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530902 上传时间:2018-10-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说课稿(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小学数学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说说 课稿课稿一、设计理念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体验具有以下特点:1、体验是对学习个体的重视。包括个体的各种生活经验、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因为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经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更是使学生整个精神世界发生变化的过程。2、体验是学习个体在数学活动中的行为、认知与情感的整体参与。数学课堂上的行为

2、具体表现为:看一看、摸一 摸、摆一摆、拆一拆、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各种形式的感官活动。体验除了感官活动,还需要猜想、类比、分析、验证、归纳、推理等各种思维活动又一次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首尾呼应,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3、体验中的数学活动包括合作与交流。这是因为数学建构活动有其社会性质,也就是说, “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 ,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与分享,才能达到共同建构的目的。二、设计

3、思路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学习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尤为重要。本节课开始由激动人心的奥运比赛录像引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更激起了他们的探索新知的欲望。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以及其它立体图形做好铺垫。教材先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模型

4、,归纳长方体的特征,接着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练一练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由浅入深,通过看立体图、实际测量、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进一步巩固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形成空间观念。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观察、讨论、分类、制作等实践活动,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顶点、面的特点,初步学会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2、培养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学会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长方体的特征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本节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

5、作发现,体验成功,和谐发展”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让学生眼、手、脑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通过观察、测量、制作等活动,从具体到抽象,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促进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多向交流和共同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同时,引导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愉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主动探索的创新意识。重生活经验,让学生的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数学。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因此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

6、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为此,我让学生课前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立体实物若干个(如火柴盒、乒乓球、牙膏盒、茶叶罐、魔方、墨水盒等),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展开教学,即从分类中引入;在观察讨论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在制作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点;在设计填写学习报告单中深化;课外延伸。三、教学过程(一)从分类中引入1、今天大家都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物体,请以 4 人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带来的立体都放在一起,然后分一分类。小组汇报。要求:你们是怎样分类的?标准是什么?2、指以长方体与非长方体为标准的组:请大家和他们组一样,把所有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挑出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

7、体(出示课题)。把另一堆放在一边。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里学生分自己带来的物体,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在分类时,有的按制作材料不同分类;有的按形状不同分类;有的按大小分类;有的按颜色分类课中让学生知道数学课研究的是形状、大小,颜色和材料不是数学课研究的对象。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我们的数学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二)在观察讨论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1、你是怎么知道它是长方体的?任意拿起一个长方体,观察一下,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讨论特点,并说明你怎么证明?汇报:长方体有 6 个面,6 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大小相等。例如证明相对的面大小相等:(学

8、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1)可以通过度量长和宽算出面积。(2)可以把一个面用剪刀剪下来与相对的面去比。(3)也可以把一个面描在纸上,再用相对的面去比。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里,让学生观察长方体面的特点后,验证自己的观察。验证的方法是开放的,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验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2、在你们的长方体中,有没有特殊的类型。学生汇报:(1)有一个长方体的 6 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大小相等。这一类(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方体或立方体)是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并让学生画集合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2)

9、有一个长方体有 2 个面是正方形,4 个面是长方形,而且 2 个正方形大小相等,4 个长方形大小也相等。再让学生猜想一下,有没有一个长方体只有 4 个面是正方形? 从一般的长方体到特殊的长方体,理解正方体是长方体的特殊情况。通过猜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三)在制作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点1、自学课本 1-2 页了解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宽、高。2、用小圆球(顶点)和 4 种不同长度(分别以A,B,C,D 表示)的小棒(棱),制作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如下图)。3、出示小组合作制作要求:小学生天真烂漫,爱说爱动。合作学

10、习首先满足了他们“说”的需要,在同一时间里,每个小组都有人在说,课堂成了说的海洋。学生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感到自由、轻松,乐于大胆讨论、质疑,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注意倾听,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创造力有明显的作用。(1)每组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立方体;(2)制作前先小组讨论填好领料单;领 料 单依据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以及儿童的心理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 1 分=60 秒。在生活情境中体验一秒及几秒持续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1、,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模 型 顶 点(小圆球) 棱(小棒)A B C D长方体 个 条 条 条 条立主体 个 条 条 条 条(3)按领料单领取材料;(4)制作完成后,讨论棱和顶点有什么特点。如果材料不够或有多余,请说明为什么?4、小组活动。5、汇报:长方体是怎么领料的?顶点有什么特点?棱有什么特点?正方体怎么领料?顶点和棱各有什么特点? 通过观察讨论领料制作汇报等一系例活动,让学生体验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理解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的特点。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为学生

12、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四)在设计填写学生报告单中深化请大家自己设计一张学习的报告单来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模仿老师的学习报告单来设计填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 立方体面棱顶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课堂小结用实验报告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的报告单,并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填写,在填写报告中深化理解知识和反省自已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时间单位?根据生活实际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你会用吗?敢不敢接受挑战,去闯闯关?(五)课外延伸1、找

13、一个火柴盒和魔方,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宽、高。2、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课外实践操作,重在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建立空间观念,把数学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2)课件展示全整的二种变化过程,引导总结 3 块饼的 14 实际上是一块饼的 34 ,列出完整的算式,并用分数来表示具体的结果。本课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动手实践,有独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猜想,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想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力求让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 ,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