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教学设计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5657220 上传时间:2017-09-0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案]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教案]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教案]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文教案]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文教案]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案]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案]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教学设计(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教学设计来源课 件 5y K J.Co m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教学设计诵读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材分析诵读欣赏中选择了三首唐诗,都是与景色与关,诗人通过对景色的描写,来抒发个人的情怀,表达各自的豪情壮志。2教学设想通过多读来领会诗歌的意境,通过对意象的把握来理解诗歌感情。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望岳一、导入。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

2、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出示视频及图片,请同学们自由发言。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屏幕展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 ;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其代表作有“三吏” 、 “三别”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品读诗歌(一)朗读诗歌1、配乐诗朗诵望岳 (出示视频和音频材料)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古筝曲)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34、教师

3、范读,学生轻吟。(二)解题问:诗题叫望岳 ,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 “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三)逐句理解诗歌“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 上,试比较 “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4、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 ,指泰山之色, “了” ,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 ,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4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 ;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

5、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 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 众山小” ,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四)再次品读诗歌,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1、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诗歌学生在配乐下自由朗读诗歌,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看谁读的最有诗意。2、作者为什么产生如此的情感呢?他惊叹什么,又赞美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

6、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四、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 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5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学生自由发言。第二课时钱塘湖春行一、导入。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如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

7、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二、感受诗歌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 ,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问: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 ,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问: “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为什么说 “云脚低”?(“ 云脚” ,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讲: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平地” ,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 ,形容露水下落

8、之状。脚,有下垂义。 6问: “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莺不多;如多,当为 “处处” 。)为什么“争暖树” 。(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莺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谁家”犹言某家, “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这两句专写鸟儿。 问:第五、六句写了什么?(花草)为什么说“乱花迷眼?( 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暗切题中“行”字) 写浅草有什么用意?( 草初生,故,“浅” ,也是早春景象;“没蹄” ,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问:最后两句是怎么结住全诗的?(用抒情方式 ) 作者

9、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 “最爱” )师归纳: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全诗情景交融。三、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 “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 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第三课时登飞来峰7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

10、么看的?二、朗读登飞来峰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点拨要点: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新课标第一网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点拨: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四、质疑活动

11、1、 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82、 “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点提示:表面意思,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深层含义,有成就大事业的胸怀,才能不畏惧谗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五、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描写景物充满生机抒发情怀踌躇满志六、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 29 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

12、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板书设计望岳 钱塘湖春行 登飞来峰杜甫 白居易 王安石远望 湖水望 近望 早 早莺 早春美好景色 描写景物充满生机凝望 春 花、草 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抒发情怀踌躇满志9想象 绿杨诵读欣赏教案编写人:竹西中学钮谞源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材分析诵读欣赏中选择了三首唐诗,都是与景色与关,诗人通过对景色的描写,来抒发个人的情怀,表达各自的豪情

13、壮志。教学设想提点学生注重情景交融,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让学生通过景色的描写来把握作者的感情思想。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望岳一、导入运用图片展示法,电脑上展示东岳泰山的照片,让学生谈谈自己观看的感受。或者是请到过泰山的学生谈谈自己旅游的感受。由学10生的感受引入课题杜甫的望岳 。二、学生读诗歌,确定全诗的着眼点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泰山的2、请同学朗读诗歌,其他同学点评他的停顿有没有,有没有读出泰山的气势。3、听范读,在听的过程中确定诗歌的着眼点在哪里。明确:着眼点是题目“望岳”中的望字,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泰山进行“望” ,从而描写泰山 的雄伟。三、了解

14、诗歌内容1、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疏通诗句,了解诗意。2、全班交流回答,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句意。四、品读诗歌1、诗人描写泰山雄伟的目的在哪?结合创作背景谈谈你的认识。杜甫是在科举不第游历时,见到泰山,并写下此诗。全诗没有一点落第后的颓废消极,而是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2、再次齐读诗歌,不仅读出诗歌的气势,更要读出作者的旷达胸怀。3、感受诗人的写作艺术1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除了气势外还有什么地方岁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1) 、

15、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 、哲理美。3 ) 、虚实相生 4、学生课堂上背诵诗歌第二课时 钱塘湖春行一、导入初一的时候我们学习过早春呈水部八十八员外 ,这首描写早春景色的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景的,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二、了解诗人,创作背景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公元 823 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三、读诗歌,明诗意1、学生相互朗读诗歌,读出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2、教师分句,讲

16、述诗歌的大体意思121)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这两句是近景,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 “初平”写春水漾满湖堤。 “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 2)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两句是近景,写高处,写莺、燕的动态。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初春生机勃然的感觉。 “诗眼”在“早” “新”两个字上:“几处”而不是“处处” , “争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云歌唱,可见是“早莺” 。 “谁家”而不是“家家” , “啄春泥”则是刚刚开始筑巢,可见是“新燕” 。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叙述这些景象,不是实问,也不是存疑,而是对早春景色情动于衷的喜悦。 3)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