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景物形象_ppt课件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6539810 上传时间:2018-10-13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0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_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_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_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_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_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_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景物形象_ppt课件(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1正确说出诗歌中意象的内涵。 2归纳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学习目标,景物形象,也就是诗人的感情载体,也就是情中景。,什么是诗歌的景象?,意象:寄寓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例:月、柳) 意境:由意象组合起来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能使读者通过联想和想像,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考点阐释,高考常见题型,1、诗人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2、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意象?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

2、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问: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什么景色?,答案:全诗运用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结合的手法。通过描写繁花满枝、粉蝶起舞、黄莺啼叫等景色,描绘了春暖花开、花香鸟语的美好景象。,景物描写的角度(方法):时空远近、俯仰、早晚、四季等感官嗅觉 、触觉 、 听觉、 味觉、 视觉 动静动态、静态、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虚实虚写 、实写、 虚实相生、化虚为实色彩色彩鲜明、色彩斑斓、色彩暗淡 修辞比喻、拟人 、夸张、对偶 、用典 等,典型例题 :绝 句 杜 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读唐诗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

3、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在繁忙的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充满生机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的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概括景象特点,描摹图景,剖析作者思想,【答题步骤】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图景)。考生应抓住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

4、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范式】描图景点氛围析感情 (景境情) 【答题套路】这首诗描绘了( )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本诗用的意象,渲染了的氛围,表现了诗人的感情。,分析意境特点时的常用术语(一般为四字短语) 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条凄寂、宁谧寂静、淡雅朦胧、高远深邃、繁华热闹、清冷幽静、孤寂衰败、寥廓旷远、缠绵婉转,例题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声音清越)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5、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6分),【解析】解答分析古诗意境试题采用“描点析”三步法。 【答案】 (步骤一)本诗通过写半夜,四野万籁无声,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泉水轻声作响,山中的鸟儿不时传来一声鸣叫的画面, (步骤二)营造出月下西园凄清寂静(宁谧孤寂)的氛围(意境),(步骤三)抒发了自己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寂寞郁悒的情怀。,实战演练,(2014广东卷)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怨 送 别清万树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

6、】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前四句描写了一幅缠绵婉恻又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春水渺茫,行舟远去,愁云惨淡,小舟渐行渐远,最后惟见比沙鸥还小的点点白帆。(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作者以景衬情、含蓄蕴藉地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韵味十足。,(2014新课标卷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无名氏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

7、劫迟。 注作者一作秦观。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劫:围棋术语。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这样来问:诗中开头或末尾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可以从这写方面来考虑:,1)点明诗歌的基本信息,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季节人物等。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直接照应题目,点明时间“傍晚”地点“空山”季节“秋天”;再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就点明了人物“我和客人”事情“送别

8、”时间“晚上”地点“江边”。 2)衬托人物性格。比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就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的高超琴技从而使听众都沉浸在美妙的琵琶声中以及琵琶女内心的凄凉。 3)营造一种氛围和意境,奠定情感基调。比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开头两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就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冷阴森的氛围。4)表达人物心情。,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 人生的坎坷 顺利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折柳: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9、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之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松:傲霜斗雪 孤直耐寒,花草类,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人面桃花相映红) 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竞夸天下无双绝,独占人间第一香 皮日休牡丹),芳草: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的高洁的品格,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例: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

10、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梅:隐逸 高洁 脱俗 芭蕉: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梅子:以梅子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例:依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点绛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 例:自从南浦别,愁见了丁香。 唐 牛峤感思多 莲:爱的表达;高洁 菊花:坚强的品格 清高的气质,动物类,猿猴:哀伤 凄厉(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 鸿鹄:理想 追求 鱼:自由 惬意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哀伤 衰败荒凉之兆(枯藤老树昏鸦),(疲)马:奔腾 追求 漂泊 沙鸥:飘零 伤感 鸟:象征自由 (孤)雁:思想怀亲之情 羁旅伤感 寒蝉:高洁悲凉 鸳

11、鸯:指恩爱的夫妇 例: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唐 卢照邻长安古意,风、霜、雨、雪、水、云类,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 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 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变 小雨:春景 希望生机 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霜: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暴雨:残酷 热情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 东风:春天 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云:游子 漂泊 以浮云比

12、喻在外漂泊的游子(例: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鉴赏诗歌的形象总结,是人、物、 景 问形象、意象、意境、图画,什么形象,形象的基本特征,形象的意义,物象特点,内在品格,情与志,景象(意境)特点,描摹图景,剖析作者思想,人 物,事 物,景 物,答,作业: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蜀相 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步骤一)全诗选取了游览诸葛亮祠堂时所见之景:柏树,碧草,黄鹂,描绘一幅祠堂中幽静,寂寞的图景。 (步骤二)营造了一种幽静肃穆的意境。 (步骤三)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追念悼惜之情,表达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