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597869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秦论》《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过秦论》《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过秦论》《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过秦论》《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过秦论》《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过秦论》《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秦论》《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过秦论过秦论 六国论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师中教师中 心稿心稿) )书剑 导入:高一时我们分别学习过过秦论和六国论这两篇文章,今天我们试着将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学习。教学板块之一:疏通文章的语言文字。1。高一、高二时我们学习文言文,有时是不求甚解,到了高三,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对各种文言词汇作些归纳、整理、积累,有计划地将学过的词、语、句经过整理分门别类地抄在笔记本上,如此才便于高三复习和翻检,最终成为自己语言仓库中的一部分,并终身受用。2。文言词汇一般包括词性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几种。板书:积累词语句:词性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3。归纳整理。词性活用a。名词作状语席卷

2、天下(像卷席子一样)包举宇内(像提包裹一样)囊括四海之意(像扎口袋一样)内立法度(对内)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南取汉中(向南)西举巴蜀(向西)东割膏腴之地(向东)北收要害之郡(向北)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 (像回声一样)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b。使动用法外连衡而斗诸侯(使相斗)会盟而谋弱秦(使削弱)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以弱天下之民(使削弱)李牧连却之(使败退)c。其他过秦论(名作动,评论过错)瓮牖绳枢(名作动,用破瓮作,用草绳系)追亡逐北(动作名,逃亡的军队)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作动,变小变弱)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礼遇)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名作动,坚持到底)古今异义山东豪俊遂

3、并起而亡秦族矣(古: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山东省)以致天下之士(古:招纳今:致使造成某种后果)奋六世之余烈(古:功业今:猛烈)思厥先祖父(古:祖辈和父辈今:父亲的父亲)可谓智力孤危(古:智谋和力量今:智商)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今:一种文学体裁)至于颠覆(古:以致于今:连词,表示另提起一件事)通假字合从缔交(纵)赢粮而景从(影)甿隶之人(氓)鉏耰棘矜(锄)外连衡而斗诸侯(横)俛首系颈(俯)暴秦之欲无厌(餍)当与秦相较(倘)文言句式判断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被动句:为天下笑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省略句:以(之)为桂林、象郡倒装句: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中山之君也

4、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4。小结:经过这么一归纳、一整理,我们对这两篇文章的文言词汇基本已经掌握,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阅读新的文言文,这也是我们高考试题中考察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我们能够这么坚持下来,积累到一定程度,相信高考题中的文言文阅读题会迎刃而解。教学板块之二:相同点的归纳分析。1。这两篇文章不仅在文言词汇方面有许多相同的用法,而且在其他许多方面也有相同或相近的地方。比如文章的标题:过秦论、六国论,都是一个“论”字,表明它们都是议论文。大家试着从各个角度去寻找这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板书:归纳相同点2。归纳:体裁:两篇文章作者虽然所处年代有先后的差别,但表达思想都用了史论的方式。题材:两

5、篇文章都是借战国时期秦与六国间的战争来议论的。创作目的:两篇文章都强调借过去的史实来讽喻当今的最高统治者,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写作手法:两篇文章都采用了对比的方式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板书:体裁、题材、创作目的、写作手法3。小结:苏洵的作品当时很受欧阳修的赞赏,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由此可知苏洵和贾谊的作品确实有许多相同之处。教学板块之三:相异点的区分理解。1。虽然这两篇文章在很多角度都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但是毕竟一个是汉朝,一个是宋朝,相距一千余年,不可能处处都是一个样,它们必定有许多各自的特色。下面大家就来找找这篇文章的相异点。板书

6、:区分相异点2。归纳:主旨:过秦论所体现的意图是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从反面总结出中心思想,即“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它的现实针对性是指西汉初期的政策,是劝谏西汉统治者要施行仁政。六国论主要是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目的在于讽喻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为辽和西夏的“积威之所劫” ,一味纳币输绢以求苟安,要“封天下之谋臣” , “礼天下之奇才” ,奋起抵御外侮以维护统治。补充: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 。他曾向汉文帝反复宣讲仁义之道,认为“德莫高于博爱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 , “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 。他认

7、为按照礼的规定, “国有饥人,人主不飧;国有冻人,人主不裘” 。他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认为民是国家、君主和官吏的根本,离开了民则国将不国,君将不君,官将不官,谁敢与民为仇,必将为民所埋葬。因此,他极力向汉文帝宣讲仁政的道理。苏洵也是一个非常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 ,是为了“施之于今” 。结构:过秦论的结构第一步:秦孝公至庄襄王不断扩展疆域,已形成了居高临下、高屋建瓴的架势。秦始皇上台后吞并六国,一统天下。第二步:叙述秦王朝胜利后所实行的种种错误政策:一为“焚百家之言” ,一为实行高压政策,武力防范。第三步:记述陈涉发难,天下云集响应,推翻了秦王朝。第四

8、步: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议论,表明作者的政治见解。六国论的结构第一步: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第二步:将中心论点转化为两个分论点:一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一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三步:总结历史教训,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第四步:讽谏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的覆辙。补充:这两篇文章的行文思路恰好是相反的,前者是先叙史,后作结;后者是先提出论点,后举例论证。语言风格板书:主旨、结构、语言思考:一、 过秦论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在文章前面的阅读提示里说得很清楚“气势磅礴” 。那么这篇文章为什么能够做到“气势磅礴”的呢?它的“气势”是怎样得来的?第一个,最主要的

9、,即这篇文章虽是说理文,其中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让读者感到短短一篇文章竟然包涵了这许多东西,自然觉得文章饱满充沛,气势磅礴。第二个,作者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 “席卷” “包举” “囊括” “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 “天下” “宇内”“四海”和“八荒” ,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其他段也都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第 1 段第

10、 1 句。体会这种大气。点学生找文中的例子并大声朗读,要求读得有气势。(第 2、3、5 段)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这是由于作者本人原是一位辞赋作家的缘故。第三个,即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对比手法并没有什么稀奇,而本篇精彩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而

11、文章气势磅礴的道理,也就不难理解了。将文中运用对比的句子一齐读一遍:第 5 段中。二、 六国论这篇文章的语言与过秦论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其不同之处在哪里?过秦论的语言如辞赋一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和排比句式,长句较多,用语雅而不俗;文章一气呵成,文脉如行云流水,汩汩而出,滔滔不绝,首尾气贯长虹,感情充沛。六国论是语句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句式丰富多彩,交相辉映;论证语言隐、直、正、反相映成趣,行文干练老辣,有“战国纵横之学” 。可以这么说, 过秦论的语言主要着眼于作者自身的感受,而六国论的语言则着眼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前者的感性色彩更浓厚,后者的理性思考更深刻。第 2 段:“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此言得之。 ”此句将暴秦的野心和六国的处境揭露得非常清楚,闪耀着理性的光芒。点学生再在文中找一些理性思考的句子并读一读。小结:过秦论的语言气魄恢宏,酣畅热烈;六国论的语言深沉深刻,干练老辣。它们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过秦论 六国论两篇文章,我们在受到了美的熏陶的同时,也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启发。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多读一些这样的作品,提高我们的修养,丰富我们的头脑,成就我们的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