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城市道路网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6491304 上传时间:2018-10-13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5.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章-城市道路网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第7章-城市道路网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第7章-城市道路网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第7章-城市道路网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第7章-城市道路网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7章-城市道路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章-城市道路网(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7章 城市道路网,将主要介绍城市道路分类、路网规划要求、指标、布局规划等内容。,7.1 概 述 7.1.1 城市道路分类,我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将城市道路分为四类:,快速路主干道次干路支路,(1) 快速路 车速60-80km/h,规划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和长度超过30km的带形城市应设置快速路。 快速路上的机动车道两侧不应设置非机动车道。 机动车道应设置中央隔离带; 与快速路交汇的道路数量应严格控制。 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公共建筑出入口。 快速路穿过人流集中的地区,应设置人行天桥或地道。,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的

2、交通服务。,7.1.1 城市道路分类,(2) 主干路,连接城市各主要功能分区,以交通功能为主。,两侧不宜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出人口。平面交叉口间距以8001200米为宜。自行车交通量大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以减少干扰。主干路上不应占道机动车停车。机动车道两侧应考虑港湾式公交站点。,7.1.1 城市道路分类,(3) 次干路 30-50km/h,城市各组团内部主要干道。,两侧可设吸取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住宅,设置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次干路又可分为:(1)交通性次干道(2)生活性次干道,7.1.1 城市道路分类,(4) 支路 20-30km/h,以服务功能为主,解决局

3、部地区交通。,7.1.1 城市道路分类,应与次干路和各用地等内部道路相连接;与快速路连接,应采用分离式立体交叉跨过或穿过快速路 支路应满足公共交通线路行驶的要求;,各类城市道路的可达性和通过性要求是不一致的。从快速路到支路,其车速由大到小,在功能上由“通”为主转到以“达”为主。,7.1.2 城市道路功能设计,我国城市道路功能设计应当树立以下观念: 1)整体协同观念 2)交通分流观念 3)优先服务观念 4)以人为本观念 5)可持续发展观念,7.1.2 城市道路功能设计,影响城市道路网布局的因素,城市道路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工程量,且一旦建成很难改变,因此在布局规划时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

4、素:,自然条件对外交通联系城市用地布局城市原有路网交通结构城市性质、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等,7.2 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基本要求,7.2 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基本要求,1.满足城市用地布局的要求 城市各级道路应成为划分城市各分区、组团、各类城市用地分界线。 应成为联系城市各分区、组团、各类用地的通道。,2.满足城市交通运输要求 道路功能必须同毗邻道路的用地性质相协调 城市道路系统完整,交通均衡分布 有利于实现交通分流 应与城市对外交通有方便的联系,城市道路作为骨架与城市布局的关系图式,7.2 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基本要求,3.满足城市对外交通的要求 城市内外交通系统既要有方便的联系,又不能形成相互间的冲突和

5、干扰。 城市道路网要与铁路站场、港区码头和机场方便联系,以满足对外交通的客货运输要求。 应处理好铁路和城市道路的交叉问题。,4.满足城市环境要求 城市道路布局应尽可能使建筑用地取得良好朝向,道路走向最好由东向北偏转一定的角度(一般不大于15度)。 道路走向既要有利于通风,同时又要考虑抵御冬季寒风和台风等灾害性风的正面袭击。,5.考虑城市景观环境的要求 城市道路景观是反映城市风貌的重要标志之一。 道路选线应有利于组织城市景观,并与城市绿地系统和主体建筑相配合形成城市“景观骨架”,6.满足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城市道路应根据城市工程管线的规划为管线的铺设留有足够的空间,7.满足城市防灾的要求 城市道

6、路规划、建设、管理必须考虑灾后救援、疏散交通的需求。,7.2 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基本要求,7.3 城市道路网规划指标 7.3.1 道路网密度,城市道路网密度是指在城市建成区或城市某一地区内平均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上拥有的道路长。单位:Km/km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规定城市道路广场用地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比例为8%-15%,大中城市道路网密度指标表,小城市道路网密度指标表,7.3 城市道路网规划指标 7.3.2 道路面积率,道路面积率是指城市道路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总用地面积的比例。为城市道路宽度与密度的综合指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7、规定城市道路广场用地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比例为8%-15%,对规划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宜为15%20%。,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道路面积密度,7.3 城市道路网规划指标 7.3.3 人均道路面积,人均道路面积为城市道路用地面积与城市总人口之比。,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规定:规划城市人口人均占有道路用地面积宜为715 m2,其中:道路用地面积宜为6.013.5 m2/人,广场面积宜为 0.20.5m2人,公共停车场面积宜为0.81.0 m2/人。,7.3 城市道路网规划指标 7.3.4 道路网等级结构,城市道路网等级结构是指城市道路网中,各类城市道路长度的比例。,国外城市的干路网密度

8、指标大致处于同一水平,干路网密度为2.5-3.5km/km2。支路网密度水平也处于同一水平,支路长度约占道路总长度的80%。从快速路到支路,路网密度应随道路等级下降而提高,其级配为正金字塔形。而我国大中城市路网结构却为倒三角、纺锤形,缺乏支路和次干路。,7.3 城市道路网规划指标 7.3.4 道路网等级结构,我国没有明确道路等级级配,但从规范中规定的其他指标推算:大城市从快速路到支路的比例约为1:2:3:6中等城市从主干路到支路的比例约为1:1.2:3小城市干路、支路的长度比例为(1:1)-(1:1.5),大中城市道路网规划指标(GB5022095),非直线系数(衡量城市道路便捷程度的指标)道

9、路起点与终点间的实际行驶距离与空间直线距离之比。,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规定:公共交通线路非直线系数不应大于1.4,整个线网的平均非直线系数为1.151.2为宜。,7.3 城市道路网规划指标 7.3.5 非直线系数,方格网式环形放射式自由式混合式组团式,城市道路网的形态受自然地形、历史形态、城市规模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实际形态往往各不相同。归纳为五种主要类型:,7.4 城市道路网布局规划 7.4.1 布局形式,优点: 划分的街坊整齐,有利于建筑布置。 这种路网交通分散,灵活性大。 它适用于地势平坦地区的城市。缺点: 是对角线方向的交通不便; 如果路网密度大,则交叉口多;

10、改善: 为解决对角线方向的交通不便,可在方格网上增加对角线道路; 如果方格式路网较均匀,尚可组织单向交通以缓解道路交通紧张的状况 方格加环式;,1.方格网式路网,清代北京道路系统,唐长安城,郑州,国外很多大城市如莫斯科、巴黎,伦敦、柏林、东京的道路网,都由放射干道网发展到环形放射干道网。,由若干条放射线和若干条环线组成。一般放射式道路网演变过来的。 放射式道路网有利于市中心对外联系,不利于各分区之间的联系,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渐加上一个或几个环城道路,便形成了环形放射式道路网。,2. 环加放射式路网,2. 环加放射式路网,优点: 有利于市中心与各分区、郊区、市区外围相邻各区之间的交通联系。

11、 适于: 交通量较大的平原大城市 缺点: 在市中心区容易造成机动车交通集中 有些地区之间的联系需绕行 交通灵活性不如方格网好。 形成不规则街坊,莫斯科道路网,国际空间站的一名宇航员在太空拍摄的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夜景图,巴黎道路网,戴高乐广场(星形广场),沈阳道路网,环加放射式路网布局注意问题:,环路: 作用:主要减少直冲交通的汇集;穿越截流、进出截流、内部疏解 城市环路应符合以下规定: 环路的设计车速必须高于环内路,等级不宜低于主干路。 内环路应设置在老城区或市中心区的外围;外环路宜设置在城市用地的边界内12km处 大城市的外环路应是汽车专用道路 放射路: 加强城市与外界,中心区与郊区间的联系

12、,减少绕行距离,成都,如果没有环形路线,单纯放射状的线路有什么缺陷?,由于放射状线路大多集中在市中心,如果没有环行线路,人流、车流不能适时疏散,势必造成市中心拥堵,影响人们顺利出行。,3.自由式路网,自由式路网一般是由于城市地形起伏,道路结合地形选线而形成。 优点: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对自然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较少; 节约道路工程造价。 缺点:绕行距离较大; 不规则街坊多; 建筑用地分散。 适用:山区、丘陵、水系发达地区,重 庆,香 港,结合城市用地条件,将上述几种类型的路网组合起来。 若规划合理,能够扬长避短。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如北京、上海、哈尔滨、南京、合肥等,采用方格式与环形放射式的混合形式。这

13、些城市保留了旧城的方格网式,随着城市的扩展,为减小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压力设置了环路和放射性道路。 是我国众多棋盘式道路网向现代城市交通体系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4.混合式道路网,有多种路网形式组合而成,即在同一个城市同时存在几种类型的道路网。 特点: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种形式路网的优点;,4.混合式道路网,河流或其他天然屏障的存在,使城市用地分成若干系统,组团式道路系统为适应此类城市布局的多中心系统。对于大城市,宜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以适应限值中心区交通的战略,减少不必要的穿越中心的交通量。为缓解我国特大城市的交通堵塞问题,组团式路网是合理的模式。,5.组团式道路网,银川组团式城市路网,7.4

14、 城市道路网布局规划 7.4.2 规划原则,1.整体协调原则(1)路网布局完善城市道路网的布局形态应当均衡、完善,道路网需达到一定的密度。(2)等级结构合理快速路的主要作用是“通”;主干路的主要作用兼有“通”和“达”,以“通”为主;次干路“通”、“达”并重;支路以“达”为主,兼顾近距离出行的“通”。(3)交通方式协调将多种交通方式组织在同一条道路的不同空间上,也可以组织在不同的道路上。,7.4 城市道路网布局规划 7.4.2 规划原则,2.生长发展原则城市道路网能随城市用地烦人扩展而生长、向外延伸,城市干路不能机械地追求轴线及建筑对景,不应将主干路建设成尽端式道路。3.衔接顺畅原则为合理使用道

15、路时空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道路设施潜能,应加强交叉口渠化管理。,4.公交导向原则城市干路网尤其是快速路网系统规划建设应以公共交通为前提。5.因地制宜原则城市道路网的形式和布局,应根据土地使用、客货交通源和集散点的分布、交通流量流向,并结合地形、地物、河流走向、铁路布局和原有道路系统,因地制宜地确定。,7.4 城市道路网布局规划 7.4.2 规划原则,7.4 城市道路网布局规划 7.4.2 规划原则,6.安全可靠原则城市在每个方向至少应有两条与外界相联系的道路,分片区开发的城市,各相邻片区之间至少应有两条道路相贯通,以保证城市受地震等灾害后,外来救灾交通的畅通,或平时发生交通事故、道路施工维修时,交通不致受阻。7.加密支路原则充分认识支路的作用。支路并不是枝路,而是支撑支路,健全的支路体系是道路等级、功能划分的基石。,本章结束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