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行知名篇》有感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6560953 上传时间:2018-10-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陶行知名篇》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读《陶行知名篇》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读《陶行知名篇》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读《陶行知名篇》有感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读《陶行知名篇》有感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陶行知名篇》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陶行知名篇》有感(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1500 字 发布日期:2014 年 05 月 26 日 22 时 1第 1 篇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1500 字关于陶行知本人,我知道他很有名气,是杜威的弟子,关于他的教育思想,我只知道 他提出过什么“生活即教育”这么一个标题,除此以外,我对其就浑浑然了。就如在陶 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中“序二”所写:“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 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了,继而有所发展了。 ”此作者更指出:“一个 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读到此,虽然我不同意他的说法,但 足以可见陶公在中国教育界的影响之深远。于是在闲暇空余之时,我拜读了

2、陶公的教育名 篇,现把所读、所想、所悟零碎记录下来1、 “生活即教育”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 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 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 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 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 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 的生活

3、,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 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 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 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2、“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 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 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 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4、。从先生 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 学生拿做来穴,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 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 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 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 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 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 “做字在 晓

5、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 ”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 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 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 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 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第 2 篇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800 字这几天一有空,我就翻开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书,认真地读起来.同时也为自己虽身为教师 却对陶行知教育思想了解甚少而深感不安.读了先生的一些言论和几

6、则小故事,让我油然生出 许多感动:先生不求功利,身先士卒,用一生的行动饯行“追求真理做真人.“为国人教育“捧着一 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毛泽东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我对这儿的“伟大“两字的理解是:平凡中见伟大. 称陶先生为平民教育家更合适,更让人感到亲切,也符合先生之秉性.读了几篇文章后,我更感 到先生的文风朴实,言词恳切,说明道理.我在心里默默说道:先生您说的对,我非常赞同您的观 点.陶行知教育思想主要涉及大众教育和生活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倡教育民主平等,认 为教育是快乐之事,教育从生活中来又回归生活.这些教育思想在西方社会已饯行整一个世纪,而 我们呢陶行知在七十多年前就提出

7、这些观点,我们现在还只是津津乐道,在民主的幌子下,拉 皮拉锯,把教育做的越来越累人,越来越只有貌似的快乐.想想真可怕,不知陶先生在天之灵是 如何看待现今的教育.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里,“仁“与“爱“占很大的比重,平实不浮躁,才能成为“仁“尊重与需 求才能分享“爱“,现在我们却要这个嘈杂与功利的社会中追求“仁“和“爱“扪心自问,我做到了 吗是不是有种力不从心的气短正如大家经常表白的那样“不是我不努力,不是我不肯爱, 而是“爱“是一种美好的感情,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谁不想拥有.如果没有爱的能力,大 家都会感到失败,会有很大的挫折感.所以大家都理解,当做的不够好时,不是我不努力.在读陶行知先生的

8、文章中,让我最感动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先生的一生 正是这十二个字的写照,这时多么高的境界啊.我会继续努力,站好退休前的最后一班岗,因为 先生是我的榜样.第 3 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7)1200 字陶行知先生的文章,曾经也拜读过。这回,看完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 ,对我这个才 从学校毕业,又来到学校的师范生来说,好像又上了一场课。从学校毕业之后,我就从一 个学生,变成了一个“先生” ,年轻总是经验不足的,所以在踏上工作岗位的这些日子以来, 我依然虚心求教于年长者。对于教学生,我还是觉得自己不行。而杨校长给我们这次机会, 学习这些文章,无形中也给了我们鼓励。我们从书中,就可以看

9、出了校长的良苦用心。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是用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的,而我从中学到的,也不是短 短一篇文字就可以完全写出的。我想,每个看过这本书的老师,也跟我有一样的体会。但 是现在,我主要想对陶行知先生关于“师范生”的一些文章,发表一点自己的想法。是的,师范学院的学生,就是要学会改变,在学校里面一直学习的,就是怎样从一个学生,变成一个“先生” 。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学习的,都是教书的方法,都是怎样教别人 学习的方法。但是,作为一个老师来说,我们应该先去研究一些学习的方法,先研究一下, 怎样才能变成一个好的学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中师范生的第一变变孙悟 空就是这样告诉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样做一个

10、好学生,才能培养出来许多好学生。可是 为什么是变成孙悟空呢?文章中,陶行知先生指出,孙悟空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它 是抱着一种目的去拜师的。这无形之中就是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一个好学生。做一个好学生,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在老师的心目中,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能 够成为好学生。杨校长就经常跟我们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 ”每一 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目的,我们要根据他的目的,他的性格,来研究对他应该是采取怎样的 措施。我们学校的很多老师老师,对于这点都把握得很好,值得我去学习,他们对于每一 个学生都很细心,去研究他们的思想,不仅做他们的师长,更重要的是去做他们的朋友。 他们兢兢业业的工

11、作,对学生爱护有加,他们的这些精神,值得我这个初生之犊好好学习。陶行知先生的师范生的第二变变孩子一文,正是告诉我,要想真正管理好一 个班级,就要融入这个班集体,和每一个学生一样,知道学生在想什么,知道学生需要什 么。就像于顺华老师那样,他所教的班级,三年来,没有一个学生掉队,没有一个学生离 开。这样的老师,不正是和同学们融入一体,把每一个同学都当成是自己的朋友。记得有 次改卷,正好和于老师一组,他一边改卷,一边还在想着该给学生讲些什么,还想着学了 这么久了,考了这么久了,再给学生们做什么练习,他们只会更累更辛苦。他正是一个知 道如何“变成孩子”的老师。这个暑假,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就一直在我的脑海

12、中徘徊,对我个人来说,这是一次思 想的升华,他的思想,在我以后的人生旅途中,将会是一份永远无法用尽的财富。第 4 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1500 字结合实际来读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又有了更深的感受。一、陶先生是热爱学习的楷模“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从陶先 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 四问” 。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 处。 ”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 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

13、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 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陶先生的“每天四 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 “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 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 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一名教师, “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 ”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 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

14、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 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 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人类发展永无止 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教师要适 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 己,完善自己。二、陶行知是热爱学生的典范读陶行知文章,他的平易近人、热爱学生,在书中处处能感受到。在实际生活是我 们的指南针一文中他说道:“我虽觉得我有好多地方可以帮助诸位,但指志针确是有些 不敢当。我和诸位同是在乡村里摸路的

15、人。我们的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 ”一席话,不 仅使人感到他非常谦虚,更体现陶先生求真、务实的态度,既不夸大自己的作用,也不轻 视自己的作用。在给吴立邦小朋友的信中,他写到:“平时得了小孩子的一封信,如 获奇宝:看过了即刻就写回信:回了信就把它好好地收藏起来。每逢疲倦的时候,又把它 打开一读,精神就立刻加增十倍。小朋友的信啊,你是我精神泉源!”一个不是真心关心 儿童、从内心爱护儿童的成年人是不会有这样的感受的。一个孩子给他的信,陶先生都给 予这样认真的回复,待人之诚恳、做事之认真可见一般。三、陶行知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 ,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

16、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 “教的法 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 “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 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 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 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 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 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 诲人不倦。如今,新课程倡导的也正是这种教育理念。“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 作园丁,但是, “园丁的汗水,在绿叶上闪光,教师的汗水,在心灵中结果。园丁的梦境, 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脸,朗朗的书声。 ” “真教育是 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你若 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