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6549495 上传时间:2018-10-13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8.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这两幅漫画反映了斯大林模式有哪些弊端?,问题回顾,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高度集中的政治管理体制,使得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出现以党代政,法制受到严重破坏,干群关系紧张。,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享年74岁,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程标准】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背景,1)二战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2)斯大林体制

2、的弊端日益暴露; 3)农业的相对落后; 4)斯大林的逝世。,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2、内容:,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 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 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以此刺激人民 的生产积极性;还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 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得企业获得独立 自主的经济地位。,政治:,1956年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个人崇拜进行批判,经济:,材料一: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材料二: 由于

3、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 1964年莫斯科版处女地地区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找准了突破口,但因未结合国情,并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未改变农业落后的状态,3、结果:,1961年10月,在苏共召开的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新的苏共纲领。纲领强调指出:“为了动员内部潜力,更有效地利用基本建设投资、生产基金和财政资金,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扩大企业的业务独立性和主动性。”,管理制度没

4、有走出斯大林模式,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斯大林的巨幅雕像被推倒,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使个人崇拜死灰复燃。,赫鲁晓夫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打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规划和科学实验,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的模式。,失败,4、评价:,缺乏实事求是精神,提出一些不切实

5、际的口号与目标,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前期的改革,“新经济体制”:,一是减少上级的指令性指标,扩大企业自主权; 二是实行利润提成,加强对企业和职工的经济刺激。,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改革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冲击作用,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度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逐渐停滞,70年代初过分追求稳定,不思改革。政治生活保守,进入僵化状态。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苏联陷入困境。,材料一: 勃列日涅夫时期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军备负担过于沉重,这是造成国民

6、经济各部门发展 比例失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苏联实际军费已占财政支出的13。 材料二: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的党风问题更加严重,因循守旧和保守主义成为苏共的主流思想体系。那时,苏共相当大的一批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是:安于现状、不愿改革、不思进取。 材料三: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在军事力量上达到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勃列日涅夫据此在对外政策上提出了“勃列日涅夫主义”。尽管这一主义其中也有抵御美国争霸世界的因素,但其中所包含更多的是要与美国争霸,,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失败原因,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推行

7、霸权主义政策,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苏联解体1985-1991,1.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上台之初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上,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失败,2.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实质是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3、结果:,经济连年下滑;党内和社会思想混乱;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苏共的领导地位被动摇;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民族问题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苏联最终解

8、体。,客观:体制僵化,矛盾深化,阻力很大。 主观:,5、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经济改革很不成功,引起人民不满,.政治改革的思想错误严重(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改革使社会动荡,民族矛盾激化,. 改革放弃了党的领导,打破了旧的政治体制,却没有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4、苏联解体,为了防止联盟的解体,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联盟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党内一些高级干部对此强烈不满,发动“八一九”事件。大权落入了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手中,苏共产党彻底瓦解。,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发表,独联体成立。苏联完全解体。 12月26日,苏联被宣布正式

9、停止存在。,苏联解体的原因:,1、历史原因: 斯大林体制下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纠正,积累了许多问题和矛盾。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民族高压政策导致的民族分离运动,3、外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2、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苏解体的影响:,结束两极格局,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结束了东西欧对峙,推动欧洲联合趋势。,西方国家原有的凝聚力下降,美欧日矛盾上升,第三世界的战略地位明显下降,推动不少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比较中苏改革分析中国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1、结合本国具体情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中国的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来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3、中国的改革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抵制西方和平演变,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具有明确坚定的指导思想。,4、中国的改革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坚持国家统一的最高原则,5、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