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演革与渊源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529888 上传时间:2018-10-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联的演革与渊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联的演革与渊源对联的演革与渊源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 ,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11 年辛

2、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 1 月1 日为“元旦” ,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三天后,后羿外去打猎,蓬蒙假装生病没去。待后羿走后不久,篷蒙手持宝剑闯入后院,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篷蒙的对手,就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由于嫦娥牵挂丈夫,便飞落到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神仙。出自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之后。汉代,匈奴休屠王的儿子 叫日,在汉武帝时,归顺于汉室。由于他曾铸铜人像(又称金人)以祭天,遂被赐姓“金”氏,称金日,从此他的子孙就统统姓了金。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例如, 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老子中有“有无

3、相生,难易相成。” 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周恩来请两人进到屋里,朱德心中还有点不信,共产党的负责人怎么这么年青啊。当时,周恩来也就 20 来岁,眉清目秀,很精神的样子。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等等,对联做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从律诗中分化出来的。这是现代对联的来源之一。对联的另一个来源是集句。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词句按照一定意义集在一起,恰成对偶,也可形

4、成很好的对联。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安石曾摘“鸟鸣山更幽”对古人诗句“风定花犹落” 。这样,比原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妙,因为后者上下句只有一层意思,而前者上句是静中有动,下句则动中有静。对联的来源之三是文人的专意创作。一般认为,后蜀孟昶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春联,是传世的第一副对联。(此“中国第一联”或可作为一种提法,而不能就此论定。例如唐太宗就曾题书藏晋词一联语:“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 。)对联的发展、形成有其漫长的演变过程和民间性等,并不能确认哪是真正的首联。北宋末宣和年间,有人把四川眉山诗人唐庚的名句“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用来作门联,这是日常用对联榜门的一个先例。

5、南宋的杨邦 V 在金军攻破建康,威武不屈,咬破手指,用鲜血在衣襟上写下十个大字:“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朱熹筑沧州精舍,曾自书一联:“佩韦遵考训,晦木谨师传。 ”联中上下首字“急” 、 “乱”均为形容词,第二字“水” 、“云”均为天文名词,第三字“与” 、 “随”均为动词,第四字“天” 、 “日”为天文名词,第五字“争” 、 “共”均为副词,第六字“入” 、 “沉”二字均为动词,第七字“海” 、“山”均为地理名词。对仗也是极工的。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

6、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明清两代,对联的发展达到全盛,主要表现在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类对联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家家户户以至各行各业都有了挂贴对联的习惯。寺庙道观、风景名胜地点,用它做楹联;日常交际中,人们用它祝寿、庆婚、哀挽、题赠;文人学士用它写景咏物,言志抒怀。“草船借箭”的故事来自三国演义,诸葛亮凭借对天气的准确预测“借”到了 10 万支箭。这个故事用来形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当然未尝不可,但是就中国古代的天气预报水平来说,孔明应当并无精准预测 3 日内有大雾的能力。因为即便在当今的科技水平下,预测 3 日内的雾都有很大难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