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海燕》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514484 上传时间:2018-10-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海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中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海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中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海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中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海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中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海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海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海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八年级语文说课稿初中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海燕海燕 苏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第 19 课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记叙“我”深夜驱车回 家途中,不小心撞断了路边小红车的反光镜后,主动留下 写有自己姓名、电话的纸条,后来,双方通过电话使事情 得到圆满解决,说明了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一、说教材: 强调小大之辨,一方面强调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 说明以小及大的困年,另一方面,也反映庄子认识世间事 物时,并不能完全地“无己” ,他是肯定事物有差别的。文 字间充满了对鲲鹏的热爱和对蜩与学鸠的鄙夷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海燕是语文版八年级(下)第 一单元中的一篇文章。在七年级上学期,

2、已经打仗和学习过 叙事、记人和写景等三种范例的记叙文,八年级(下)第一单 位的四篇文章均属于状物类记叙文,与八年级(上)学习过的 另三种范例的记叙文配合组成比力完备的记叙文体系。 海 燕在本单位中被摆设在第 2 课。我小我私家以为,海燕 在形貌上比石榴更细致,在情绪表达上比白鹅更深 刻,在写法上比鹤群更“范例”,因此可以说,海燕 是本单位意蕴最富厚的一篇文章,是造就门生探究性阅读本 领的好课本,是一篇值得细致阅读、咀嚼和鉴戒的佳构文章。 2、课本的配景和重要内容海燕写于 1927 年。其 时百姓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 人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作者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

3、于 5 月 21 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途中见到海燕,引发 绵绵乡思, 写成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文章就是通过 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 达了他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 3、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语文课程标准 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因此,结合课文内容,确定本课 教学目标如下:(1)认知目标: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 会作者的思乡之情。(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状 物)的表现手法。(3)情感目标:品味语言,通过朗读来体会 并再现文中的优美意境。需要说明的是,依据“三个维度” 设

4、计的这三个目标,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 中,三个目标是互相融合的,只是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 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根据七年级学生认知 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散文阅读的基础,结合本文的特点, 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重点:引导学生理解 “乡愁”的内蕴。难点:感受本文的语言美,理解作者深刻 的情感。 二、说学情: 让学生从学具中拿出矩形纸片,按大屏幕的要求完成 剪纸,并向大家展示,所得到的是什么图形?剪下的是什么 图形?这时我鼓励学生由剪纸过程说说什么样的梯形是等腰 梯形, 什么样的梯形是直角梯形,结合课件的动画效果给

5、 出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的定义。 本人所任教班级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后, 师生双方的配合较为融洽,学生们已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 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 厚意蕴的散文,学习时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 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但大部分学生已养成根据教师 的引导进行深入思考的习惯。因此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 多阅读,重视引导学生多运用探究的方法去理解本文的内涵。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 引导者。 ”课堂教学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因此,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 法来激发学生的兴

6、趣,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对课文基本内 容的理解,可采用问答法;对作者深刻感情的把握,可采用讨 论法、分析法;对本文语言的品味,可采用点拨法和讨论法。 (2)学法: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还是要落 到学生身上,因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 “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要重视引导 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因此,学生课堂 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学生在学习这 篇课文时要反复朗读和默读,理清作品的思路,领会文章的 内涵,并对其表现手法有意识地加以学习和运用。因此在课 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 仿写法等学习方法。

7、 四、说教学过程 教材第一单元的“单元说明”中指出,在学习状物类记 叙文时,“要把握作者笔下的事物的特征,并由此体会作者 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同时要学习作者观察、描摹事物的方法 和优美生动的语言。 ”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采取的是 “整体感知品味赏析拓展延伸”的教学思路,安排 两课时来完成教学。 (一)第一步整体感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 可以说,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几乎是所有的课文学习的一个 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个重要前提。 本课的“整体感知”环节侧重于理清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作 者的主要感情。主要教学步骤如下 1、课前

8、安排预习,通读全文,疏通字词。(设计意图: 在课堂学习之前,初步感知文本,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而字 词的掌握和积累则为文本的学习扫除基本障碍。) 2、简介写作背景和作者。(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 文章的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推 测作者的写作意图。) 3、听读课文,明确文中描写的对象,找出表现其活动背 景以及表现它们各自的外形、飞翔和憩息状态的词句。(设 计意图:这是“整体感知”部分的重要环节,目的是引导学 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特征,进一步体会作者 的写作意图。)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激情导入,课件导 入,图片导入,分析题眼,质疑课题,实物观察等方式

9、, 课前搜集资料) 4、讨论概括两种小燕子的异同点,理解作者把海上小 燕子“误认”是故乡小燕子的原因。(设计意图:让学生认 识到联想的基础是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深入理解文中小燕子 的形象意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乡愁”完成教学目 标一并突破重点。) 这道题有一定的挑战性,怎样才能得到一个最大的正 方形呢?我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的哪条边可以当作正方形的 边? (二)第二步品味赏析。 海燕是一篇散文,对于 这类文学作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作品中感人的情 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 言”,只有整体的感知,还不足以体味文章所特有的内涵和 意蕴。本课的“品味赏析”环节侧重于文章中

10、对小燕子的 生动、细腻、传神的刻画,并简单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 主要教学步骤如下: 1、分别默读前后两部分,深入探讨这两部分在描写对 象的特征、活动背景以及作者情感的抒发等方面的具体写 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状物应该抓住事物的特征来 写,并把所写事物的特点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为以 后的写作实践打好基础。) 2、讨论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写法特点。(设计意图:这 一内容重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弄清故乡的小燕 子、海上的小燕子与作者的“乡愁”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 掌握解读这类文章的一般方法完成教学目标二。) 3、品读第 1 段和第 8 段的语句,并以此带动对全文优 美生动语句的品

11、析。(课外背诵第 1 段和第 8 段)(设计意图: 本文的语言极有特色,不仅描写生动、传神,而且与作者所 要表达的感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品味其中的语言,有助于 提高学生鉴赏文学语言的能力,积累文学语言,得到审美的 乐趣完成教学目标三并突破难点。) 4、教师从内容和写法上对全文进行简要小结。(设计 意图:通过教师小结,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和写作方法,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总体印象和理解。) (三)第三步拓展延伸。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语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 文课程标准)。这种“实践能力”,不仅应该包括课内知 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还应该包括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12、本课 的“拓展延伸”环节侧重于同题文章的比较阅读,并将咏物 抒情这种表现手法的知识理解转化为状物类记叙文的写作 实践能力。主要教学步骤如下: 1、将本文与高尔基的海燕进行比较阅读,从海燕 的特点、生活环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方法等方面来 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同一 事物,在不同作者的笔下,会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方法,表达 了不同的情感,以此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迁移能力。) 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通过互评将规律补充完整的 同时,教师适时引导:“想计算每个点阵中有多少个点子 该怎么办呢?” “如果每个点阵中点的个数再多一些,该怎 样快速求出点阵中点的个数呢?” 2、搜集课内

13、外有关“乡愁”的诗句。(设计意图:作 为课外作业布置。一方面加深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另一方面 锻炼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材料的能力。) 3、模仿石榴或海燕,写一篇状物短文。(设计 意图:作为课外作业布置。本单元的写作训练是“写一篇 状物的文章”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把学生知识的学习 转化为写作实践的能力。) 对课文阅读理解不透,有囫囵吞枣现象。以本文为载 体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多角度分析总结概括上欠缺较 多。 (四)教学效果预测: 要是以三个讲授目的来权衡讲授结果的话,前两个目的 以七年级门生的学习程度和本领而言,是可以到达的(后期 的单位检测和写作训练也证明这两个目的完成得较好);第 三个目的对七年级门生来说,有肯定的难度,但这个目的是 贯串初中三年的学习历程的,我小我私家以为,在本课学习 中,门生可以大概有所感悟即可以为是完成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