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语文教学案例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593419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碧螺春》——语文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碧螺春》——语文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碧螺春》——语文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碧螺春》——语文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碧螺春》——语文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碧螺春》——语文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碧螺春》——语文教学案例(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碧螺春碧螺春语文教学案例语文教学案例一、复习提问: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碧螺春的?生:课文是从碧螺春的产地、名字由来、采摘、制作过程、品茶这五个方面来写的。师:课件出示播放背景图兼音乐。久负盛名的碧螺春产地是在太湖的东山和西山,它最大的特点是香,因此古代诗人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谁能联系你看到的茶园和平时闻到的茶香简单说说诗的意思。(“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增加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像生活一样,不断揭开新的一页,充满不朽的生命力。这里,教师充分调动六

2、年级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过茶园采茶,品尝过茶来理解诗句,厚实阅读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生:学生回答略。师:从“入山无处不飞翠”里,你们看到了什么?生 1:我似乎看到了吴县东山西山的茶汛,那满山遍野青翠欲滴的茶树。生 2:我看到了绿树映衬着采茶姑娘真是美得像幅画生 3:我看到采茶姑娘披着晨雾,踏着朝霞,三五成群,结伴走向茶园。师:你想不想看看晨雾里姑娘采茶的情景呢?二、学习采摘图1、 谈话:“碧螺春的采摘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每年刚交春分,碧螺春茶汛便开始了。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课文一起欣赏一下碧螺春的采摘图。2、大家边看图边听录音,看看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1) 、交流:是美丽动人的图画

3、。 (2) 、出示文字,这一自然段写了清晨,采茶姑娘在茶园采摘嫩芽的情景,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看看从哪些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呢?3、生读后交流。结合自己在电视上看到的采茶姑娘,说说自己为什么会从课文的描写中感受到采茶姑娘的轻盈敏捷。(“结合自己看到的采茶姑娘,说说自己为什么会从课文的描写中感受到采茶姑娘的轻盈敏捷。 ”这一训练,使语文教学生活化,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也优化了教学过程,还能使语文教学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时时用语文,从而激发、引导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4、是啊,多美的文字,能通过你的朗读把一幅幅茶园的美

4、景展示在我们眼前吗?齐读。5、文章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美如画卷,能不能试着记住其中最感兴趣的一两句呢。指名背、齐背。师:茶园的景色固然是美不胜收,但采茶姑娘更让我们动容。所以“绿树映衬着俊美的身影,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 ”作者用他那如画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动人的“春早采茶图” 。师:碧螺春一文还为我们描绘了另外两幅美丽动人的图画。三、学习焙茶图过渡:清晨采茶是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入夜焙茶更是让人感觉新奇无比。今天,就请同学们走进课文角色,在熟读课文以后来扮演焙茶手,体验茶艺。1、我们来读读第五自然段,焙茶过程中哪儿让你感到繁忙、新奇?在焙茶手的动作下面做个标记。2、根据交流出示:“

5、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 ”3、 出示焙茶手焙茶录象,边看边学:揉、搓、捺、抓(教师利用录象让学生学焙茶手焙茶,这是一个独特的、意想不到的设计。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敢于大胆想像,充分演练,智慧之花竞相开放,教学高潮不时迭起,学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 )4、同学们演得真好,读得也一定会更好,练练。5、还有哪儿让你感到新奇、繁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什么叫“工艺”?为什么称碧螺春为“工艺茶”?(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一切有语文滋养的活动,都可以把它当作教材。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

6、的教材。 )6、这一段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如果此时你们正在欣赏焙茶手焙茶,会对他说些什么?生:焙茶手真是技艺高超啊!生:焙茶手,你的技艺太熟练、太厉害,看你焙茶真是一种享受,收我为徒吧,教我几招焙茶的诀窍吧。请读出你们的这种感受。 师:此时此刻,我想说(真想尝尝碧螺春茶,滋味到底如何?)四、学习品茶图1、出示第六自然段, 引读。如果说看制作碧螺春茶有一种新奇感觉的话,那么,品尝碧螺春茶就更有一种陶醉的感受了。夕阳西下,明月初升。在院中摆上一张桌子,几个人团团围坐,取一套青花瓷茶具,倒上七八十度的温开水,然后分别放入一小撮碧螺春茶。这是在月下品茗。 2、继续读,联系整个自然段,实物演示

7、,教师当场泡碧螺春茶,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学生说话:(学生通过眼看、鼻闻,充分领略碧螺春茶的香,一个个都发出由衷的赞叹:碧螺春真美呀! 碧螺春真香呀! 碧螺春多绿呀!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努力,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课堂环境,就会使“把世界引进教室” 、 “把生活引进课堂”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真正体现。 )生:茶叶如青螺入水,旋转着飞速下沉。师:请你找找碧螺春色艳的句子。生:这时叶芽舒展,茸毛轻舒,一旗一枪,嫩绿透亮,姿态极其动人。师:请你找找碧螺春香浓的句子。生:整个白瓷杯中,汤色碧绿清澈,清香扑鼻而来。请一位学生品茶。然后找找碧螺春味醇的句子。(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

8、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知识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语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就会加深感受。 )生:轻轻抿上一口,清新爽人。茶水入肚,仍感觉甜津津的。师:能理解“一旗一枪”吗?生:旗是叶,枪是含苞的芽。师:同学们为客人沏碧螺春过茶吗?谁能说说沏碧螺春茶的程序?(教师在课前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师:朋友们坐在一起品茶,仅仅是品茶吗?还在品

9、什么?(课前预设:茶有时不单单是解渴之物,在很多时候它像一座桥梁,沟通你我的,使陌生的成为熟悉,使熟悉的成为亲密的。真所谓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交友如茶,则淡而清香,愈渐愈浓,令人回味。 )(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课前教师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课上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在品茶生活中,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

10、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 )生 1:读“茶水入肚那份真诚的情谊随着浓郁的茶香飞溢四周。 ”生 2: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师:茶作为中国文化的使者,同样也给国外友人一个了解中国的窗口。有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那么你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看到了什么呢?谁来说说?生畅所欲言。师:真是江南春光美,江南人更美,美在生活,美在劳动,美在创造。(美在生活,美在劳动,美在创造。自然地丰富了文本的内涵。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语言来源于生活,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在生活中学语文,才能学好

11、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揭开新的一页,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一、生活化的课堂环境案例中,教师善于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例如:复习提问时,课件出示播放背景图兼音乐,学生不仅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复习巩固了前一节课学的内容,而且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利用现代媒体,播放了录像和音乐,既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又唤醒了学生已有的对碧螺春的表象,为学习课文设置了台阶。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努力,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课堂环境,就会使“把生活引进课堂” 、

12、“把世界引进教室”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真正体现。二、生活化的教学内容1、贴近生活的教材经济的发展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碧螺春所写的内容是学生生活中喝到、见到、听到的内容。茶这样的内容源于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一切有语文滋养的活动,都可以把它当作教材。案例中,教师具备了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如教师在课前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课前预设,让学生了解到茶有时不单单是解渴之物,在很多时候它像一座桥梁,沟通

13、你我的,使陌生的成为熟悉,使熟悉的成为亲密的。真所谓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交友如茶,则淡而清香,愈渐愈浓,令人回味。自然中明了课文的主旨。2、参与生活的学生在教材走向学生生活的同时,我们必须放开学生的手脚,鼓励学生到生活的海洋中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 ”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例如案例中让学生观看焙茶手焙茶的录象,然后抓住写动作的词语模仿一下,可以让孩子获得很多知识。这也是让学生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为语文能力的形成引入一泓不绝的活水,真正

14、变封闭狭隘的语文为开放活泼的生活化的语文。三、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学方法生活化是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觉而主动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磨砺人生。让语言文字训练“生活化” 。案例中,教师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受到灵魂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例如案例中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在家乡虞山上看到的采茶姑娘,说说自己为什么

15、会从课文的词句中感受到采茶姑娘的轻盈敏捷这一训练,使语文教学生活化,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也优化了教学过程,还能使语文教学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时时用语文,从而激发、引导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养。阅读课文“生活化” 。案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把语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就会加深感受。例如:课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课前教师送给学

16、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的设计,使教师不需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在品茶生活中,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总之,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与“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实践证明,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需要用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也优化了教学过程,还能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