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常见鸟类识别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6547641 上传时间:2018-10-13 格式:PPT 页数:135 大小:6.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泉州常见鸟类识别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泉州常见鸟类识别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泉州常见鸟类识别_第3页
第3页 / 共135页
泉州常见鸟类识别_第4页
第4页 / 共135页
泉州常见鸟类识别_第5页
第5页 / 共1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泉州常见鸟类识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泉州常见鸟类识别(1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泉州常见鸟类识别,鸟类识别应了解的知识,1、鸟类的季节型:留鸟 终年栖息在出生地,没有随季节变化而迁徒的习性,这类鸟叫做留鸟。候鸟 每年随季节变化,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迁居,这类鸟叫做候鸟。候鸟按其在具体地区的迁徒习性,又可分为夏候鸟、冬候鸟和旅鸟。迷鸟 飞离平时的栖息地或偏离正常的迁徒路线,生活在不该出现的地方,这类鸟叫做迷鸟。2、鸟类生态类群(1)走禽:善走,奔走、奔跑速度快。包括:鸵形目、美洲鸵目、鹤鸵目、无翼目、共鸟 形目。(2)游禽:趾具全蹼,满蹼或瓣蹼,善游,尾脂腺发达。包括:潜鸟目、目、鹱形目、企鹅目、 鹈形目、燕形目、鸥形目。(3)涉禽:嘴特长,胫长,涉水。包括:鹳形目、鹤形

2、目、鸻形目。(4)陆禽:嘴短,不等趾足,爪钝。包括:鸡形目、鸽形目。(5)猛禽:嘴强锐而钩曲,脚强大有力,爪锐而弯曲,翅强大善飞。包括:隼形目、鸮形目 (6)攀禽:适于树上攀援活动,不善步行。包括:鹦形目、鹃形目、形目、鼠鸟目、咬鹃目、夜鹰目、佛法僧目、雨燕目。 (7)鸣禽:善鸣啭,巧于营巢。包括:雀形目,识别野鸟应该掌握的技能,识别野鸟时,有些识别的诀窍和方法很值得借鉴。我们要在识鸟实践活动中多多摸索,逐步地掌握,这样才能使识鸟活动有很大的收获。1、识别鸟类六要点 大小与形状体形大小 我们可以先从最熟悉的鸟类开始,例如仔细比较麻雀、白头鹎、家鸽和白鹭四种鸟,掌握它们各自的体形、大小以及相互间

3、的比例关系。以后,每当我们发现一只陌生的鸟,就可以用这四种鸟的体形、大小作基准,看看它比其中什么鸟大,大多少;比其中什么鸟小,小多少,由此加深对陌生鸟的印象。用这种比较鸟类体形大小的方法,较用具体数字测量估计要形象直观。容易记住。嘴的形状 嘴是鸟类的取食器官。嘴的形状如何,不仅生动反映出鸟类会摄取什么样的食物,觅食时取何种行为习性以及栖息在什么环境中等,而且很便于识鸟者辨别。尾的形状 鸟的种类不同,尾羽形状也不同,因而反映在尾的形状上差异很大。尾的作用是平衡身体和调节转向,识鸟者据此可以联想鸟类与某种生活习性的适应关系。脚的形状 鸟类脚的作用是行走、抓猎物和攀树枝等,形形色色的脚直接反映了各种

4、鸟相应的行为和栖息特点。翅的形状 翅是鸟类的飞行器官,宽大的翅适于高空翱翔,短小的翅适于密林空间飞行,各种形状的翅是识别鸟类的重要依据。, 色彩与斑纹每种鸟外观上都有特征性的色彩和斑纹,这给识鸟者辨认带采了便利。鸟类外表比较容易观察到的是脸部、腹部、翼背部、腰尾部的色彩和斑纹,而翼腹部的色彩和斑纹只有在飞翔时才能辨认。 特定行为时的形态鸟类因种类的差异,表现在挺立、休息、爬树、行走、飞翔、游泳时所显示的动作形态颇有特点,识鸟者如能熟悉掌握这些特征,野外活动时只须远远看一下,便能较准确地认出持某种行为的是什么鸟。 鸣叫声野鸟大都性情羞怯,常躲蔽在林叶茂密处,不易见到,但不时可以听到它们优美而富有

5、节奏的鸣叫声,一些夜间才出来活动的鸟类,如夜鹭、夜莺,也只有凭其叫声才得知它们的存在。此外,许多长相近似的鸟类,听其叫声能够准确加以分辨。因此,根据鸣叫声辨别鸟类,是识鸟的重要途径之一。事实上在野外观察鸟类时,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这就是耳朵所听到的鸟种往往比眼睛看到的要多。因此建议识鸟者除了尽量用眼睛仔细观察外,应该凭籍各种鸟类的特征性鸣叫声辅助识鸟。具体做法是,先认定记住一种鸣叫声,然后想方设法去发现认识这种鸟,这样积少成多,通过鸣叫声识别更多的鸟。 栖息场所每一种鸟都有自己特殊的栖息环境,这是永恒的自然规律。属于高山针叶林带的鸟类,不可能出现在平地草原;栖息在山泉溪间的鸟类,也绝对不会出现

6、在河口海岸。所以记住有关鸟类的栖息环境,也是便于识鸟的一种方法。如果你大体知道了某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如地形、植被等;通常便能预测到该地区可能会观察到什么鸟。 出现时间除了留鸟以外,在各个具体地方,每种候鸟都有自己特定出现的时间。所以,如果预先已了解各种鸟在某地会在什么时候出现,既有助于辨别鸟类,又可引导我们在何季、何时观测到某种鸟。以上介绍的是辨别鸟类的六个要点。需要指出,这些只是最基本的识鸟方法,仅仅作为我们的入门指导。初次接触的应尽可能全面地掌握这些要点,然后在实践中努力加以运用,并不断体会和充实这些要点。相信随着大家实践经验的增多,将会总结出更加完善、有效的要点。,林鸟分类各论,林鸟包

7、括陆禽类、猛禽类、攀禽类、鸣禽类四大生态类群。共含12个目:鸡形目、鸽形目;隼形目、鸮形目、鹦形目、鹃形目、形目、咬鹃目、夜鹰目、佛法僧目、雨燕目、雀形目。,一、隼形目,形态特征:肉食性猛禽,嘴基部通常被蜡膜或须状羽,蜡膜裸出。嘴爪强大弯曲,通常3趾向前,1趾向后,呈不等趾足。趾端钩爪锐利,鹗外趾能反转。雌鸟体型较雄鸟稍大。 生活习性:栖息环境多样,白昼活动。鹰、雕能在高空持久盘旋和翱翔,隼能灵活而急速地追猎飞着的鸟类;多数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一般成对生活。在中国,隼形目猛禽多为候鸟。隼形目鸟类寿命较长,小型种类能活1525年,金雕能活80年。 分布:隼形目的鸟在世界上分布广泛,世界各地都有分布

8、。全球共4科,中国59种。福建省分布有2科39种。,1、鹰科,上嘴无齿突而具有弧状垂(圆垂突),个别具有双齿突。翼宽圆而钝,善于在高空持久盘旋翱翔,不如隼科飞行迅速。全世界218种,我国47种。福建分布33种 。 鹰科是一个成员非常复杂的科,我们所熟悉的猛禽如鹰、雕、鹞、鵟和兀鹫都是鹰科的成员。鹰科的鸟类一般都俗称为鹰。有时将体型较大的称为“雕”,体型较小的称为“鹞子”。,(1)黑翅鸢:白、灰及黑色鸢。特征为黑色的肩部斑块,长的初级飞羽。成鸟:头顶、背、翼覆羽及尾基部灰色,脸、颈及下体白色。唯一一种振羽停于空中寻找猎物的白色鹰类。,普通鵟:体型略大(55厘米)的红褐色鵟。上体深红褐色;栗色的髭

9、纹显著;下体具棕色纵纹。初级飞羽基部具特征性白色块斑。飞行时常停在空中振羽。,鹗:中等体型(55厘米)的褐、黑及白色鹰。头及下体白色,特征为具黑色贯眼纹。深色的短冠羽可竖立。,2、隼科,体型为中小型,上喙先端两侧具单齿突,下喙对应处有缺刻。翼形尖长,飞行快速,善于在飞行中追捕猎物;多数种具有明显的髭纹。 大多数栖息于开阔地或疏林地区,而避开大片稠密的森林。食物大多是中小型鸟类及啮齿类动物等。广布全球,共58种。我国2属12种,大多为候鸟。福建分布6种。,(1)(白腿)小隼:体型微小(15厘米)的黑白色隼。上体黑色,下体白色,脸侧及耳覆羽黑色,耳覆羽周围具白色线条或块斑。,(2)红隼:赤褐色隼。

10、雄鸟头顶及颈背灰色,尾蓝灰无横斑,上体赤褐略具黑色横斑,背上具点斑。尾呈圆形,具髭纹。停栖在柱子或枯树上。,二、鸡形目,形态特征:一般与家鸡相似。喙短粗壮略拱曲;脚的三趾在前,大趾在后,雄鸟跗跖一般有距,有的种类雌性也有。尾很短,但雉类的鸟尾羽发达,有些种类有特别延长的中央尾羽。雄性羽毛多彩而艳丽,雌性羽色黯淡。有些雉类的头胸部有肉垂,发情期时会充血、充气。 生活习性:该目鸟类大多数为陆栖,而且是留鸟,主要取食植物,兼吃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唯角雉营巢于树上。雏鸟为早成性。有些雉类的 地理分布:鸡形目在除南极洲外的各大洲都有分布,都是陆栖鸟类,并多为留鸟。本目276种,分3科,我国有雉科1科,包括

11、2个亚科58种。福建省只有雉科1科10种。,3、雉科,头常有裸区或肉垂、肉冠。鼻孔裸出,有的种类有蜡膜(如雪鸡属),跗跖裸出,雄鸟足常有距1枚,但有的两性都有距如白鹇。,雉鸡:又叫环颈雉,俗称山鸡、野鸡,雄鸟头部具黑色光泽,有显眼的耳羽簇,宽大的眼周裸皮鲜红色。有些亚种有白色颈圈。身体披金挂彩,满身点缀着发光羽毛,从墨绿色至铜色至金色;两翼灰色,尾长而尖,褐色并带黑色横纹。,白鹇:尾长而白,背白,头顶黑,长冠羽黑色,中央尾羽纯白,背及其余尾羽白色带黑斑和细纹,下体黑色,脸颊裸皮鲜红色。,黄腹角雉:雄鸟浓棕色,上体具皮黄色大点斑,下体草黄。头黑,前领及颈侧斑块猩红;眼后具金色条纹,脸颊裸皮、喉垂

12、及肉质角橘黄,喉垂膨胀时呈艳丽的蓝色和红色。雌鸟小,下体杂灰色,带白色矛状细纹,外缘黑。,灰胸竹鸡:特征为额、眉线及颈项蓝灰色,与脸、喉及上胸的棕色成对比。上背、胸侧及两胁有月牙形的大块褐斑。飞行翼下有两块白斑。雄雌同色。,三、鸽形目,形态特征:头小,嘴短细或甚短,嘴基被以蜡膜,嘴端膨大而具角质(沙鸡除外);颈和脚均较短,胫全被羽。尾发达,尾脂腺裸出或退化。 生活习性:沙鸡类栖息在沙漠、荒原地区,鸠鸽类栖息于多树或多岩石的山区和农村。在岩缝、峭壁或树木枝条上营巢。食物多是杂草种子、农作物种子和各类植物果实。 地理分布:广布于除两极外的世界各地。我国有2科:沙鸡科,世界有2属16种,中国有2属3

13、种。鸠鸽科,世界有40属280种,中国有8属31种。福建省仅分布鸠鸽科1科6种。,4、鸠鸽科,嘴较细弱,嘴基被软膜,鼻孔开在软膜上,有鼻沟。跗跖前缘被盾鳞,四趾在同一平面上,体无绒毛。 鸠鸽类几乎遍布于全球,植食性为主,繁殖期成对生活,营巢于树上岩隙或建筑物上。雏鸟为晚成鸟。本科302种,我国分布31种。,山斑鸠:颈侧有带明显黑白色条纹的块状斑,朱颈斑鸠:明显特征为颈侧满是白点的黑色块斑,火斑鸠:体小(23厘米)的酒红色斑鸠。特征为颈部的黑色半领圈前端白色。雄鸟头部偏灰,下体偏粉,翼覆羽棕黄。初级飞羽近黑,青灰色的尾羽羽缘及外侧尾端白色。雌鸟色较浅且暗,头暗棕色,体羽红色较少。,四、鹦形目,形

14、态特征:鹦鹉是典型的攀禽,嘴短厚,上嘴向下钩曲而覆盖向下嘴。鹦鹉的嘴强劲有力,上嘴可上下左右活动,对趾型足,爪尖锐弯曲,适合攀树。 地理分布:鹦鹉主要是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羽色鲜艳的食果鸟类,在世界各地的热带地区都有分布。鹦鹉在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种类最多,在非洲和亚洲种类要少得多。本目共3科342种我国1科6种,福建省仅1种红领绿鹦鹉(Psittacula krameri)。,红领绿鹦鹉Psittacula krameri:中等体型(38厘米)而尾长的绿色鹦鹉。嘴红色;尾蓝色,端黄;雄鸟头绿,枕偏蓝,狭窄的颊纹延至颈侧狭窄的粉色领圈之上。雌鸟整个头均为绿色。,五、鹃形目,形态特征:为中小型攀禽。

15、尾长多超过体长之半。嘴微向下曲,但不具钩。足呈对趾型。 生活习性:大多为森林鸟类,树栖性,独居而不结群。杜鹃的生物学特性是巢寄生,产卵于其它鸟的巢中,靠其它鸟代为孵卵育雏。 地理分布:鹃形目世界性分布,有3科,约有150种。杜鹃科有36属132种,我国仅有杜鹃科1科7属17种。福建省分布有1科12种。,褐翅鸦鹃:大毛鸡、红毛鸡、黄蜂、毛鸡,体大(52厘米)而尾长的鸦鹃。体羽全黑,仅上背、翼及翼覆羽为纯栗红色。一连串深沉的boop声,开始时慢,渐升速而降调;复又音调上升,速度下降至一长连串音高相等的或缩短的四声boop叫声。,小鸦鹃:小黄蜂、小毛鸡,体略大(42厘米)的棕色和黑色鸦鹃。尾长,似褐

16、翅鸦鹃但体型较小,色彩暗淡,色泽显污浊。上背及两翼的栗色较浅且现黑色。亚成鸟具褐色条纹。中间色型的体羽常见。,大杜鹃 :中等体型(32厘米)的杜鹃。上体灰色,尾偏黑色,腹部近白而具黑色横斑。大杜鹃与四声杜鹃区别在于:四声杜鹃胸腹部的黑色横斑纹较粗。响亮清晰的标准型“布谷”声,故又称布谷鸟,通常只在繁殖地才能听到。,六、鸮形目,形态特征:为夜行性猛禽。本目鸟类头宽大,颈短,但转动灵活。喙坚强而钩曲。嘴基蜡膜为硬须掩盖。眼周围硬羽呈放射状排列,形成面盘。外趾能向后反转。爪强锐而弯曲。 生活习性:本目鸟类大多栖息于树上。昼伏夜出,白天隐匿于树丛岩穴或屋檐中不易见到,一贯夜行的种类,一旦在白天活动,常飞行颠簸不定有如醉酒。 本目共2科,我国均有。草鸮科世界有10种,中国有3种;鸱鸮科世界有126种,中国有24种,如雕鸮、鸺鹠、长耳鸮等。中国鸮形目的所有种,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7、草鸮科,头骨狭长,宽不及长的2/3,面盘完整,跗跖被羽,趾稀疏被须状羽。本科12种,我国2属3种。福建分布仅草鸮1种。,草鸮Tyto capensis:面庞心形。脸及胸部的皮黄色色彩甚深,上体深褐。全身多具点斑、杂斑或蠕虫状细纹如仓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