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注意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6563507 上传时间:2018-10-13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4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注意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心理学-注意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心理学-注意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心理学-注意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心理学-注意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注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注意(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注 意,心理活动的第一道门户,第一节 注 意 概 述,本章主要内容:,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第四节 注意规律性在教学中的应用,第三节 注意的品质,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一、注意的涵义:,注意的特征:,1、指向性:指在某一瞬间,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事物,即对反映对象的瞄准,选择一定对象而忽略了其他对象,表明了意识的活动方向。,2、集中性: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一定的对象上维持一段时间,表明了意识的强度和紧张度。,第一节 注 意 概 述,3、调节功能:即控制心理活动向一定方向和目标进行。,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注意可以使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 向那些有意义的符合需

2、要的,与当前活动有关的 对象,而抑制和排除那些无关的对象。,2、维持功能:注意将心理活动维持在一定的对象 上,并保持一定的强度和紧强度,直到活动结束, 达到目的为止。,二、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二)注意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动作:有关的感觉器官朝向刺 激物;,(一)生理机制:,1、从注意的发生来说:有机体的朝向反射;,2、从中枢机制说:优势兴奋中心。,3、生理变化: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呼与吸的时间比例发生变化,呼气长而吸气短,高度集中注意时会出现“屏息”现象。,2、无关运动停止;,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一)无意注意:,1、定义: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2、引起无意注意的

3、原因:,刺激物的特点:强度、对比关系、活动 变化、 新异性;,人的主观状态: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 情绪状态。,1、定义: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 明确目的任务;合理组织活动;培养间接兴趣; 排除内外干扰。,(二)有意注意,(三)有意后注意,2、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1、定义: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的注意。,三类注意的比较:,第三节 注意的品质,个人的知识经验。,一、注意的广度(范围):,1、概念: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数量叫注意的广度。,2、

4、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二、注意的稳定性:,人的主体状态。,1、概念: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种 事物或活动上的品质。,2、影响注意稳定性的条件:,注意对象的特点;,注意的起伏:注意时强时弱的周期性变化,凹进去?凸出来?,小实验,三、注意的分配:,1、概念:同一时间内将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2、注意分配的条件:同时进行的活动中只有一种是不熟练的;活动的性质:智力活动比操作活动难以分配注意。 同时进行的活动之间的关系。,四、注意的转移:,个体神经活动的灵活性。,1、概念: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 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 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2、影响注意转移的因

5、素:,原先注意的紧张度;,新注意对象的特点;,第四节 注意规律性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新颖的教学内容,(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三)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四)安排好教学环境,防止学生分心,二、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二)利用间接兴趣,(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四)对学生提出严格而适当的学习要求,(五)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三、两种注意相互转化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学习不能仅靠无意注意,因为任何学科的内容不可能都是有趣的、吸引人的,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掌握的,必须通过有意注意来协调活动,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也不能全凭有意

6、注意,因为长时间的有意注意会使人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地处于兴奋状态,容易产生疲劳和注意的涣散,学生难以长时间坚持学习。,我们很多时候都不能集中注意力,但往往只有当注意力分散导致不能有效率的完成工作甚至发生错误的时候,我们才会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容易让人分心的环境,胡思乱想和情绪因素都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你的思路就象一只跳来跳去的猴子,训练自己集中注意力就是要驯服这只大猴子。知道为什么会注意力不集中,就容易对症下药了。 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的一些因素: 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主要分内因和外因两类:1、外部干扰 噪音,对话。 不舒服的椅子和桌子,不合适的灯光。 电视 ,工作,家务, 网络,电子邮件。,注意力不集

7、中,2、内部因素饿了,累了,病了。 没有动力,感到厌烦,没有兴趣。 焦虑,压力和烦恼。 消极的想法。 白日梦。 自己管不住自己,有阅读困难症。 注意力和你的身体你身体的好坏对注意力很关键,你需要充足的营养、休息和睡眠来保证注意力:健康平衡的饮食最关键。 学习前不要吃大餐。一饱百不思。 突然摄取很多糖份让你的血糖突然增高,然后陡然下降会让你感到困乏。高糖份食品适合于体育锻炼,不适合脑力活动。贪嘴的话可以考虑水果和干果。,脑力活动期间喝大量的水,尤其是你昏昏欲睡的时候。 咖啡可以让你清醒,但同时会增加你的焦虑感,请适量饮用。 选择你喜欢的体育运动。适量运动有助于提高注意力。 每天按时休息。有规律的

8、休息对恢复注意力和记忆力很关键。 有规律的睡眠可以防止失眠。 打个盹有助于注意力和记忆力。 不要养成在床上工作学习的习惯。你的身体会搞不清楚什么时候改放松什么时候该工作。 调整你的身体来提高注意力: 坐有靠背的椅子。让你自己舒服,但别太舒服了。 只保留工作需要的东西在手边。别让别的东西分你的心。 保证充足自然的光线。,按照生物钟来活动。如果你是野猫子,就把要求最高的工作安排在晚上吧。 了解并服从于注意力保持期。注意力保持期每天也许不完全一致。 如何保持专心 养成好习惯养成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专心学习工作的好习惯。如果可能,在进入学习或者工作状态前做一些小仪式,比如摆个姿势,戴上学习帽什么的。就

9、好像在运动前做准备活动一样,给身体一个提示。 让头脑做好准备避免在学习前做什么让你兴奋的事情。 在学习前,花几分钟平定思绪。 积极点,相信自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循序渐进花一点时间计划一下准备做什么。 把工作划分成可控制的小块,每次专心做好一块。 保持活跃采用多种形式,保持大脑活跃。学习的时候可以记笔记、划重点、自问自答、组织讨论、融会贯通、形象化概念等等。 隔一段时间就换个主题做做,保持新鲜感。 干一会儿歇一会儿工作间隙休息一会儿对恢复脑力很有帮助。特别是在对付比较难比较枯燥的问题时,可以缩短工作周期,比如干二十分钟就小歇一会儿,如此循环。 充电长时间坐着会导致大脑缺血。休息的时候走一走,做

10、做伸展运动,深呼吸,让大脑得到充足的氧气。 如果你是靠电脑吃饭的,别忘了休息眼睛。看看远处,放松眼部肌肉。,学而时习之好记性的秘诀就是多复习。重复是学习的不二法门。奖励自己做完了就奖励一下自己,轻松一下。不过,如果你是电脑工作者,用看电视奖励自己可起不到什么好作用。 让自己不走神的方法如果你容易走神,用下面的几个方法训练自己,几周内就会有效果。每次发现自己走神的时候,对自己说:回到这来,然后慢慢的把注意力转移回你正在做的事情上。如果又走神了,就再说:回到这来,然后把注意力拉回来。 不要对自己说“要专心”。如果你在想“要专心”,你的脑子就没有专心在你要做的事情上。也不要强迫自己不去想别的事情,如

11、果你在想不要去想某事,脑子就被占据了,无法专心。告诉自己“回到这来”,让其它的事情自然而然的消失。,也许你发现自己每天要把这话重复几百次,没关系,坚持住,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越来越专心了。 随它去吧:如果受外界环境干扰,让你无法集中注意力,就对自己说随它去吧,尝试让不受环境的干扰。不要指望它改变。顺其自然。做一个深呼吸,让焦躁的情绪随着呼气呼出去。然后再说:回到这来让你转移回注意力。 专注呼吸这是一个基本的注意力训练。也可以作为一个放松练习。休息的时候可以做。长吸一口气,然后以舒服的方式慢慢呼出。 再长吸一口,慢慢呼出。 回到你平常的呼吸频率。 用一段时间集中注意力呼吸,感受呼气和吸气的动作。

12、呼气的时候,把身体力的紧张一起呼出。 如果发现自己走神想别的了,把思路带回来,继续呼吸。 尽量集中注意力呼吸,能做多久做多久。,更多关于集中注意力的对策 焦虑/白日梦时间如果常常被焦虑或者白日梦打断,试试专门设定一个时间用来发愁和发梦。研究表明,如果专门用一段时间来发愁,发愁的时间会在四周内减少35%。设定一个专门的时间,比如早上六点到六点半,但不要在刚刚起床的时候。 如果被焦虑和胡思乱想分心,告诉自己到那个专门的时间再去想这些事。运用回到这里的方法让思路回来。保证设定的时间,在那段时间尽情的发愁和发梦,时间一到就停止,明天再来。 做自己的好导师赞扬你的成果,哪怕只有很小一点。 提醒你不要杞人忧天。 帮助你培养洞察力。 鼓励你面对困难。 告诉你是人就会犯错误。,一心不二用每次做好一件事。给你手头的事情排好优先级,一件一件来。请求帮助如果你一个人搞不定,向家人、朋友、同事请求帮助。找医生一些药物可以帮助你集中注意力和提高记忆力。问过医生后再决定是否需要用药。,思 考 题,3、有意注意的特点及其在生活和教学中的应用。,1、注意概念和注意的品质。,2、无意注意的特点及其在生活和教学中的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