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学设计8_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593577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祝福》教学设计8_1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祝福》教学设计8_1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祝福》教学设计8_1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祝福》教学设计8_1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祝福》教学设计8_1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祝福》教学设计8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祝福》教学设计8_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祝福祝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8 8教学目的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教学设想一、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二、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几篇课文教有所重,形成一个疏密有致浓淡互补的单元教学整体。三、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运用电教

2、手段,例如课余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祝福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的内容。教学时数三教时预习指导一、课前阅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的基础知识部分,了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及有关知识。二、熟悉课文,掌握课文中有关词语。教学过程第一教时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 、 孔乙己 ,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板书)介绍背景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

3、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检查预习1。解释词语。寒暄尘芥堆淡然俨然咀嚼赏鉴沸反盈天不更事四书(见教材注释)2。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研习新课1。学生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见前面教学目的,可以板书)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统一意见,形成下面的表格: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

4、采取了倒叙手法。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讨论归纳: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 ,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提问: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指导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学生自读课文第 12 段,思考

5、: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讨论归纳: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 “阴暗”的天色, “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

6、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4。初析鲁四老爷形象学生阅读第 12 段有关鲁四老爷的部分,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鲁四老爷的?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小结: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顽固地维护封建旧制度旧思想,是没落的封建阶级代表人物。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虚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5。学生朗读这两段,进一步体会理解。布置作业1。写 300 字左右的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 。2。画出文中祥林嫂前后几次的肖像描写,并体会其作用。3。做“思考和练习”一。第二教时交流作业,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

7、 ,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研习新课1。学习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讨论归纳: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眼睛:顺着眼。 (善良温顺)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 (勤快耐劳)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 (择其要点板书)提问: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提问:祥林嫂被抢走时

8、,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 , “然而”是什么含义?讨论归纳: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 “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 , “然而” 。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 “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

9、是不容易的。2。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学生默读,思考: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提问: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教师讲解: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

10、个儿子。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我们继续研读。3。讲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明确: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提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明确: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择其要板书)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

11、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提问: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讨论归纳: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在讨论中注意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并分析“思考和练习”六的三个句子)提问: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讨论归纳: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

12、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 12 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 。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是什么?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讨论归纳: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 , “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 ”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

13、路,把她逼向死地。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 ,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阅读时注意这一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 ,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 、家庭(婆婆、大伯) 、社会(鲁镇的人们) ,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 “要做奴隶而不得” ,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布置作业1。将祥林嫂临终前的肖像描写与前两次比较,体会其对刻画人

14、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2。思考小说取名祝福的深刻含义。3。完成“思考和练习”五。第三教时复习旧知识由同学回忆祥林嫂两次到鲁镇时的肖像描写,特别是眼睛的变化,填入小黑板上的表格。研习新课1。阅读前面第 3 段开始的内容,思考: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明确:(填入小黑板中的表格)(前两次的内容从略,也可以用幻灯投影。 )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2。比较几次肖像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

15、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 ,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 , “没有先前那样精神” ,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 ,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 ,到临死前的“瞪”着眼, “眼珠间或一轮” ,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3。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讨论归纳: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

16、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提问:对祥林嫂的发问, “我”的态度怎样呢?明确:“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后面几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又不敢正视现实。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阅读时仔细体会。提问:祥林嫂的死,引起什么反应?明确:没有人关心,长工是漠不关心的,唯有鲁四老爷还要大骂“谬种” 。这个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是如此冷酷无情,他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后还是如此残忍无情。4。学生个别朗读“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理解其中的一些语句?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