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柏拉图的“哲人王”与孔子的“内圣外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6483826 上传时间:2018-10-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比柏拉图的“哲人王”与孔子的“内圣外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试比柏拉图的“哲人王”与孔子的“内圣外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试比柏拉图的“哲人王”与孔子的“内圣外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试比柏拉图的“哲人王”与孔子的“内圣外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试比柏拉图的“哲人王”与孔子的“内圣外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比柏拉图的“哲人王”与孔子的“内圣外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比柏拉图的“哲人王”与孔子的“内圣外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比柏拉图的试比柏拉图的“哲人王哲人王”与孔子的与孔子的“内圣外王内圣外王” 珠海校区 哲学(逻辑) 陈悦 06312003 引言:世界在公元前 4 世纪左右,一些大文明都出现了大思想家。中国出现了 孔子、老子、墨子,而古希腊则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人们希望 把苏格拉底与孔子进行比较,因为二人都喜欢述而不作,且都是思想的范式的 创造者,他们二人所考虑的问题都成为今后其所在文明的思考主题。但本文现 在尝试把柏拉图与孔子进行比较。因为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哲人王”与 孔子的“内圣外王”设想极为相似。 关键词:柏拉图 哲人王 孔子 内圣外王 理想国 论语 一、柏拉图与孔子的相似之处 1、认同

2、社会等级制度的合理性 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谈到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因为人的天赋是 千差万别的,每个人只有从实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才能做好。但是,人的生 活需要的却是多方面的。这就产生了个人才能的片面性与生活需要的多面性的 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人们就需要共同的社会生活、分工合作。每个人从 事一样最合适自己的工作,相互提供服务。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公民分为三种,即哲学家、军人、生产者。他 们分别与人的理性、激情与欲望三要素相对应。因为个人是城邦的缩影,城邦 是个人的扩大,而一个有德行的人,是会使理性居主导地位的。于是柏拉图认 为在政治社会的角色分工中,最合适担当统治者角色的就是哲学家。至于

3、军人, 则合适当统治者的辅助阶级,其他的劳动者,则合适当被统治者。即城邦的最 理想状态是由哲学家领导着军人统治着生产。 再看孔子,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天下大乱的时候。奴隶制的社会伦常秩 序产生颠倒与混乱, “礼崩乐坏”正是形容当时的社会情况。自周平王东迁后, 周天子权利衰微,不能号令天下,齐桓晋文等霸主, “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是 对“礼”的僭越,所以孔子认为,要安定,必须拨乱反正,必须“正名” 。 论 语记载,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 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表 明,孔子是倾向于要保护奴隶制的伦理等级制度的。

4、2、重视知识分子,轻视劳动者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哲学家放在他所设计的理想国家的权力 顶峰,这是由柏拉图的哲学认识所引申出来的。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现实世界 的原型、范式、本原,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理念世界永恒不变,而现实世界变 动不居,只是理念在世界某些歪曲的摹本和虚幻的影子。理念规定了事务的基 础和原则,是真正的知识,只能被某种高超的指挥所把握。而柏拉图又赋予了 哲学家理性与智慧,只有哲学家才能到达对国家理念的认识,指导理性的国家 应该如何组织治理。 而在中国,在孔子之前,是没有像孔子那样,专门搜罗人才,教书游学, 而且弟子收取不论门第、不论贫富。正是孔子的倡导和影响,中国社会中的一

5、个特殊阶级“士”开始形成。这些士是从实生产劳动的农、工、商阶层相 对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而所谓的“君子” ,就是指“士”里面杰出的人物。而 孔子的“仁学”基本构想,就是要通过道德教化,培养一批有道德理想、有文 化教养的君子,然后借助君子的治理,来使国家与社会走向文明与秩序,走向 “内圣外王”之路。 同时孔子提出“道之以德”的治国方针。治国者如果真想把国家治理好, 首先要自己守“善道” ,搞好个人道德修养,然后推行道德教化,提高人民的道 德水准,使得上下同德。然而要造成这种局面的话,必须要有大量的君子进入 到统治阶层,才能使德治成为可能。这也是父子倡导“学而优则仕”的原因。 柏拉图与孔子同时要求

6、把知识分子从事劳动生产的农、工、商阶层中分离 出来,寄予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应当担当国家的统治者,同时又多多少少带 有对劳动生产者轻视的感觉。 柏拉图说过所有城邦成员皆一土所生,互相之间亲如兄弟,但是上天在铸 造哲学家时,在他们身上掺入了黄金,因而他们成为高贵的统治者;在军人的 身上掺入了白银,所以军人成为了统治阶级的辅助者,而在生产者身上掺入了 铜和铁,所以他们成为了被统治者。并且哲学家代表了理性,军人代表激情, 分别拥有指挥和勇敢的美德,而生产者代表着欲望,无论属于本阶级的美德, 正如欲望应该被理性与激情控制,生产者是应该被统治的。 而孔子则把“民”当作蒙昧的一班人,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

7、知之” ,由此 可见,与上层统治者,也士阶层相对的是生产者,是被视作无知的意思。在周 代,古代经典还定义民为“冥”的意思,就是黑暗和混沌的意思。还有一种说 法,即“民”指瞎了眼睛,因为它没有瞳子。 “民”是指缺少眼睛中最重要的部 分瞳子的人。因对生产劳动者的轻视,不鼓励学生进行劳动生产,乃至有 人批评孔子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殊为父子?” 。 3、倡人治,轻法治 孔子与柏拉图的构想都归纳为由“圣人”治国,由知识分子掌权,而是天 下达到“大治” 。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法律被放到了次要的地位。因为柏拉图设想统 治者哲学家具有超人的智慧和真实的知识,又具有不会被腐蚀的品格。所 以,在他们统治的城

8、邦里,法律只能是蹩脚的工具。在柏拉图看来,让哲学家 的指挥受制于僵硬的形式和教条,就等于让大智慧服从于习俗和偏见。法律是 因为一班人固有的缺陷而设立的,而哲学家却没有这些缺陷。 孔子的“为仁”的道德哲学,其最终的目的是“成圣” 。 “何事于仁,必也 圣乎!”成圣成了孔子的最高道德理想,而由之推动统治者以“圣人”之道治 国,则构成了他的最高社会理想。 至于“刑” ,孔子也认为是越轨行为的控制,而“礼”则是自发的实践和谐 的行为。无论是“刑”是如何必要,它的存在,表示“礼”的失败。 “礼”是样 板,模仿的对象。在孔子的理想社会中, “刑”是必要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对两位先贤给予过多的批评。柏拉图把

9、法律放在第二位,而 不是说法律就是多余的。在后来的法律篇中,柏拉图认识到了哲学家治国 的不现实性,便再次构想了另外一个理想国。柏拉图认为他在理想国中构 想的国家蓝图是最好的,然而他只是人间立法者所应尽力模仿的范型,无法完 全实现。柏拉图认为权力与智慧结合在一起的情况是罕见的,而人性又是自私 的。有鉴于此,必须将法律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实行法治。在没有“哲学家 国王”的条件下,法律是上帝借以传达命令的声音,良好的整体的根本原 则应该是城邦受法律的支配,而不应该受个别统治者或者统治集团的支配。 同样的,孔子也很清楚,所谓“刑”是不必要的,只存在于理想的社会中。 现实是不可能的,所以刑法应该用的时候

10、还是要用的, “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 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事以和。 ”可以看出, 孔夫子是人为法治与德治在现实中是相互补充的,法治与德治不仅两者都是必 要的,而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侧重究竟是“法治”还是“德治” 。 4、重教育 既然柏拉图与孔子都是鼓励知识分子来治国,那么教育与知识的传播,对于 保持知识分子的先进性,保持城邦和国家总有圣人的统治是十分必要的。 柏拉图认为,实现一个城邦的团结与统一的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对公民的教 育。柏拉图相信,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军人与哲学家,也 只有依赖哲学家的教化手段,才能重新塑造人性,培养出优秀的公民,从而

11、建 立一个理想的国家。所以理想国中也有大量篇幅详尽的讨论教育问题,他 把教育称为“唯一重大的问题” ,甚至认为城邦首先是一个教育机构。柏拉图要 求哲学家制定出教育规划,审定教育内容,控制一切教育手段,使之服务于城 邦的政治目的。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都被赋予了政治意义。所有的教育 都不是单纯的为了传授知识和其他功利的目的,而是为了陶冶人的情操,培养 人的道德,开发人的智慧。教育的最高成就,就是培养出把握了善的理念的哲 学家。 至于孔子,它不仅强调自身学习的重要性,而且强调了必须对人民推行道德 教化。孔子的治国设想就是先使民众人口繁衍起来,而后再想办法提高人民的 物质生活水平,使人民都拥有一定

12、的财富,不至于为了生计糊口而奔波。等人 民能够安定下来了,才去推行道德教化。 二、柏拉图与孔子的差别 1、 “由外到内”的公有与“由内到外”的大同 在众多的相似之处的背后,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柏拉图与孔子的不同。比如说, 在社会理想上,柏拉图认为为了实现城邦和国家的统一与强盛、内部的团结和 谐,以及培养公民的优良品德,理想应该在哲学家与军人中建立公有制,废除 私有制,甚至废除个人家庭。因为柏拉图认为,私有财产是人们自私和贪欲心 得根源,它使人们产生了你的和我的等等想法,追求一己之私,漠视他人和国 家的利益,甚至不惜损害他人与国家的利益。作为统治阶级与辅助阶级,哲学 家和军人应该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以

13、国家利益为自己的利益,完全献身国家, 不得占有任何私有财产,过一种简朴的生活。而且个人的家庭感情也会妨碍他 们完全献身于国家,并且家庭还使占半数人口的妇女成为了家庭的动物。柏拉 图认为解除了家庭,就可以把妇女解放出来,并且培养出合格的哲学家和军人, 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出于此,理想国应该在统治阶级内部废除一切家庭,妻 子和儿女也一律公有。只通过抽签的办法,把适当的女子分配给适当的男子, 生育到的儿女只要身体健康,就立即报到公共场所,由国家抚养,不合格的就 立即处死。要使妇女不认识儿女,儿女不认识父母。这样大家就能利益一致, 意见相同。城邦实现高度的统一与和谐。 这种所谓的公有制,是朴素的公有制

14、。它不仅违反了人性,违背了人对家庭 的归属感的本能需要,而且把个人牢牢地束缚在国家上,把人当作是国家的机 器,更打击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这种方法不仅在理论上是不可取的,而且在 现实中也是难以实现的。 孔子也曾提出过“大同”的社会思想,但是远没有柏拉图那么激进。在儒家 经典中,提倡把人们把对亲人的爱“推己及彼” 。此外,人们各司其职,各有所 归属。这种“大同”是温情脉脉的大同,是人性的大同,它不仅认同了家庭成 员之间的爱,还要把这种爱发扬和推广,同时要记住“仁”与“义” ,各安其所, 各司其职即可达到“大同” 。这与柏拉图的公有制相比,可以看出,柏拉图的公 有是“由外到内”的公有,即通过经济上的

15、公有来达到精神上和政治上的公有; 而孔子的“大同”是“由内到外”的大同,即通过将亲子之爱推广到“泛爱众” , 由精神上的大同推广到现实中的大同。 2、文化专制主义与“三人行,必有我师” 理想国的教育体现了文化专制主义精神。城邦里的教育都被纳入了政治轨道, 即属于政治教育。教育的工作的第一项就是对原有的教育内容进行审查与删改, 如诗歌、戏剧和故事,把神描写成不道德的或者把英雄描写为放荡不羁的,都 会对读者产生错误的引导。描写战争的恐怖的情节,会对培养公民的勇敢美德 产生消极影响,所以要删掉。统治着要制定出规则来。凡是对塑造公民勇敢的 “无用的”都禁止和消灭。柏拉图称这是“净化城邦” ,是“情系城

16、邦画布”的 一部分。 而在中国,最早的文化专政可能出现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而后汉董仲舒 提出了“废除百家,独尊儒术” ,但这些都与孔子没有多大的直接联系。在那百 家争鸣的岁月,孔夫子自己并没有明确提出要“废除百家,独尊儒术”的类似 主张。作为一名学派的创始人,他周游各国,游说诸侯采用自己的主张,也不 能就说明他是排斥其他文化的。相反,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话,也相传他向老子问礼,这都说明,孔 子是不反对文化多元性的。 3、对待军人阶级的不同 最后,还有一点不同,就是在理想国当中,柏拉图突出了军人阶层的作 用,把它放到了一个辅助者的地位,然而同样是在战争不断、诸侯林立的春秋 末年,孔子没有把“军”与“兵”放到他的思想中,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而 是把“礼”当道了最高的位置,设想以“礼”和“仁”解决战争的问题,这也 是孟子后来提出的“仁政”的思想来源。 在这个问题上,还是可以看出,儒家是主张以内,即“精神道德”或内政来 使国家之间平息干戈,走的是“富国之路” 。而柏拉图是通过城邦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