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设计8_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582296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8_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8_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8_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8_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8_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8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别康桥》教学设计8_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再别康桥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8 8一、教学目标 ()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二)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分析: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 “沉默”

2、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国“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 “金柳”“柔波” “清草” “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 。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

3、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 “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二)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 分析: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 “招摇” “揉碎” “漫溯” “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三、

4、教学过程设计 (一)吟诵诗作。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师生明确: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 67 字(间有八字句) ,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 “轻轻” “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 2 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2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教师可播放蓝天浮云、岸边

5、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录像或幻灯,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营造的别具一格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 年11 月 19 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 里的党家庄,忽 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中的诗

6、句竟成了他的?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 ,时年仅 36岁。 一般认为此诗是诗人 1928 年秋第三次欧游归途中所作。 2了解诗中内容大意。 师生明确: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 1 节,连用三个“轻轻的” ,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 2 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 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 4 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 5 节,诗人

7、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 ,“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 6 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 7 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 、 “轻轻” 、 “悄悄”中表现了出来。板书: 再别康桥 缓步飘然离 恋恋不舍 金柳 水草 清潭 泛舟 沉默中惆怅 不得不离去 (三)课后练习 1完成练习第四题。 2谈炎你对徐志摩诗的认识,将所获写成三四百字的小文章。 小资料 为诗句燃断想象长须的徐志摩 志摩写作的态度是严肃的,他在轮盘自序里说:“我敢说我确是有愿心想把文章当文章写的一个。 ”在猛虎集的自序里他又说:“但为了一些破烂的句子,就我也不知曾经燃断了多少根想象的长须。 ”所以一些极普通的字眼,一经从他笔下流出就标出了自己的分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