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6477696 上传时间:2018-10-13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9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9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第一节 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居住区规划的任务: 为居民经济合理地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方便、卫生、安宁、优美的环境。,居住区规划的内容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 2、确定规模,即确定人口数量和用地的大小(或根据改建地区的用地大小来决定人口数量); 3、拟定居住建筑类型、层数比例、数量、布置方式; 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允许设置的生产性建筑)的内容、规模、数量(包括用房和用地)、分布和布置方式; 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 6、拟定公共绿地、体育、休息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7、

2、拟定有关的工程规划设计方案; 8、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第二节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一、居住区的组成 (一) 居住区的要素 物质要素: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植物、各类建 筑物以及工程设施 居住区 的要素 精神要素:指社会制度、组织、道德、风尚、风俗 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修养等。,(二) 居住区的组成内容 根据工程类型可分为两类: 1、建筑工程主要为居住建筑(包括住宅和单身宿舍),其次是公共建筑、生产性建筑、市政工程设施用房(如泵站、调压站、锅炉房等)以及小品建筑。 2、室外工程包括地上、地下两部分。有道路工程(各种道路、通道、小路),绿化工程(各类绿地和绿化种植),

3、工程管线,以及挡土墙、护坡、踏步等。,(三) 居住区的用地组成 1、住宅用地指居住建筑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其前后左右附近必要留出的一些空地(住宅日照间距范围内的土地一般都列如居住建筑用地),其中包括通向居住建筑入口的小路、宅旁绿地和杂务院等。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指居住区各类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建筑物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其周围的专用地,包括专用地中的通路、场地和绿地等。 3、道路用地指居住区范围内的不属于上述两项内道路的路面以及小广场、停车场、回车场。 4、绿地指居住区公园、小游园、运动场、林荫道、小块绿地、成年人休息和儿童活动场地等。,(四)居住区的环境组成 居住区的环境可分为内部居住环境和外部生活环

4、境。 1内部居住环境 是指住宅的内部环境和住宅楼的公共部分内部环境。 2外部生活环境 住宅又是组成外部生活环境的主要组成内容,它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绿化、环境小品等组成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居住区的外部环境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空间环境 (2)大气环境 (3)声环境 (4)视觉环境 (5)生态环境 (6)小气候环境(7)邻里和社会环境,二、居住区的规模 (一)居住区的合理规模(35万人,50100公顷) 居住区规模包括人口、用地两方面,以人口作为规模的标志。 居住区合理规模的确定,主要受以下因素决定: 1、公共服务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 合理的服务半

5、径是指居住区内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一般为8001000米,在地势起伏的地区还应适当减少。 2、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 城市交通干道之间要有合理的间距(城市干道的合理间距一般为6001000 米);城市干道所包围的用地往往是决定居住区用地规模的一个重要条件(城市干道间用地一般在36100公顷)。 3、居民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 4、住宅层数对居住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都有很大的影响。,三、居住区的类型 按建设条件不同分为:新建居住区和城市旧居住区 按居住区所处位置不同分为:市内居住区和独立的工矿企业的居住区 按住宅层数的不同分为:低层居住区、多层居住区、高层居住区和各种层数混

6、合修建的居住区。 高层住宅10层 中高层住宅79层 多层住宅26层,四、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 (一)现代居住区规划结构的演变 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使原有居住区的组织形式渐渐不适应现代生活和交通发展的需要,如在面积很小的街坊内很难设置较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儿童上学和居民采购日常生活必需晶往往不得不穿越交通频繁的城市干道,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同时由于道路交叉口过多也大大影响了车辆的通行能力和速度。另外,汽车交通带

7、来的噪声、废气严重地影响着原来那些沿街周边布置的住宅的安宁和卫生,使居住环境质量明显地下降。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首先由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试图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从而改变城市中原有居住区组织形式的缺陷。,佩里认为,城市交通由于汽车的迅速增长,对居住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干扰,区内应有足够的生活服务设施,以活跃居民的公共生活,利于社会交往,密切邻里关系。 为此,他制订了邻里关系的六条基本原则: (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

8、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30004000人; (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hm2),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亩(08km); (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由此可见,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是邻里单位理论基础的出发点。邻里单位的理论由于美国当时经济萧条而没有实现,但在二次世界大战后

9、的英国和瑞典等国的新城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图922),50年代初,在上海建设的曹阳新村(图923)也受到了邻里单位规划思想的影响。在邻里单位被广泛采用的同时,原苏联提出了扩大街坊的规划原则,与邻时单位的理论十分相似,图924是原苏联在50年代建设的齐廖穆什卡第9号实验街坊就是一个典型实例。我国50年代初建造的北京百万庄居住区等也属这种形式(图925)。随后不久,各国在居住区规划和建设实践中又进一步总结和提出了居住小区和新村(Housing Estate)的组织形式。 所谓居住小区是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如河流等)划分,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居住小区内应设有一整套居民日常生活需

10、要的公共服务设施,规模一般以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下限的依据,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最大的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我国从50年代末开始按居住小区的组织形式先后建成了不少居住小区,至今仍沿用这种组织形式,并对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的各项用地指标、技术经济指标及公共服务设施内容等作了明确的规定。 现代城市交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大干道的间距。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工作与居住地点分布的不合理造成城市交通越来越紧张和拥挤,城市的居住区改建的艰巨性以及居住小区规划与建设实践中逐渐暴露出来的问题,如小区内自给自足的公共服务设施在经济上的低效益,居民对使用公共服务设施缺乏选择的可能性等等,都要求居

11、住区的组织形式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随后,扩大小区、居住综合体和各种性质的居住综合区的组织形式应运而生。 所谓扩大小区就是在干道间的用地内(一般约100150hm2)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是商业服务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在扩大小区边缘,即相邻的扩大小区之间,这样居民使用公共服务设施可有选择的余地。,所谓居住综合体是指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 所谓居住综合区是指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有居住与无害工业结合的综合区,有居住与文化、商业服务、行政办公等结合的综合区(图9214),居住综合区不仅使居民的生

12、活和工作方便:,节省了上下班时间,减轻了城市交通的压力,同时由于不同性质建筑的综合布置,使城市建筑群体空间的组合也更加丰富多彩。 纵观居住区组织形式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居住区组成单位的规模是从小到大、内容由简到繁、质量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而且今后将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二)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主要因素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主要取决于居住区的功能要求,而功能要求必须满足和符合居民的生活需要,因此,居民在居住区内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是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决定因素。 居民户外活动规律和特点: 居民的户外活动 日常生活最频繁的活动 经常必需的活动,去银行、邮局、房管所、街道办事处等活动 采购

13、生活必需和专业性商品 文体活动 就医看病 游 憩 采购日常生活必需品 接送幼儿去托儿机构 上 学 学学 上下班,为了方便居民生活,那些居民日常生活必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应尽量接近居民;小学生上学不应跨越城市交通干道以确保安全;以公共交通为主的上下班活动,应保证职工自居住地点至公交车站的距离不大于500米。因此,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和城市道路(包括公共交通的组织)是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居住区规划结构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此外,居民行政管理体制、城市规模、自然地形的特点和现状条件等对居住区规划结构也有一定的影响。,(三)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

14、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小区是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和自然界限(如河流)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区内设有一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 居住小区的规模一般以一个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下限,而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为其用地规模的上限。一般居住区的人口规模为500010000人,用地1020公顷。 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居住组团相当于一个居委会的规模,一般为300800户,10003000人。 规划结构方式:居住区居住组团,3、以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规划结构: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居住区由若干个居住小区组

15、成,每个小区由23个住宅组团组成。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活组织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公共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方式也会相应地变化。,第二节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一、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观念和设计要点 设计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 设计观念: “人与自然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设计要点: 应充分体现居住环境的整体性、功能性、经济性、科学性、生态性、地方性与时代性、超前性与灵活性,二、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1、 使用要求 2、卫生要求 3、 安全要求 (1)防火 (2)防震 (3)防空 4、 经济要求 5、

16、施工要求 6、 美观要求,三、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一)住宅类型的选择 1、 住宅的类型及其特点 按使用对象,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住宅;单身宿舍或宿舍。 2、 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关系 影响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因素: (1)住宅层数 (2)进深 (3)长度 (4)层高,3、合理选择住宅类型 合理地选择住宅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住宅标准 (2)套型和套型比 套型比不同套型的建造比例。 (3)确定住宅建筑层数和比例 (4)适应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的特点和居民的生活习惯 (5)要有利于节约用地,结合地形 (6)城市建筑面貌的要求,(二)住宅的规划布置 1、住宅群体的组合 (1)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行列布置 周边布置 混合布置 自由式,(2)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 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 该方式由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住宅(或结合公共建筑)组合成组或成团,作为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基本组合单元,有规律地发展使用。基本组合单元可由若干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住宅组合而成。 成街成坊的组合方式 街坊:邻居 成街的组合方式以住宅(或结合公共建筑)沿街成组成段地组合的方式。 成坊的组合方式住宅(或结合公共建筑)以街坊作为整体的布置方式。 整体式组合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