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实词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56594730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7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实词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2013年实词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2013年实词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2013年实词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2013年实词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实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实词(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实词,2、通假字,5、偏义复词,1、古今异义,4、词类活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3、一词多义,考纲要求: 考试说明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层级B级。 教学重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的理解。,古今异义,一个词经过历史演变,词义往往发生变化。词义古今的变化通常有四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只限指长江、黄河,现在则泛指所有比较大的水流;又如“诗”“书”,古代只指诗经和尚书,现在则指所有的诗歌和书籍。这都是词义扩大的表现。 (2)词义缩小。如“金”,古代泛指金属,“

2、金就砺则利”,现在专指黄金;“谷”古代泛指庄稼粮食,“始播百谷”,今北方指谷子(小米),南方指水稻;“臭”古代指各种气味,“其臭如兰”“乳臭”,今天专指与“香”相反的气味。这都是词义缩小的表现。,(3)词义转移。如“去”,古代指离开;今天指前往。“走”,古指跑,“走马看花”,“弃甲曳兵而走”;今指行走。“劝”古指鼓励,“劝学”“劝农”;今指规劝,“劝他不要吸烟”。“穷”古指政治上不得志,没有出路,“穷则独善其身”;今指贫穷。“丈夫”古指男子,“古者丈夫不耕”;今指女子的配偶。“牺牲”,古指祭祀所用的牲畜,“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今指为正义而献出生命,“流血牺牲”。这都是词义发生转移。,(4)感情

3、色彩发生变化。如“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先帝不以臣卑鄙”;今天是贬义词,指品行恶劣,“卑鄙无耻”。“爪牙”,古代是褒义词,指有勇力的人,“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今天是贬义词,指坏人的党羽。这都是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此外,还要注意单音词和复音词的不同,不要把古代的两个词当成现代的一个词,如“妻子”、“指示”、“地方”、“至于”等;也不要把古代的一个词当成两个词,拆开来理解,如“布衣”、“社稷”、“左右”、“足下”等。,实战演练: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1)“中间”,古义是

4、“中间夹杂”,今义是“当中”;(2)“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3)“宣言”,古义为“公开扬言”,今义为“表示政见的公告”,(4)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6)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7)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8)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4)“烈士”,古义是“有节操、有抱负的男子”,今义指“为革命而牺牲的人”;(5)“牺牲”,古义指“作祭祀的牲畜”,今义指“为正义而死”;(6)“因为”,古义是“因此写”,今义是“因果连词”; (7)“故事”,古义是“旧例”,今义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 (8)“多谢”,古义是“多多劝告”

5、,今义是“十分感谢”。,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的现象。甲字是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字本义是跳蚤,但这儿借用为“早”,于是,“早”就是本字,“蚤”是假借字,词义应按“早”解,读音按“早”的现代读音读。中学课本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古今字的“古”和“今”是相对而言的,有“先”、“后”的意思。 “莫”,在“至莫夜月明”句里,“莫”是古字,“暮”是今字,词义应按“暮”解。,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系向牛头充炭直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

6、甚矣,汝之不惠 (5)或师焉,或不焉 (6)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7)赢粮而景从 (8)风吹草低见牛羊 (9)张良出,要项伯 (1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坐通座,音zu,座位; (2)直通值,音zh,价钱; (3)反通返,音fn,回归; (4)惠通慧,音hu,聪明; (5)不通否,音fu,不; (6)倍通背,音bi,违背、背叛; (7)景通影,音yn,影子; (8)见通现,音xin,露出; (9)要通邀,音yo,邀请; (10)知通智,音zh,智慧; (11)具通俱,音j,都; (12)生通性,音xn,资质、本性。,一词多义

7、,古代汉语较现代汉语的词语少,因此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是同学们学习的重点。教学大纲中列出的120个文言实词,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需要同学们根据一定语境来分析判断词义。那么一词多义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个词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从本义引申出多个意义,形成一词多义。如“立”,甲骨文作,像人站在地上的样子,本义是“站立”,如“提刀而立”。把“站立”的动作抽象化,即引申为“站得住”,指立身处世,如“三十而立”。,又引申为“竖立”,如“犹立枉木而求其景之直也”。又引申为“建立”“设立”,如“立宗庙于薛”,“各当时而立法”。又引申为“存在”,如“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又引申为“登上帝王或诸

8、侯的位置”,如贾谊过秦论:“子婴立。”由此进一步引申为“使登上某一位置”,如项羽本纪:“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由“站立”又虚化为副词,引申为“立刻”“马上”,如鸿门宴:“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就 (1)金就砺则利( ) (2)连辟公府不就( ) (3)一蹴而就( ) (4)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 (5)若无罪而就死地( ) (6)乃谢客就车( ),(1)接近,依靠 (2)赴任,就职 (3)成功,达到目的 (4)即,就 (5)走向,走上(6)上,登上,负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3)秦贪,负其强( )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

9、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 ) (6)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1)背东西,以背载物(2)担负,使承担 (3)依仗,凭借(4)对不起,辜负(5)违背,背弃 ( 6)失败 (7)覆盖,文言文知识复习专题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词活用为状语(3)名词的使动/意动用法(1)动词活用为名词 (2)使动用法/为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词 类 活

10、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1)数词活用为动词 (2)数词活用为形容词(3) 数词活用为名词,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例:沛公军霸上,军:名词活用为动词 , 驻扎,思考:名词什么情况下活用为动词?,一、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并说明其用法。,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左右欲刃相如。,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水:游泳)(劝学),(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今王鼓乐于此,规律二: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鼓乐:击鼓奏乐)(孟子),子孙帝

11、王万世之业也吾师道也藉吏民,封府库,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前面没有动词,那么其中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帝王:称帝称王)(过秦论),(师:学习)(师说),(藉:登记)(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江水又东,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规律五:所字结构,所字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目:使眼色)(鸿门宴),(王:称王)(齐桓晋文之事),(东:向东流)(水经注),总结: 1、名词前加能愿动词或副词。 2、名词前没有动词,其后带宾语。 3、名词与名词连用。 4、副词后的名词 5、“所”字后边的名词用如动词。,比如,(1)2011年高考湖北卷: (1)古之葬者,

12、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明确:重点词语“衣”“封”“树”词类活用,古代埋葬死人,用柴草厚厚地把他包裹起来,将其葬于山野之中,不起坟堆,又不种树木。,此知识点常在高考翻译题中考查,翻译下面的句子。(08年广东)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译文:当时陶侃担任闲散官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周访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译对“妻”字给1分,译对大意给2分。妻:嫁给。说明: “妻”为名词用作动词,答案是“嫁给”。此外下列译法也算对:“嫁给为妻子”、“许给”、“许配给做妻子”、“给做妻子”、“送给做妻子”等。,2011年广东卷,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

13、的一项是(3分) 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痛苦 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 腾跃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 做官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 碰到,【答案】C(A为所苦,苦于,使困苦,困于例:列子汤问:“何苦而不平?”(苦于山挖不平)史记陈涉世家:“天下苦秦久矣” B释放;放走例:纵火,纵虎归山,七擒七纵D到达,抵达例:抵京,抵临,平安抵达),现代汉语: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作状语,普通名词很少作状语。,二、(2)名词活用为状语(比较),古代汉语:时间名词、方位名词、普通名词等名词常常作状语。,主语,+,【名词】,+,谓语,活用为状语,相如廷叱之,吾得兄事之,其一犬坐于前,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名词活用为状语

14、,主语,谓语,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上:向上,下:向下)(劝学),(日:每天)( 劝学),(南:向南,西:向西)(过秦论),规律五: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2、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3、常以身翼蔽沛公。,(目:亲眼,耳:亲耳)(石钟山记,(船:乘船)( 黔之驴 ),规律六: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鸿门宴),练习: 1、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两项是( )。 A.人皆得以隶使之 B.沛公欲王关中 C.能面刺

15、寡人之过者 D、俊才星驰 E、籍吏民,封府库,答案: 1、BE(A、隶:像对待奴隶一样,C、面:当面,D、星:像流星一样, BE、王:称王; 籍:登记,名作动),注:名词活用作动词或状语的区别: 看名词后是否+动词,有动词就作状语,没有就作动词比较分析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用法。,合流屈曲而南。 斜削东下,与东山夹溪南流。,(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指出下列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有口皆碑 2、草木皆兵 3、无所事事 4、南征北战 5、蚕食鲸吞 6、不胫而走 7、风餐露宿 8、星罗棋布 9、日理万机,名作动 成为记功碑,名作动 成为敌兵,名作动 长腿,名作动 做,名作状 向南、向北,名作状 在风里、在露天,名作状 像蚕那样、像鲸那样,名作状 像星星那样、像棋子那样,名作状 每天,10、不可理喻 11、未雨绸缪 12、先礼后兵 13、春华秋实 14、风雨同舟 15、耳闻目睹 16、乌合之众 17、蜂拥而至 18、衣冠禽兽 19、道听途说,名作状 用道理,名作动 下雨,名作动 以礼相待、动用武力,名作动 开花、结果,名作状 在道路上,在途中,名作状 用眼睛、用耳朵,名作动 乘船,名作动 穿衣戴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