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概述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6565541 上传时间:2018-10-13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4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欣赏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文学欣赏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文学欣赏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文学欣赏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文学欣赏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欣赏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欣赏概述(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您看到了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也是文学欣赏 的多义性。,第一章 文学与文学欣赏,第一节 认识文学 文学不仅仅是作品,它涵盖了包括文学创作、阅读、欣赏乃至批评等各项活动。 一、文学作为活动 从动态角度分析,文学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 1传统观点(旧三角关系),2文学接受理论(新三角关系),3艾布拉姆斯的观点(四个要素),世界,在文学活动中,世界不仅包括文学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包括作者、读者置身的社会环境,也潜藏着作者对外部世界的种种心理反应。,文学创造出

2、来的是一个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艺术世界,消泯了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界限,成了联结作者与读者的纽带。,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者,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文学表现创作者的心灵。,为什么同样饱尝人生的酸甜苦辣,能彪炳文学史册的人却只是凤毛麟角呢?,文学天赋,客观努力,主客观的转换和升华,作品,文本阅读的重要性,离开了文本,文学欣赏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读者,每部作品都是一个向未来、向无限敞开的结构,并通过历代读者的不断阅读获得新生,焕发出不同的光彩。,文学是作家与读者的共同产物。,第二节 欣赏文学,(一)、文学欣赏的涵义 1文学欣赏是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

3、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文学欣赏是文学发挥和实现其社会作用的重要环节。 2上述,包括文学欣赏性质、过程、作用三个层次。 3只有获得审美享受的阅读活动,才是文学欣赏。,(二)、文学欣赏的性质,1文学欣赏是一种认识活动 l 文学欣赏的认识属性不同于阅读科学论著的认识属性。 l 文学欣赏的形象思维过程又不同于作家创作的形象思维过程。 l 文学欣赏是一种以感性认识为主的认识活动,但并不排除理性认识的积极参与。 l 情感反应主要有共鸣、净化、延留等。,2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l

4、 刘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知音 l 情感反应是文学欣赏的核心; 别林斯基:没有心灵的参与,而这,几乎比用脚去理解艺术更坏。 别林斯基论文集 l 情感反应是作者与读者的纽带; 高尔基:科学工作者研究公羊时,用不着想象自己也是一头公羊,但文学家则不然。论文学,3、文学欣赏是一种再创造活动,一度创造:作家创作,塑造文学形象。(原生文学) 二度创造:读者阅读,生成新的文学形象。(次生文学) l 基础提高文学鉴赏力 狄德罗:艺术鉴赏力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通过掌握真和善(以及使真或善成为美的情景)的反复实践取得的,能立即为美的事物所深深感动的那种气质。 狄德

5、罗美学论文选,提高自身修养 坚持正确的途径,数量上,刘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文心雕龙知音 质量上,歌德: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 歌德谈论录,l 方 法想象和联想 l 注意点文学欣赏是一种“有限创造”,是一种“同质异形”的创造。 l 文学欣赏 以文艺作品为基本对象; 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 以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为主要目标,文学欣赏的过程,一、文学欣赏过程的涵义 文学欣赏的过程,实质上是由兴趣、期待、感知、情感等一系列心理因素共同参与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 。, 歌德曾将文艺欣赏分成三种类型:一是不假思索地享受美,二

6、是只作判断不享受,三是在享受的同时作判断,在判断的同时进行享受。而第三种才能再现作品的精髓。实际上,这是欣赏活动由浅入深的三种境界。引自鲍列夫美学,二、文学欣赏的准备阶段,l 巴尔扎克:艺术是思想的结晶。欣赏者必须首先掌握打开这扇艺术之门的钥匙。内行人津津有味地体会到的妙处原来是封锁在殿宇中的,而非任何人都懂得诀窍说:“芝麻,开门吧!”,1文化积累 l 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受社会和个人因素的双重影响,但个人经历因素是主要的。 审美趣味虽不强求一律,但却有高下之分,好坏之别。 鲁迅:看人生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 鲁迅全集第7卷,l 文化积淀, 孟子“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

7、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万章下 黑格尔:同样一句格言,在完全正确理解它的青年人口中,总没有在阅世很深的成年人的精神中那样的作用和范围,要在这种成年人的阅历中,那句箴言里所包含的内容的全部力量才会表达出来。 大逻辑绪论,l 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包括:直觉能力、想象能力、移情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审美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2、期待视野,姚斯指出,一部新作品的读者能够在较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野中感知它,也能在更为广阔的生活的期待视野中感知它。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 l 文体期待 l 意象期待 l 意蕴期待,三、文学欣赏的发生阶段,1欣赏注意 l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

8、的指向和集中。 l 欣赏注意是由文学作品引起,又是读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可以是突发式,也可以是渐进式的。,2感知形象,l 读者通过语言,运用想象,感知作品中物化了的艺术形象,为进一步转化成读者观念中的艺术形象奠定基础。 l感知形象,会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四、文学欣赏的发展阶段,1、想象与联想 l 文学作品的“空白点”或“未定点”,或“召唤结构”为想象提供了用武之地。 罗曼英加登:每一部文学作品在原则上都是未完成的,总有待于进一步的补充。但从本文的图式化结构来看,这一补充是永远不能全部完成的。 文学的艺术作品, 伊塞尔: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

9、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 本文的召唤结构 刘勰:神思,“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文心雕龙神思 请欣赏:杜甫新安吏有诗句:“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明末王嗣 奭杜臆的赏析为:此时瘦男哭,肥男亦哭,肥男之母哭,同行同道者哭,哭者众,宛如声从山水出,而山哭水亦哭矣。至暮,则哭别者已分手去矣,白水亦东流,独青山在,而犹带哭声,盖气青色惨,若有余哀也。止着一哭字,犹属青山,而包括这许多哭声,何等笔力,何等蕴藉。(这是一种包含着感受、理解、联想与想象的艺术欣赏),2、情感反应,l 托尔斯泰: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

10、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 论艺术,l 共鸣, 共鸣是文学作品自身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只有引起读者共鸣,文学作品才能实现其价值。 读者与作者的共鸣 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的共鸣,l 净化, 净化是文学作品实现自身价值的另一重要途径。 欣赏过程中的净化 欣赏活动后的净化 里普斯:审美的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于一个自我的欣赏。 论移情作用, 车尔尼雪夫斯基:诗人,这是指导人们对于生活抱着高贵的观念,抱着高尚的感觉方式的领袖;在阅读他们的作品时,我们就养成了厌恶一切虚伪的和恶劣的东西,了解一切善和美的事物的魅惑力,爱好一切高贵东西的习惯;读了它们以后,我们自己也变

11、得更好起来、善良起来、高尚起来。 论文学中的典型与美学理想, 管子: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 管子内业 白居易: 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 读君董公诗,可诲贪暴臣; 读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 读君勤务诗,可劝薄妇淳。,五、文学欣赏的延留阶段,l 陈善: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扪虱新话 l 回味 回味是阅读文学作品后的萦绕、回想状态。, 严羽: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沧浪诗话诗辩 高尔基:读福楼拜的一颗纯朴的心,竟有好几次,“像野人似的,机械地把书页对着光亮反复细看,仿佛想从字里行间找到猜透魔术的方法。”,l 溶入, 溶入将

12、生发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将有益于人生,这是文学欣赏的最高境界。 尤鲍列夫:审美教育不仅仅影响人对劳动的态度。审美教育培养人对待整个世界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恰恰就是自由创造者的态度,即作为建设者的人的态度。 美学,文学欣赏的文化背景比较,一、价值取向 l 中国古代,文学欣赏坚持以善为美的原则,其核心是尚善。 l 西方,古典文学欣赏坚持以真为美的原则,其核心是求真。,二、艺术手法,l 中国文学中,独创了意境。意境的特征是中和性,“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源于“天人合一”的古代文化。 l 西方文学中,强调意象,既重“意”的表现,又重“象”的刻画。其基于“主客两分、物我两分”的核心观念。,三、文学功用,文学具有认知功能、教化功能和美育功能。中、西方都首肯文学对社会历史的认知功能。但是: l 中国更注重文学的教化功能德性文化 诗经关雎序诗:“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l 西方更强调文学的审美愉悦功能智性文化 l 印度着重文艺给人以知识,在求知过程中得到教诲和快乐神性文化,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一、文学形象的直观性二、文学形象的模糊性三、文学形象的灵活性,文学的价值取向、艺术手法与功用一、价值取向“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二、艺术手法意境;含蓄写意。,三、文学的社会功用认知功能、教化功能、美育功能。,思考与练习,1、什么是文学? 2、文学欣赏的过程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