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求平均数》说课稿范文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530896 上传时间:2018-10-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求平均数》说课稿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求平均数》说课稿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求平均数》说课稿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求平均数》说课稿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求平均数》说课稿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求平均数》说课稿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求平均数》说课稿范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求平均数求平均数说课稿范文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平均数” 。2、教材分析: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的方法。3、教学重难点: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

2、,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 1 小格就是 1 毫米,10 厘米就是1 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所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4、教学目标:基于

3、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为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二、

4、说教法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而现行教材中应用题往往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 ,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三、说学法在学法指导上,我努力营造平等、民主、

5、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课一开始,我用多媒体出示这样的情景:“星期天,三个好伙伴一起去钓鱼。他们分别钓了 6 条、11 条、4 条。请你想个办法,使他们的鱼同样多。 ” 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

6、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火柴棒,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摆出结果,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反思刚才的操作过程,概括出“移多补少”的方法。再用多媒体继续演示 “又来了一个同学,他钓了 11 条” ,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移”的过程并交流。我们知道“平均数”与“平均分”是不同的概念。因为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平均数却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因而在教学时,我并未让学生进行操作,而是通过让学生在交流与想象中感受“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为随后的深化作好预设。学生的认识刚刚获得平衡,我又用多媒体巧妙设置冲突:“又来了四个同学,分别钓

7、了 10 条、7 条、9 条、8 条”,仍旧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学生觉得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太麻烦了,该怎么办呢?迫使他们自觉突破思维定势,换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获得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即“先合并再平分” ,并要求列式计算,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数学化”的过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问题有着实际的意义。请参考更多小学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统计小学数学说课稿锐角和钝角小学数学说课稿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小学数学说课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最新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直角的初步认识 最后,让学生为操作后得到的结果“7”起个名字,从而引出“平均数”及其含义。(二)联系生活,提出问题在学生初

8、步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后,我又联系学生熟悉的“买半票”引出身高的话题,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身高,随意抽取几位作比较。接着,我又请第一排和最后一排同学起立,比较身高并说说你是怎么比的。学生会觉得这个问题太容易了,因为坐在最后的同学往往个子比较高。我又请第 3 小组和第 4 小组同学起立,再进行比较,学生发现高矮不一,不好比,想到把每人的身高加起来再比,又发现两组人数不一样,还是无法比较。学生悬念顿生,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我抓住时机设疑:“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准确地比较出这两组同学哪组更高一些?”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总结出最佳方法是通过求他们的平均身高来比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9、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为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明确了方向,使学生进入 “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明确了探究方向即求每一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后,我便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要求每一小组的平均身高,要作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让学生懂得要先收集每个同学的身高才能计算。源于学生身边真实的数学问题,正好激发了学生开展研究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进行合作,以取得小组竞赛的胜利。在音乐声中,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开始了活动。允许学生离开座位,独立收集小组内每个同学的身高填入统计表中,计算出平均身高,然后在组内交流计算方法,统一结果,由组长填入汇总表中。这儿,教师充分发

10、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他们在开放的活动空间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只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他们的活动中,和他们平等相处,热心帮助他们处理突发事件,并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在投影仪上展示交流各种计算方法,一一加以肯定,鼓励简便算法,并总结基本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紧接着激发学生思考:“第 1 小组的平均身高为138 厘米,所以他们组每个同学的身高一定是 138 厘米。对吗?” 通过辨析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比较第 3 小组和第 4 小组哪组更高,使学生体验用自己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成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挖掘表格中隐藏的信息,交流体会

11、,提出新的问题“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让学生估算,再通过笔算验证,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知道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后,我又顺势出示全国四年级小学生 10 年前和现在的平均身高统计表,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比较,教育学生要积极锻炼,并且珍惜幸福的生活!(四)实践运用,体验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其价值及魅力。在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后,我又引入了以下现实情境:1、小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 140 厘米,所以他的身高一定是 140 厘米。对吗?2、上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 140 厘米,小强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 137 厘米,可以说小明一定比小强高吗

12、?3、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 130 厘米,小明身高 140 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4、老师发现我们家第二季度用电情况是这样的(投影电费单),你能用刚才学到的本领,帮我预测一下我家这个月的用电情况,好吗?你为什么这么认为?通过情境的辨析,问题的解决,既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体会到“求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用途广泛,我又让学生自由交流生活中所见到过的平均数,再通过报刊新闻开扩学生的视野,体会平均数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用途。(五)评价总结,拓展延伸课末,我让学生

13、当评委给这节课打分,当学生为最后得分争论不休时,及时设疑:“以谁的分数为标准呢?什么分数是最公正的?”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看似随意一笔,却足见教师的匠心。通过“给教师打分”及平均分的计算,既强化了本课的新知,再现了“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使老师得到真实的信息反馈,同时还为随后的课堂小结作了巧妙的预设,可谓“一举三得” 。最后,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打算如何运用。让学生自我评价,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对课堂的拓展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新型玻璃是四年级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分别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

14、璃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请参考更多小学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统计小学数学说课稿锐角和钝角师:除了你们说的这些,新疆还有很多我们不了解的丰富资源,让我们一起听听这首歌,让它来告诉我们新疆还有哪些令人向往之处。(师生听赏歌曲)在听赏的同时,学生用竹竿碰地发出的声音模仿马蹄声,体验坐马车的滋味,想象自己正在新疆骑马观光。最后,学生说出歌曲情绪,并根据歌曲内容说出新疆的好。(2)必须画出流程图 (3)和同学们分享你的经验。这样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小学数学说课稿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案,选出你们觉得最适合这件衣服漂亮的配法,将纽扣粘在真正的样品上。完成的小组,就一来将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吧!小学数学说课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最新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直角的初步认识 看图:小熊一家宁愿住山洞也不砍树造房子。他们这种做法受到小动物们的赞扬,你瞧,他们在干什么?(课件展示插图 5)生观察后说图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