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公共经济学 第四讲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56599072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大学-公共经济学 第四讲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武汉大学-公共经济学 第四讲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武汉大学-公共经济学 第四讲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武汉大学-公共经济学 第四讲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武汉大学-公共经济学 第四讲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汉大学-公共经济学 第四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大学-公共经济学 第四讲(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讲 公共选择理论,1. 公共选择理论简介 2. 投票机制:多数规则下的公共物品供给 3. 现实政治中的政治行为分析 3.1 选民的行为分析 3.2 政党与政治家的行为分析 3.3 利益集团行为分析 3.4 政府官员的行为分析 4. 政治经济周期(略) 5. 政府失败与克治 5.1 政府失败的含义 5.2 政府失败的表现 5.3 政府失败的深层原因与克治,1、公共选择理论简介,1.1 公共选择是什么 1.2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切入点 市场决策和非市场决策的划分 1.3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前提: 经济人假设 1.4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 个体分析、边际分析、交易分析 1.5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

2、究特点 1.6 公共选择理论的创立与发展历程 1.7 小结:公共选择理论是什么?,1.1 公共选择是什么,公共选择(Public Chioce):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内在动力,通过民主程序投票等实现的对公共经济的理性决策。 公共选择的目的:保证政府按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意愿来提供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公共选择的方法:投票及其他民主形式和程序。 公共选择的机制:各参与主体通过交易来谋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公共选择的过程:个人偏好向社会偏好转化的过程。 公共选择的因素:中位选民、利益集团、官僚集团、政治经济周期等。,1.2 市场决策和非市场决策:公共选择理论的切入点:,决策环境

3、的划分:市场环境和非市场环境 大多数的经济活动通过市场进行。 价格能够完全反映消费者的偏好; 企业能够提供所有的消费者所需的水平。 非市场决策影响大多数民众的生活。 投票反映偏好;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市场决策和非市场决策的联系与区别 非市场决策的研究意义,决策环境的划分,市场决策和非市场决策的 联系与区别,非市场决策的研究意义,谁作出决策?政府部门 如何作出决策?决策机制 偏好如何表达?投票 民众对非市场决策过程如何施加压力?利益集团 政府的结果是否反映民众的偏好? 政府自身规模扩大?,1.3 公共选择理论的 研究前提经济人假设,经济理性人:人具有自利性理性,是理性行为者,其行为的目的是谋求

4、私利的最大化。 自利性表现为人的行为是受个人利益的驱使并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理性表现为为在行动时必然会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政治领域中的人,即政治家、文官及其他国家(政府)代理人同市场经济中的人是一样的,都是“经济人”,均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政治家追求选票最大化; 选民追求投票净利益最大化; 执行决策的政府官员追求预算最大化; 理性受限:由于受自身能力、信息不全、不确定性与责任分散性拘束,公共选择过程中的人较之市场决策中的人理性更加受限,导致其行为结果经常与利益最大化目标不符。 新经济人观:自利不排除他利的存在,利不只是表现为经济利益。,1.4-1个体分析方法,基本观点:

5、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不论是政治行为还是经济行为,都应该从个体的角度去寻找原因。因为个体是组成群体的基本细胞,个体行为的集合构成了集体行为,社会即是代表了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总体后果。国家是个体得以通过它寻求自身利益的一种机构。 从个体的视角分析问题: 不把“社会”、“国家”、“企业”、“政党”、“法院”等等当作集合性的整体来加以研究,而是力图打开这些“黑箱”,直接分析其中的个人行为。例如分析公共部门的行为,实际上是分析公共部门中的各个政治主体的行为。 与经济学上个体分析方法的区别,公共选择理论与经济学上个体分析方法的区别,个人在选择或决策时不是孤立的,会受制度环境的影响; 个人主义

6、并不限定个人选择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既可以是利已主义的,也可以是利他主义的; 个人选择方案与最终的选择结果是有区别的,个人只能作出方案选择,但不能选择总体结果,总体结果是个人选择不经意的结果。,1.4-2 边际分析方法,经济学原理之一: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个人选择行为的依据或标准:要求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 个人的最佳决策点: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 边际分析方法在公共选择理论中的运用: 公共选择所探讨的基本问题:政治过程的的个体(选民、政治家或官僚等),其在某一事项上增加(或减少)投入所带来的净收益(或净损失),与同样投入在其他事项上所可能带来的净收益(净损失)相比,是多还是少。,1.4-3

7、交易分析方法,交易:经济人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出发,在各主体之间进行自愿交换,从而得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简单交易:基本的直接的交换,一对一的银货两讫。 复杂交易:多个各主体之间多重反复交换。 非市场的政治决策本质上是各种经济人之间的复杂交易过程: 政治活动领域的重要命题不是社团、党派、国家,而是这些集团之间与组成集团的个体之间,出于自利动机而进行的一系列交易过程。 政治交易市场的结构 交易分析: 研究如何通过交易实现帕累托改进,达到帕累托最优是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联系桥梁。,政治市场三级结构,公共选择理论把政治活动视为交易活动。经济交易的对象是私人物品,政治交易的对象是公共物品。 初级政治市场

8、 政治家出售政策给选民 选民为购买合意的政策支付选票 政策供给市场 官员向当选政治家提供政策选项和实施政策的手段 政治家向官员提供预算 政策执行市场 官员向选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选民向政府纳税,1.5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特点,不在于作出价值观和道德上的判断: 没有价值观的判断,而是对普遍规律的总结; 不在于研究选择结果的好坏,而是研究作为集体的国民为什么选择这样而不是选择那样; 是经济分析工具在政治领域的应用: 揭示公共产品的供应和分配的政治决策过程。,1.6 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先驱者:维克塞尔 1896年,经济决策受到经济规则(即政治制度)的影响。 创始与发展:詹姆斯布坎南

9、 主要流派: 公共选择学派,也叫弗吉尼亚学派 社会选择学派:也叫罗彻斯特学派 芝加哥学派,詹姆斯布坎南与公共选择理论的创立与发展,1957年,弗吉尼亚大学“托马斯杰斐逊中心”,机制和制度约束经济行为,注意和强调规则、立宪、立宪选择规则。 1962年,一致的计算,政治宪制经济理论。 1963年,弗吉尼亚的夏洛茨维尔,创立非市场决策制定委员会。 1968年,更名为公共选择协会,出版公共选择杂志。 1969年,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公共选择研究中心,侧重对政治过程的理解。 20世纪70年代,国际化进程,新政治经济学。 1982年,该中心移交给乔治梅森大学(理论的大本营)。 198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0、,得到学界普遍认可。,弗吉尼亚公共选择学派,主要研究宪法经济学、公共财政和寻租问题。 分析主要集中于利益集团、寻租、立法、司法、行政和(联邦)政府官员制度。 这些分析的结果大多得出现行的政治市场失灵的结论。 在方法论中强调个人选择。 代表人物:布坎南、塔洛克 基本观点,弗吉尼亚学派的基本观点,个人是社会秩序的基本组成单位,政府只是个人相互作用的制度复合体,个人通过复合体做出集体决策,去实现他们预期的目标。只有个人选择和行动,集体本身既不选择也不行动。社会选择仅仅是个人选择和行动的结果。 政府并不会比市场做得更好,现行的政治市场缺乏效率,政府失灵是普遍的现象,其出路在于宪法改革。 宪法可看做是一

11、能够使个人从相互交易中获得利益的一套规则,政府失灵的原因是约束政府行为的规则过时或者约束乏力。 因此,要改善政治就必须改善规则,即对投票规则、立法机构和政府决策规则进行一系列改革,通过这些规则起到约束政府的作用。,罗切斯特社会选择学派,罗切斯特学派的成员一般都是政治学家,推崇理性选择理论和博弈论,坚持用数学方法来研究政治学,主张把政治理论与伦理学区分开来。 认为:民主政治中的政治家与经济中追求利润的企业家相类似,为了达到其个人的目的,他们制定了将能获得最多选票的政策。政党是为了赢得选举而制定政策,不是为了制定政策而赢得选举。认为政治活动是一个博弈过程,政党竞争是一种零和博弈。 总之,该派著作大

12、多不讨论规范问题,试图站在中性立场来研究民主选举中的缺乏效率,利益集团政治、官员自由裁量权等公共选择问题。,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采用经济市场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政治市场,从价格理论和实证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政府的行为。 认为政府是被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的个人所利用,在社会范围内对财富进行再分配的一种机构,否认政府是为公众谋福利的。 坚持市场至上。认为政府应该建立在效用和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之上。 该派自由主义色彩较明显,观点大多与弗吉尼亚学派相左。,1.7 结论:公共选择理论是什么,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对非市场选择(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即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 是20世纪40年代由公共选择学

13、派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之一。 具体地,公共选择理论是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原理和方法作为工具,来刻画和研究政治市场上的问题,即有关选民、政治家、官员和利益集团的行为的问题。 总体研究思路,公共选择理论的总体思路,沿用“经济人”假设,以利己主义为出发点来分析所有进行公共选择的主体,把政治舞台摸拟为下个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政治市场),人们通过民主选票来选择政治家、政策、法案等公共物品。 通过分析个人在政治市场中对于不同的决策规则和公共制度作出的反应(即公共选择问题),以期阐明并且构造出直正能够把个人的自利行为导向公共利益的政治秩序。 承认政府失灵,并针对政府失灵提出引入竞争、打破垄断

14、、提高政府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等方法地,为政府职能的优化提供了理论指导。,2. 投票机制:多数规则下的公共物品供给,2.1 投票和个人偏好、社会偏好 2.2 多数决策与投票结果 2.3 阿罗不可能定理 2.4 中间投票者定理 小结:多数规则下公共物品供给民主与效率: A、以多数原则确定的公共物品供给,乃是一种民主的集体决策机制,但是这种民主是相对的,不完善的; B、以多数原则确定的公共物品供给种类和数量,并不一定符合资源配置的效率要求。,2.1 投票和个人偏好、社会偏好,民主的两种形式:直接民主,间接民主。 民主治理要求:社会福利及其分配应由民众共同参与并决定,即是公共选择。 投票的含义与作

15、用:将个人偏好转为社会偏好。 投票中个人偏好表达的局限性: 投票显示的个人偏好信息不完全; 投票不真实反应个人偏好: 隐瞒个人偏好、策略性投票、无意参与投票、偏好强度差异。 后果:由投票汇总而得出的社会选择结果并不能真正反映大多数人的偏好或最偏好。 社会选择的原则阿罗的5个假设条件,投票及其作用,肯尼斯阿罗的界定: 一种纯粹的社会选择行为,社会按照选定的投票规则加总选票,作出选择”。 实质和作用:将个人选择转化为公共选择。 将个人偏好转化为社会偏好,从而就公共物品的供给及融资方式达成协议,作出集体抉择。 投票是民主治理的必要工具和机制: 是民主政治体制下非市场决策中最重要的决策方式。 直接民主

16、下:公众投票直接决定公共物品种类和数量; 间接民主下:公众投票选代表,代表投票选择公共物品种类和数量。,社会选择的原则阿罗假设,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研究了社会选择必须满足的条件,或者说是提出了社会选择的五个假设: 理性原则:备选项的可比性和可递性; 独立性原则:不受不列入选项的影响; 帕累托效率原则:最优社会选择结果; 无限制原则:按个人意愿自由选择,不设禁区; 非独裁性原则:排除某一个人偏好强加于全社会的可能性。阿罗假设的意义: 为选举制度或者投票制度制定了衡量标准,以确认和评价不同的选举制度及其结果。,2.2 多数决策与投票结果,投票公共选择的择案规则: 全体一致原则:很难达成,多数情况下不可行; 多数原则: 最接近民主原则要求而又简单可行,是现代民主决策的最基本规则,因此民主决策又称之为多数决策。 简单多数:1/2以上赞成:最基本,选举与立法最常用。 2/3多数:2/3以上赞成:用得少,最重大决策。 相对多数:最多原则,仅止见于立法选举中。 一般讲多数决策,即是指简单多数。 多数决策下的公共选择结果: 两种备选方案:有唯一的公共选择结果(政治均衡)。 三个或更多备选方案:投票结果可能不确定 投票无结果:简单多数+三个及以上方案同时投票:改进规则 投票循环投票悖论:配对投票+多峰偏好:修正偏好 有唯一结果:单峰偏好或其它多数抉择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