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分析复检标准操用程序

上传人:j****l 文档编号:56556478 上传时间:2018-10-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细胞分析复检标准操用程序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血细胞分析复检标准操用程序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血细胞分析复检标准操用程序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血细胞分析复检标准操用程序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血细胞分析复检标准操用程序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血细胞分析复检标准操用程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细胞分析复检标准操用程序(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血细胞分析复检标准操作程序血细胞分析复检标准操作程序1.1. 检验目的检验目的通过显微镜检查,核实仪器出现的各类报警是否真实存在,有无原始及幼稚细胞,有无血细胞形态异常,有无小红细胞、红细胞碎片、微小血凝块、巨大血小板、血小板聚集等,并估计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必要时对结果进行校正后才能发出报告(如有核红细胞存在时对白细胞计数进行校正) ,提高血细胞分析结果的可信度,避免一些血液病的漏检。2.2. 检测原理(包括结果计算)检测原理(包括结果计算)瑞氏染料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组成。伊红通常为钠盐,有色部分为阴离子。亚甲(美蓝)为四甲基硫堇染料,有对醌型和邻醌型两种结构。通常为氯盐,即氯

2、化美蓝,有色部分为阳离子。美蓝容易氧化为一、二、三甲基硫堇等次级染料(即天青) 。将适量伊红、美蓝溶解在甲醇中,即为瑞氏染料。瑞氏染色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粉红色,称为嗜酸性物质;细胞核蛋白、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胞质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染紫蓝色或蓝色,称为嗜碱性物质;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淡紫红色,称为嗜中性物质。3.3. 性能特征性能特征无4.4. 标本要求标本要求 4.1 病人准备:标本采集前患者处于安静状态,避免剧烈运动、情

3、绪激动。4.2 标本要求:4.2.1 标本种类:静脉全血或末梢血全血 2ml 放入含有 EDTA-K2 的抗凝管中,立即将试管轻轻颠倒混匀 5-8 次。4.2.2 标本存放:收集后的标本应该尽快检测,4 小时检测完毕。 EDTA 抗凝血在室温可稳定 8 小时;保存 24 小时后由医院按感染标本统一处理。4.2.3 标本拒收:样本标识不清楚、标识错误、与申请单内容不符合、采血管不正确等。血液凝固、血量少于 0.5ml。5.5.仪器和试剂仪器和试剂5.1 试剂名称: 瑞姬氏染色液 pH 6.5 磷酸盐缓冲液稀释液5.2 试剂来源:自配试剂 厂家供应5.3 试剂准备:试剂为即用式。5.4 试剂贮存:

4、室温保存5.5 试剂组成 瑞姬氏染色液:瑞氏染料 0.5g、姬氏染料 0.5g,加入 500ml 甲醇中,混匀溶解后备用。pH 6.5 磷酸盐缓冲液 :磷酸二氢钾 0.3g、磷酸氢二钠 0.2g,加入 100ml 蒸馏水中溶解。6.6.操作步骤操作步骤6.16.1 检测前准备检测前准备检测前检查试剂有无过期和变质;玻片是否洁净。6.26.2 校准校准/ /定标定标无6.36.3 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无6.46.4 标本检测程序标本检测程序6.4.1 复检规则项目复检条件处理方法WBC、RBC、Hb、PLT、Ret超出线性范围稀释标本后重新测定。WBC:首次结果30.0109/L涂片镜检PLT100

5、0.0109/L涂片镜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105fl(成人)涂片镜检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参考范围上限380g/L检查标本是否有脂血、溶血、RBC 凝集,再涂片镜检有无球形红细胞MCHC:80fl;寻找可能因静脉输液污染或其他标本原因。DC 无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或结果不全无条件复检涂片镜检和人工分类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Neut):首次结果20.0109/L淋巴细胞绝对计数(Lym):首次结果5.0109/L;涂片镜检单核细胞绝对计数(Mono)首次结果1.5109/L涂片镜检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Eos)首次结果2.0109/L涂片镜检嗜碱粒细胞绝对计数(Baso)首次结果0.

6、5109/L涂片镜检WBC IP 报警白细胞异常散点图涂片镜检WBC IP 报警未成熟粒细胞报警涂片镜检WBC IP 报警核左移报警;涂片镜检WBC IP 报警异形淋巴细胞、异常淋巴细胞或原始细胞报警:涂片镜检WBC IP 报警原始细胞报警:涂片镜检WBC IP 报警异形淋巴细胞、异常淋巴细胞或原始细胞报警:涂片镜检WBC IP 报警有核红细胞报警涂片镜检PLT Clump 报警血小板聚集报警涂片镜检新生儿新生儿标本涂片镜检LUC%5%涂片镜检6.4.2 操作方法:(1)稀释样本;超出线性的样本用 EPK 稀释液,稀释相应的倍数(不超过 10 倍) ,上机检测后得出的结果,乘以稀释倍数即可。(

7、2)涂片镜检:挑选出需镜检的标本,在玻片近一端 1/3 处,加一滴(约 0.05ml) 充分混匀的血液,握住另一张边缘光滑的推片,以 30- 45角使血滴沿推片迅速散开,快速、平稳地推动推片至载玻片的另一端。血膜完全干燥后即进行瑞姬氏染色,加瑞姬氏染液数滴,以覆盖整个血膜为宜,固定血膜约 1 分钟 。滴加约等量的缓冲液与染液混合,室温下染色 5 -10 分钟 ,用流水冲去染液,待干燥后镜检。首先,在低倍镜进行浏览,观察有无异常细胞和细胞分布情况。然后在 100 倍油镜下,观察细胞浆的颗粒和核分叶情况。检查从约 50%的红细胞互相重叠区域开始,向红细胞完全散开的区域推移。采用“城垛式”方法检查血

8、涂片。观察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3)人工分类:挑选出需人工分类的标本,参考 10.2.2 推片染片方法。在油镜下对血片计数 100个白细胞,计算各类白细胞百分比。同时注意细胞的形态。6.4.3 报告的修改和发送:6.4.3.1 复检的结果若与仪器结果一致,在备注栏输入“已复检” ,审核发送;6.4.3.2 复检的结果若与仪器结果不一致,以手工镜检结果不准,对报告进行修改:(1)检出有核红细胞:在报告中插入“YHHC” (有核红细胞) ,输入“*个/100 个 WBC” ,并将仪器所计数的白细胞数校正。(2)血小板聚集:删除血小板的计数结果,在报告中输入文字“聚集” ,建议病人来

9、检验科末梢血复查。(3)其他:在报告中插入“说明”并将复检结果输入。6.4.4 报告审核发送,并做好记录7 7. .生物参考区间生物参考区间中性粒细胞 5070%嗜酸性粒细胞 05%嗜碱性粒细胞 01%单核细胞 38%淋巴细胞 2040%成熟红细胞形态正常,未见异常形态细胞或原始细胞。血小板散在常见 8 8. .危急值危急值无9 9.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9.1 白细胞 9.1.1 中性粒细胞(1)核左移:说明外周血中幼稚或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白血病,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正常妊娠、缺氧及低血压也可出现细胞核左移现象。(2)核右移:说明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见于巨幼细胞性

10、贫血,恶性贫血,化疗及炎症恢复期,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尿毒症等。巨多核中性粒细胞:成熟中性细胞胞体增大,核分叶过多,常为 59 叶,甚至 1215 叶。各叶大小差别很大,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此外,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表示预后不良。(3)细胞大小不均:为骨髓内幼稚粒细胞发生不规则的分裂增殖所致。(4)见中毒颗粒: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有时颗粒很粗大,与嗜碱粒细胞易混淆;有时小而稀少,散杂在正常中性颗粒之中。(5) 空泡:可为单个,但常为多个。大小不等,亦可在核中出现。被认为是细胞脂肪变性的结果。(6) Dohle 体:是中性粒细胞胞浆

11、内因毒性变而保留的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界限不清,染成灰蓝色,直径为 12m,是胞质局部不成熟,即核与胞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Dohle 小体亦可见于单核细胞中,其意义相同。(7)退行性变:常见者有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色质模糊、疏松)等等。如胞质破裂后消失,只剩胞膜,则成裸核或篮状细胞,退行性变亦可见于衰老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为数极少。9.1.2 淋巴细胞(1)数量增多:某些病毒或细胞所致的传染病: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病恢复期、结核病、百日咳;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2)数量减少: 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

12、化疗、X 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接触放射线;细胞免疫缺陷病、某些传染病的急性期。(3)异型淋巴细胞:在传染性单核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可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某些形态学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分三型为 I 型(空泡型),型(幼稚型),型(不规则型) 。(4)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时形态学变化:在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不但出现各阶段的原幼细胞,且处于各分阶段的白血病的细胞都有特殊的形态变化。9.1.3 单核细胞: 增多见于某些感染,如:伤寒、结核、疟疾、黑热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 ;或者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异常增殖

13、综合症、恶性组织细胞病。9.1.4 嗜酸性粒细胞:(1)数量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紫癜;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 某些皮肤病:湿疹、牛皮癣、剥脱性皮炎等;某些血液病:慢粒、恶性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何杰金氏病等。(2)数量减少: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伤寒、副伤寒早期。9.1.5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某些转移癌及骨髓纤维化。9.1.6 幼稚细胞,异常细胞:见于各种血液病。9.2 红细胞在良好的染色血涂片上,正常红细胞的大小形态较为一致,直径为 6.77.7

14、m,染色淡红色,中央着色较边缘淡。各种病因作用于红细胞生理进程的不同阶段引起相应的病理变化,导致某些类型贫血的红细胞产生特殊的形态变化,可从染色血涂片上红细胞的大小、形态、染色等方面反映出来。此种形态学改变与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结果相结合可粗略地推断贫血原因,对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红细胞的形态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9.2.1 红细胞大小改变(1)小红细胞(microcyte):直径小于 6 m 者称为小红细胞,正常人偶见。如果血涂片中出现较多染色过浅的小红细胞,提示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可能由于缺铁引起;或者是珠蛋白代谢异常引起的血红蛋白病。而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的小

15、红细胞,其血红蛋白充盈良好,生理性中心浅染区消失。(2)大红细胞(macrocyte):直径大于 10 m。见于溶血性贫血及巨幼细胞贫血。(3)巨红细胞(megalocyte):直径大于 15 m。最常见于缺乏叶酸及维生素 B12 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其胞体所以增大是因为缺乏上述因子时,幼稚红细胞内 DNA 合成不足,不能按时分裂所致。如果血涂片中同时存在分叶过多的中性粒细胞则巨幼细胞性贫血可能性更大。(4)红细胞大小不均(anisocytosis):是指红细胞之间直径相差一倍以上而言。常见于严重的增生性贫血血涂片中。而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尤为明显,可能与骨髓粗制滥造红细胞有关。9.2.2 红细

16、胞形态改变(1)球形红细胞(spherocyte):细胞直径小于正常。厚度增加,常大于 2 m。无中心浅染色区,似球形。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和伴有球形细胞增多的其它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病以及红细胞酶缺陷所致溶血性贫血等。(2)椭圆形红细胞(elliptocyte):细胞呈卵圆形、杆形、长度可大于宽度 34 倍,最大直径可达 12.5 m,横径可为 2.5 m。此种红细胞置于高渗、等渗、低渗溶液或正常人血清内,其椭圆形保持不变,但幼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均不呈椭圆形。在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疾病的血涂片中此种红细胞可达 25%,甚至高达 75%(正常人约占 1%) 。(3)靶形红细胞(target cell):红细胞中心部位染色较深,其外围为苍白区域,而细胞边缘又深染,形如射击之靶。有的中心深染区不像孤岛而像从红细胞边缘延伸的半岛状态或柄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检验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