荐作业:思考课后练习第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品味文章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2、领会文章主旨,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表达思想。教学过程:一、朗读训练:师生共同朗读全文。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来读,体会文章情趣。 )二、语言赏析:1、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及自己在文中标画的语句,归纳文章语言特点。例:A、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B、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C、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

9、白嘴吃也可以。D、咬一口油就冒出了。2、交流归纳:本文口语色彩浓厚,平淡而有蕴味,不乏风趣。古汉语的点缀又增添了典雅之美。3、积累本文具有特色的语言。 (抄写或背诵)三、再读课文,体会作者浓浓的故乡情结。四、拓展延伸:回想一下我们这儿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在日记上介绍一下。 吆喝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本文以平易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本文教学中宜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学时先由生活现象或教学媒体示范,使学生对吆喝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在自读中理清文章思路,领会作者情感,品味语言。学

10、习课文之后适当开展一些活动,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和兴趣。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积累重点字词。2、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往事的怀念。3、品味文章平易而又生动幽默的语言。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在家或集市上认真听过叫卖声吗?试着吆喝一下,当你听到这些声音时有什么感受?罗曼罗兰有句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其实,叫卖声也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种街头文化。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 自读课文(1)积累字词:(会读、会写、会用)囿 yu 钹 b 招徕 li 铁铉 xun 饽饽 bbo 秫秸秆sh ji随机应变 合辙押韵 油嘴滑舌(2)读完课文,结合自己

11、以前听到的吆喝声,谈谈自己有什么新的想法?(可以多角度,重点谈好自己的真切感受)三、研读课文1、 速读课文,针对文章结构、主题、语言等方面进行圈点批注、质疑提问。 (本文文字浅显,内容易懂。故以学生自读为主)2、 小组合作讨论,理解主题:主问题:(1)你认为作者介绍五花八门的吆喝声时,是否很杂乱,他按什么顺序介绍的?(2)介绍各种吆喝声的过程当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情感?(怎样表现的?)(3)你觉得本文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举例谈谈。提示:(1)从时间方面介绍,然后介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2)对往事一种美好回忆,引人体味生活中浓郁的情趣。(3)运用北京口

12、语来写,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举例略)3、 选读课文,领会作者的感情:选择富有蕴味的句段运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表情朗读。四、拓展延伸: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魅力,应注意抢救,把家乡的吆喝或类似吆喝的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仿照本文,写出自己的体会。五、推荐作业:根据文中写到的吆喝声,编一个小故事,表演一下。春酒教学设计教学设想:由家乡味 出发,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怀念家乡、怀念亲人之情。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理解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2、品味精彩语言教学过程:一、 整体感知,积累字词,初步领会作者的感情。二、深入理解课文: 1、 “

13、文末有一句话一句话提醒了我,这不是道地的家乡味啊 ”请再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所说的“家乡味”究竟指什么味?(快乐的年味 芳醇的春酒味 浓浓的人情味)2、 文中渗透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具体体现在哪些词语和句子中?(以圈点勾画的方式自主学习)3、小组合作交流,然后集体交流 5、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朗读、欣赏的语句,要细细品味,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三、拓展延伸 1、作者写本文,有对童年的快乐、幸福的回忆,但更多的是对亲人、对故乡的深深的怀念。 “思乡”是历代文人经常表现的一大主题,你读过哪些思乡的诗文?说一说,读一读。2、下面让我们以作者的心情,结合本文写两句诗。(爆竹声声庆新春,春酒杯杯 念乡情) (

14、月是故乡明,酒是家乡醇)俗世奇人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明白这种人奇在何处。2、理解文章语言特点。3、练习描写人物。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1、释题激趣。 “奇”人必有超人这处,他们“奇”在何处呢?二、 自读课文,积累字词,初步领会作者的感情。(“刷子李” “泥人张”各自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三、 深入理解,品味语言:(一) 、速读课文,圈点批注。1、 “刷子李” “泥人张”的不凡之处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学习文章表现人物的手法)2、二人的处世态度在今天能行得通吗?(联系生活引发思考) 。3、结合课后练习二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二) 、集体交流学习收获。 (语言特点: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生动风趣,富有表现力)四、 拓展延伸: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写出“奇”处的写法,写一个你身边具有特点的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